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美国传奇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获得了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公布,可以说出乎很多人的预料。本来这一届文学奖获奖呼声最高的是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甚至很多国内外的权威媒体都已经提前公布了阿多尼斯获奖的信息,没想到最终却被鲍勃迪伦“逆袭”。这也算是全世界媒体搞的一次“乌龙”吧。
可以说一个民谣歌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身就有点让人觉得有点“不伦不类”,毕竟鲍勃迪伦不是作家,但是消息公布出来之后大多数人又觉得顺理成章,按照诺贝尔的官方评价是:“他在伟大的美国诗歌传统内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就这一个评价足够说明了鲍勃迪伦的文学成就,从这一点上来说鲍勃迪伦当之无愧,在如今当代文学创作陷入窘境的时代,鲍勃迪伦的“诗意表达”让我们在这个繁杂的互联时代可以回味一些美好的东西也算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贡献了。
从此鲍勃迪伦把格莱美、奥斯卡、普利策、诺贝尔全都收入囊中,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大满贯”的艺术家。
其实鲍勃迪伦的“逆袭”获奖除了他本身的艺术成就之外还有一个社会心理学的效应在里面,那就是“大团圆结局”的心理期待。
我们平时在观看电影时会发现,一般的商业电影有一个重要的创作原则那就是结局是否是皆大欢喜的“大团圆”。这也是区分商业电影和非商业电影的重要标志。因为这符合普通观众的心理预期。一般的文艺电影或者其他分级电影则不愿意用“大团圆”的结局,因为他们觉得这太俗,深度不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最近有一个比较火的韩国电影《釜山行》,在结局时孕妇和女孩儿走过隧道时因为分不清是人还是僵尸,狙击手接到了“射杀”的命令,最终小女孩的歌声拯救了他们,基本做到了一个“大团圆”结局。这个颇具商业性的结局在喜欢韩国电影的影迷中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很多人感觉其实“射杀”可能更加符合韩国犯罪题材电影的暗黑气质,或者说更符合电影制造的“悲剧”气氛,但是这就是商业电影和非商业电影的区别。如果孕妇和女孩儿真的被射杀了,普通观众绝对接受不了,也就会极大影响到票房,这是投资方所不愿意看到的。
每一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美好的“大团圆”的结局,这是人性善的一面的本能体现。鲍勃迪伦之所以能“逆袭”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其实双方的艺术成就并不是最主要的。给谁都有道理,不给谁也都有道理。毕竟当年二战结束后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首相丘吉尔时本身就不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最主要的是诺贝尔奖的评委想制造一个“大新闻”,一个符合观众心理预期的“大团圆”式的结局,便于制造轰动效应。鲍勃迪伦的“大满贯”轰动效应肯定要高过阿多尼斯。
这种“大团圆结局”的社会心理反面就是“反团圆结局”,他曾经出现在“小李子”陪跑奥斯卡的艰辛路程,也出现在喜欢思考“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村上春树身上,村上不容易,我估计村上跑步时除了诺贝尔文学奖不会谈,其他的啥都能谈。于是,这种期待变成了一种社会话题,反过来也会影响到评委的评审,这种社会现象著名的投资大鳄索罗斯曾经用一个名词来形容叫“反身性”。
我们最后说说最近火热的川普和希拉里竞选美国总统的事儿。两个人唇枪舌剑,双方支持率交替上升。除去其他各种客观因素,希拉里有一个主观条件是川普不具备的,那就是成为“一门两总统”的“大团圆结局”。这一点不到最后一刻投票,是绝对体现不出来的。
因此我预测希拉里只要不出大的健康问题,她成为美国总统的概率非常大。不要小看这个“大团圆结局”的社会心理预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