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年红色主旋律的重头戏《建军大业》明天就要上映了,作为一个“红色”影评人还是十分期待的。一是想看看这个代表国家层面制作水准的“主旋律”到底能拍成什么样。二是看看这些被人诟病的“小鲜肉”在电影中的表现是否能撑得住场子。之前张宏森局长也在朋友圈发了有关这部电影的心路历程,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作为山东人的宏森局长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在电影圈里口碑不错,相较于其他官员,说话、做事都还是比较接地气的。
http://p1.pstatp.com/large/31c50004bf934493d24e
2009年《建国大业》让我出人意料的感动,看的热泪盈眶。我们70后这一代人内心深处还是残存有一些情怀和理想的,但是也更加讨厌虚无缥缈的说教和套路。《建国大业》拍的很理性,很接地气,也很客观,尊重历史,没有拍成常见的那种“悬浮剧”。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主旋律”,韩国全智贤主演的《暗杀》,还有把历史歪上天的《鸣梁海战》;美国的《阿甘正传》,是一部讲述美国精神的经典电影。最近还有诺兰导演的《敦刻尔克》口碑爆棚,票房大卖,也是英国的爱国主旋律电影。但是这些电影无一例外都是市场为主导,而非国家主导。像“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这些主旋律首先应该是电影市场最好的题材,最卖座的热点话题,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情绪,怎么到了中国“主旋律”反而成了“市场”的反义词,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http://p3.pstatp.com/large/31c10004c1b821d60e18
从《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开始官方和民间就存在一些微妙的关系,包括现在的《建军大业》到现在豆瓣都没开放评分,网上无一差评,只有类似新闻通告的“交口称赞”。作为一个“红色”影评人我想说,这真的不利于营销,这期间叶大鹰导演作为叶挺的后人倒是出来发声,怒斥小鲜肉侮辱先人。叶导的委屈也有他的道理,毕竟关于历史名人的塑造,去征求一下后人的意见应该是最基本的尊重。不过,叶导对“小鲜肉”的指责倒是显得毫无道理,作为导演因为一张媒体照片就去否定一个演员,或者因为一个演员曾经饰演过的某个角色就去对他大加诋毁,这显然很不讲道理,也很不职业。
http://p9.pstatp.com/large/31c60004bf8196a50e63
军人,曾经是我年少时最憧憬的职业。绿军装是我们年少最喜欢的衣服,中学时那时正好处在中越自卫反击战的尾声,《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这些影视剧让我们看得热血沸腾,海湾战争又让我们第一次见识到了现代化战争的场面。可惜到了后来,中国战争题材的影视剧越来越少,那些让人恶心的“抗日神剧”本身就是对于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的丑化。再加上各种不可描述的因素,中国到现在为止的战争题材影视剧,能拿得出手的大概就剩下一个《亮剑》了。至于《战狼》这种整天想着如何把女领导搞到手,还处于意淫状态的电影跟那些“抗日神剧”本质上没区别。
http://p1.pstatp.com/large/31c60004bd89d6c32fda
《建军大业》是一个国家层面的电影,否则作为一个商业电影,不可能调动起来这么多的资源。但是这种“计划经济”模式创作电影在现在电影市场是否合适,能否延续也还值得商榷。
《建国大业》、《建党伟业》都不到4亿票房,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国产喜剧片,甚至不如《战狼》。按照理论测算,这么好的档期和条件,如果中国的党员干部有四分之一去观看,再加上吃瓜群众至少得过十亿起步,看来一些领导干部没起到好的带头作用。
如今这一部《建军大业》上映,希望他能开一个好头,就像《敦刻尔克》那样,能做到票房和口碑双丰收。这部电影也应该献给所有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而英勇牺牲的军人们。
向中国的军人致敬,也向我年少时的理想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