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战狼2》已经破25亿了,40亿不是梦。不但小鲜肉扎堆的《建军大业》,就连被业界一致看好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成了炮灰。“小鲜肉”现象和“原著IP”神话都败在了中国电影“重工业奇观”上,这一点完全符合世界电影工业发展潮流。这也说明中国电影开始走向了正规。
投资者欢欣雀跃,股市一飞冲天,业内一片叫好。在目前市场已经失去理性的时候,我觉得至少电影专业人士还是有必要去理性的对待这部电影。很多影评圈的朋友都这么说:“水准确实没有那么高,是同行衬托得好。不过该鼓励还是得鼓励”、“中国需要这种能把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拉进影院的作品”。《战狼2》这部电影让很多年轻的影评人也开始放弃了单一维度感性的评价,开始从多维度去看待一部电影作品,这也是中国影评人的进步。
其实影评和历史最不好写,除了同行相轻之外,一般读者的脑子里还有自己顽固的观点,观点不同,就容易被喷。电影和历史一样,你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评价,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
http://p1.pstatp.com/large/31ef00007d9a89edc88b
《战狼2》放到目前世界电影工业流水线上,还是流于平庸,这从国外票房数据也可以看得出来;但是要放到当前的中国电影工业体系里它就是“良心巨制”。在很多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观众眼里,《战狼2》除了“爱国情怀”可能也就没啥了。但是在没怎么接触过好莱坞大片的“小镇青年”眼里,这就是中国的“漫威宇宙”。审美的不同,审视角度的不同造就了一部文艺作品的评价也不同,这很正常。
但是如果有一部文艺作品可以引发一个全民的公共话题,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这部作品最接近于一个社会的最大审美公约数。《战狼2》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战狼2》对于社会的最大的贡献不仅仅是创造了一个票房奇迹和捍卫了中国电影荣誉这么简单,它承担了为社会公共生活输入了一个共同话题的任务,制造了一个中国社会各阶层都能参与同一个话题。而且我们从《战狼2》可以清晰的感觉到:中国各阶层之间的审美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http://p1.pstatp.com/large/31e800037717b3960b8e
《战狼1》的时候,大数据显示这部电影最受三四线的“小镇青年”的热捧,因此衍生出了“小镇青年”电影的概念。2015年的《战狼1》当时票房5亿多,这个票房体量和郭敬明的《小时代》几乎是相同的,《小时代》系列其实也是“小镇青年”电影。而且中国的“小镇青年”电影票房体量基本就这么大。当时除了“小镇青年”的热捧,并未引发其他阶层观影的兴趣,业内大多数人对于《战狼1》的讨论提不起什么兴趣,5亿多票房可能更多的来源于那一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爱国情怀。
经过了两年的发展,吴京的这部《战狼2》无论从视野还是制作水准、电影理念上甚至“爱国情怀”上都上了好几个档次,这次除了继续引发“小镇青年”的热捧之外,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从精英到普通民众可以说都被吸引到这个话题上,形成了一次全民的电影审美大讨论。
毕竟,电影不仅仅是娱乐或者是艺术,还承担了文明意识启蒙,政治意识宣传,甚至公共生活教育的作用。
http://p1.pstatp.com/large/31e1000511c40f0b2708
我们看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社会知识分子和大众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那些从国外留学回来的知识精英们聚集在“太太的客厅”里聊的话题对中国的普通百姓而言就像是“星际穿越”一样。电影曾经作为一种贵族“娱乐”,包括电影艺术家们的一些前卫的艺术理念也很难让普通百姓理解和接受。譬如当时著名的电影艺术家石挥就曾在《假凤虚凰》里扮演过一个假冒富商的理发师,他自创了一系列“拿剃刀在领带上刮刀片”的形象表演,竟引起理发业工会投诉。800多名理发师围成人墙,阻止观众进影院看电影。
而近十几年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运动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从未有过的一次跨越式的文明升级,标志着中国社会正在从一个从农业文明为主流的传统社会体系转向了城市文明为主流的现代社会体系。发展至今,我们从《战狼2》的这部电影上可以看出“城镇化”的进程已经初见成效。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包括审美都在急剧缩小。
《战狼2》的这种社会审美教育是普及性的,很多年轻人带着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走进了电影院,这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为数不多的,上一次还是《智取威虎山》,但那是红色经典翻拍,其意义远没有现代战争题材的《战狼2》来的深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