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敦刻尔克:电影中的抽象表现主义,简约的“炫技”就问你服不服?

(2017-09-01 14:33:04)
标签:

杂谈

诺兰的《敦刻尔克》上映后,在中国口碑形成两极化,一方认为“诺兰”再封神,一方认为是平庸的表达,缺乏震撼力。

http://p9.pstatp.com/large/37eb00016125f217b0a5

我个人对于诺兰在这部电影的呈现方式是喜爱的。最近几年欧美国家对于战争题材的电影在艺术呈现方式上集体进入到了一种“抽闲表达主义”的空间。毕竟战争题材电影这么多年的创作,可以说形式已经穷尽。从早期《虎口脱险》这样的“抗德神剧”;再到《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这种史诗“主旋律”;还有《雾林寒战》这样纯粹体现战争中人性麻木的小众电影;当然还少不了还有昆汀的《无耻混蛋》结构主义。

对于一些前卫的电影艺术家而言,不创新毋宁死,哪怕是失败的创新也要比重复的成功幸福得多。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你不懂。

http://p1.pstatp.com/large/37eb000162c23f98a554

对于抽闲表现主义有很多手段和方法,如果我们在电影行业大概可以抽取这么几个句子来解释:对自然现象加以简约或抽取其富有表现的特征,形成简单、概括的形象;不以自然物象为基础形成几何构成,它重于艺术的创造力、想象力的表现。同时表现个人的感情和精神状态,突出内在的、心理的表现;他们不涉及再现的形式,画面都是非具像的,缺乏描述,以表现性或构成性的方法表达概念和思想。

简单的说就是:“简约表达”、“突出内心”、“不表现事物的整体”。

http://p1.pstatp.com/large/37ea000156017eee788c

我们来看最近几部欧美国家的战争题材电影,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战争场面只是一个背景,着重刻画了“他人”的看法。也有点萨特“他人即地狱”的意味,真正最可怕的不是敌人,而是后方。最终呈现了一种哲学性的思考:“我他妈是谁?”、“我他妈来自哪里?”,“我他妈在干嘛?”

这种及其简约的表现主义是一种高级的电影语言艺术,需要观众一起来参与,电影只是一个引子。

http://p3.pstatp.com/large/37ee000159b9adda5838

同样的最近网上口碑比较好的战争题材电影《生死之墙》也带了这种简约的抽象表现主义对战争的思考,看不见的敌人成了内心最大的恐惧,无处不在的杀不死的敌人时刻威胁着你。

诺兰的《敦刻尔克》也是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敌人,只有最后结尾影影绰绰的出现了几个背景。敌人似乎永远躲在墙后面,藏在你心里,而恐惧则由心生。

http://p3.pstatp.com/large/37ee00015b2211d69916

欧美电影艺术家从前几年对于战争中人性的反思发展到对于内心恐惧的表现,不带有任何情感的呈现,恐惧就是恐惧,这种恐惧是没有是非性的。战争中的善恶预设,敌人的具象都没有意义。战争最终的极致体现一定是“自我”内心的映射。这也是唯心主义的表达。而战争映射在所有的个体身上就是一种无形的恐惧,恐惧对于精神的摧残要远远大于敌人炮火对于肉体的摧残。

《敦刻尔克》一方面有被战争的恐惧摧毁意志的海军士兵,一方面有害怕死亡而苟且偷生的陆军士兵,当然也有视死如归的将军和捍卫“空军荣誉”的飞行员。所有的敦刻尔克沙滩上的士兵唯一的念头就是回家,以及回家后人民对于他们这些“逃兵”的看法。

而“祖国万岁”一定首先是“人民万岁”。当千万条小船带来了生的希望,沙滩上的士兵们高呼“祖国万岁”的时候,这种世俗化的商业表达也还是挺感人的。

http://p3.pstatp.com/large/37e900016d99e7432fb5

祖国一定是可以接纳所有不幸的孩子,就算他是狼狈逃回来的,人民同样会为他鼓掌。当然,也有没有逃跑的,耗尽了油的英国飞行员把飞机高傲的停在了德军阵地上,微笑着举着手投降了,这是一种自我态度的表达。另外多说一句,飞行员之所以选择投降不是一种无谓的牺牲,至少在欧洲战场双方对于飞行员还是比较“优待俘虏”的。

电影中的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呈现形式带来了更多的艺术解读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