若不是博友秋思老师提醒,我真不清楚在上海市区,还有这样一处小桥流水的千年古镇。
七宝就坐落在闵行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闹市之中。据说她还享有“十年上海看浦东,百年上海看外滩,千年上海看七宝”的美誉。据史料记载:古镇七宝形成于后汉时期,到宋初才略显规模,它的鼎盛时期在明清两代。历史上七宝古镇,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和重要的农村集镇。镇中横亘着自西向东的蒲汇塘,为太湖水系之一;镇东有南北向的横沥港,北接吴淞口,南接黄浦江。浦汇塘和横沥港相交于镇中心,境内另有支流数十条。当年沟通市街的石桥竟有二十多座。七宝的镇市集中于浦汇塘南北两条大街。当时的七宝镇上,遍布酒楼、茶楼、布店、粮行,人气旺盛,一直维持着繁荣昌盛的局面。作为闵行区唯一还保存着古朴建筑风貌的七宝古镇,现在成了游人们访旧、怀古之盛地。
我上周去的那天,没有阳光而且不是双休日。出地铁后,仍然是宽阔的马路和高楼林立,没有一点古镇的痕迹,莫非还有很远的路,或是还需车马劳顿?正当我暗自嘀咕时,抬头看到了“七宝古镇”的指路牌,心中一阵欣喜。很快在街道的路边看到一块“七宝老街——寻找上海传说”的巨石。一直往前走,路边有一些不大的店铺、停车场,但仍然不见小桥流水的踪影。原来再往前走,当见到一座精美古朴上书“七宝老街”的牌坊时,才是古镇的真正入口。
进入牌坊,迎面有一座飞檐翘壁、气势恢弘的钟楼,此钟楼为此镇之宝“氽来钟”。钟楼为三层结构,一幅佳联这样写到:“日落长廊树影稀,风回高阁钟声远。”据传说当年七宝每逢雨季,船只经常会在水道上颠覆遇难,一云游高僧经过这里,得知详情后告诉人们不必担忧。傍晚时分,七宝突降暴雨,随着一声惊雷响过,只见河面上缓缓氽来一只铜钟,高僧当众为铜钟诵经开光,并告诫人们,今后只要将此钟安放镇中,便可保河道平安。果然从此七宝河道再未发生过翻船事故。因此氽来钟对七宝意义非凡,氽来钟也成为七宝:玉筷、玉斧、飞来佛、神树、金字莲花经、金鸡中的一宝。
老街由浦汇塘桥一分为二,北街为旅游纪念品,古玩、字画、苏绣、小饰品;南街主要经营上海风味小吃。而浦汇桥又是古镇的点睛之笔。桥为拱形,小河浦汇塘横贯东西。站在桥上往东望去两岸吊楼错落有致,最古朴的木船载着游人不时从你的眼前划过,风景如画的水乡一下就展现在眼前。
往南望去让人有些震惊。站在浦汇塘桥的最高处,窄巷那密密匝匝人头攒动的画面与水乡特有的阁楼百页窗,形成了一幅特殊的景致,仿佛让你回到了数百年前,古镇上的商贾云集和繁荣昌盛。那享有盛名,返璞归真的酒坊还在,那传统的七宝羊肉:白切、红烧、热煲,各种口味应有尽有,那油炸臭豆腐、什锦汤团、蟹黄小笼包、粉丝老鸭汤、干蒸园子、崇明糕、各种棕子总让你馋涎欲滴且胃口大开。窄窄的巷子里游人如织,摩肩接踵,热气腾腾的街面上,小吃店鳞次栉比。
我走进了一家“七宝老街汤团店”。店小得大约不到二十几个平方,只能放五六张不大的小桌子。门口那临街的汤团大锅,漂浮着一层挤挤匝匝、雪白的大汤团。就在那窄小的店里还有一个交钱开票的小柜台,和隔出一小块地现包现卖,领取半成品的窗口。这种汤团有北京元宵的两个大,但它的馅种类多而且十分精致。豆沙、枣泥、花生、芝麻、鲜肉、蔬菜,且价格只有每个两元,精明的店家还标出了买十增二的说明。因此小店一直生意红火,顾客盈门。
午后,走出南街,漫步在浦汇塘西岸,沿石阶而下,浦汇河道就在自己的眼前,恰好一只木船载着两名年轻的姑娘缓缓而过,那摇船人是中年妇女,头上裹着厚厚的毛巾,一身江南农妇打扮,我突然有些恍惚,有一种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的感觉。那小桥流水、那依水而建错落有致的茶楼、酒店,那窄窄的老街,不是身临其境,真不相信在上海市区,还有这样一处令人流连忘返的好去处!(以下照片均用尼康D60拍照,由于心中没底,全部采用P档,而且没做后期,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P1:精美古朴的老街牌坊

P2:从牌坊外看氽来钟有些震撼

P3 氽来钟全貌

P4:浦汇塘桥畔

P5:旅居法国当代雕塑家张充仁纪念馆

P6:小桥流水

P7:江南水乡

P8:错落有致

P9

P10:古镇南街

P11:古镇北街

P12:
著名的七宝老酒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