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手法——间离效果
(2009-11-16 16:50:10)
标签:
杂谈 |
虽然讨论的是戏剧,但实际电影和戏剧在这个方面是相通的。下面文章所介绍的布莱希特的“间
离”手法,很有特色。是一个网络上的朋友讲给我的,做一些整理和摘抄,发布在这里。
————————————————————————————————————
戏剧最本质的因素是演员和观众。美国戏剧理论家斯泰兹认为,戏剧发展的漫长历史,就是一个
演员和观众之间关系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它特别突出地体现在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变化上。
二十世纪的西方戏剧实践,在演员和观众的关系问题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一个总的趋向
性发展是不断地加强演员(或舞台)和观众的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不再把观众看作是被动的角色,而
是将他们视为戏剧中一个积极的角色。把握到这个基本的发展趋向,对于我们理解西方现代和后现代
戏剧的发展变化是极为重要的。在其中,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和实践是引人注目的。布莱希特所提出
来的一系列变革性的戏剧概念,是现代主义戏剧处理舞台和观众关系的一个缩影。
布莱希特一生都在努力寻找“科学时代”的戏剧形式,一种既不同于自然主义又有别于表现主义
的戏剧。他从皮斯卡托那里获得启发,提出了所谓的叙事剧(又译史诗剧)概念。叙事剧的一个最重
要的构成因素就是间离效果,而间离效果的基本内容,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演员和角色之间的
间离,二是演员或舞台和观众之间的间离。说到底,第一个间离最终是为了达到第二个间离,即是说
,演员之所以和角色保持距离,就是要让观众看出演员是在演戏,而不是真的生活。这样,就可以阻
止观众向人物的共鸣和移情,以保持观众自觉的独立的批判意识和立场。正是通过这样的舞台-观众
新关系的确立,来实现他梦昧以求的理想戏剧的功能——促进社会变革。
布莱希特认为,传统的戏剧(即他所说的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发展到现代,出现了自然主义的
戏剧,这种戏剧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对现实生活的逼真模仿,在舞台上创造出一个身临其境的“生活
幻觉”。这样的生活幻觉首先是通过各种舞台手段,特别是演员和角色的同一而实现的,演员和角色
的同一,并由此创造的逼真生活幻觉,又反过来把观众带入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结果是在演员和观
众之间形成了一体化的情感联系——观众向人物的情感共鸣。自然主义的戏剧以模仿和制造生活幻觉
为目标,这就使得观众从原有的“观察者”角色转变为剧中人物,一旦共鸣发生,观众失去了自己的
理性和批判力,狭隘地从人物的眼光来看世界,被动地被人物牵着走。“这种逼真性使观众再也不能
评论、想象和从中受到鼓舞,而是自己置身到剧情中去,仅仅是一起经历和成为‘自然’的一员”。
布莱希特的变革就是打破生活幻觉,倡导间离效果或陌生化。还观众以观众的身分,赋予观众以
探讨的、批判的态度,来对待所表现的事件。“必须改变舞台和观众的交流方式。”“不应该通过感
染的方式,而应该用另外一种方法来建立演员和观众之间的接触。”“演员在表演时,不应该把观众
带到‘感情共鸣’的轨道上,而是要使观众和演员之间产生交流。虽然大家都会感到陌生,但演员一
定要直接同观众说话。”
布莱希特戏剧美学的基本思路是:戏剧的功能在于促进社会变革,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戏剧——叙
事剧;而叙事剧的基本特征是通过间离效果,来达到舞台和观众的间离;这种间离的基本作用在于保
持观众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立场;而这样的意识和立场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重要环节。布莱希特曾经慷
慨激昂地宣称:“衡量现代戏剧的标准不是看其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习惯要求,而是它在多大
程度上改变了观众的习惯。”
在戏剧实践上,布莱希特的戏剧会时常停顿剧情,让演员向观众说明刚才的事件意味着什么,或
者是说明人物的某些想法究竟如何。而这些间离其实正是剧作家的心声。于是,停止了观众置身到剧
情中去,但却增加了剧作家的说教;观众自己的理性和批判力仍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扬。
布莱希特戏剧的一个根本局限,那就是间离效果通常被戏剧家用来达到对观众的强烈影响,而在
这种影响的要求下,他不可避免地要求戏剧具有一种直接的明确的意义,而不能含有复杂的含混的多
义性。而一种压倒性的意义的构成,实际上也就形成了布莱希特叙事剧的“独裁”特色,或者说是一
种“专断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