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其实老导演的怒气正代表了目前这两个行业截然不同的特点:开放的平台和封闭的平台。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电影的艺术性以及未来中国电影行业发展的趋势。
http://ww2/large/6262ef9dgw1ey3s7h3fo4j20dw08lq43.jpg
一、电影和互联网现在哪个艺术性更强?
电影作为一门街头杂耍的技术上升为一种艺术形式,这要追溯到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发表了一篇名为《第七艺术宣言》的论著。他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从此,“第七艺术”就成为了电影艺术的同义词。
可以说,电影是标准的工业革命的产物。
在这里我们要稍微延伸一下历史,希望各位艺术家们有点耐心。
在人类历史上自然科学(也就是所谓的科技)与人文科学(也就是所谓的文艺)是交替进行的,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造就了后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开启了西方工业文明史。简单地说,人类社会如果工业科技特别发达的时候,文艺就会衰落;而当”文艺复兴“的时候工业科技就会相对缓慢前进。从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来看,这种轮回的周期越来越短,所谓的“吓尿指数”越来越小(“吓尿指数“的大致含义是把一个生活在若干年前的人带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他如果被现在交通,科技,生活状况吓尿,那么这个若干年就是我们这个世纪的吓尿指数)。
话不多说,开始进入主题。电影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爱迪生和法国人卢米埃兄弟同时发明的,经过了20世纪早期华尔街的工业化、欧洲的先锋电影活动以及苏联艺术家们创造的“蒙太奇手法”让整个电影发展成为了一种艺术门类。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文艺复兴“时代可以说是世界文学艺术的巅峰,从此以后艺术呈江河日下的趋势,而科技开始慢慢蒸蒸日上,于是历史的车轮一路疾驰跑到了今天的“工业4.0“时代。我们可看到日臻完美的”工业4.0“时代把工业产品的艺术属性达到了完美的境界,而文学艺术其商品属性也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工业品成了艺术,而艺术成了工业品,这就是“工业4.0“时代的基本特征。到底谁是艺术家,谁是“产品经理“还真是傻傻分不清了。
http://ww2/large/6262ef9dgw1ey3s7oh9yqj20dw08cjre.jpg
什么是艺术?我大着胆子给它总结了以下几点:1、贵族性,2、独立性、3超前性、4、美感,5、互动性。
1、贵族性:艺术形式初期可能会来源于民间草根,但是当它上升为一种艺术的时候,它必须带有上层贵族性,这里的“贵族“更多指的是“精神贵族”,延伸之也包括现实当中的达官贵人。然后艺术审美情趣从来都是从上往下传递的。
2、独立性:独立性指的是一件艺术作品的艺术理念必须是一个艺术家独立思想完成的,它的作品完整度不一定是独立完成的,但是其精神、理念等主旨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独立性。艺术一定是私人化的。
3、超前性:艺术在表现手法、思想性上必须带有一定的社会超前性。艺术的使命就是要引领风尚、开启民智、带领人类走出思想的泥淖。如果你每天跟在社会大众的屁股后面去做审美情趣的总结归纳,那顶多算是历史传记。
4、美感:艺术的美感是它的天然属性,无需多说。
5、互动性:艺术需要给观众带来一定精神层面的启发。能让观众和作者形成一定的精神交流,从而产生精神愉悦感。
产生于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影本来在艺术层面就不具备天然属性,到如今的“文艺冰河期”、“精神中世纪“,你觉得当下的中国电影还能有多少艺术性?
贵族性?好莱坞的电影都是工业化流水线生产,而中国的电影则是“小镇青年电影”。很多所谓的“艺术家”甚至以拍给“小镇青年”看为荣。其实给劳动人民拍电影本身没什么不对,但那是需要带有启迪性的艺术气质,而不是让一帮屌丝艺术家跟“小镇青年“坐在一起吃着火锅、唱着歌去迎合他们的低级审美。
独立性?一部电影到底属于制片人、编剧还是导演或者是摄像师的作品到现在还没分清楚。
超前性?现在不管是好莱坞还是中国电影都是在迎合市场,就算是文艺片也是思想严重的滞后。现在连文艺理论都止步不前了,电影用什么创新?
其他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实反过来我们看看目前的互联网思维下的工业体系,各种科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艺术理论都在工业世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应用。在这个肥沃的土壤里产生了很多艺术家气质的商人,譬如苹果的乔布斯,他在世时的苹果所生产的几乎工业产品基本都具备了以上五点艺术属性。
所以说,在这个“工业4.0“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反而是“产品经理”乔布斯。
不过真正的艺术家们也不要灰心丧气,按照工业革命周期测算,这一轮工业革命4.0明显已经快到头了。库克时代的苹果已经走向了平民化,淘宝搞的“光棍节“也成了屌丝们的狂欢。物质的过度消耗必然带来精神的贫乏,“文艺复兴“也许就在不远路上,黑暗的中世纪快要结束了。
http://ww2/large/6262ef9dgw1ey3s7vldq3j20ci08c757.jpg
二、电影未来都是互联网巨头的玩物
文艺复兴啥时候到来我们还无法准确预测,但是首先那些电影艺术家们要保证能好好的活到哪一天。就目前的商业发展形态来看,由于互联网行业具备天然的寡头属性,电影公司最终沦落为给”BAT”等互联网巨头打工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历史必然。
在互联网界有一个流行说法:三流公司做产品,二流公司做平台,一流公司做生态链。做生态链的公司经过行业整合形成寡头抵御行业周期性风险的能力最强,做产品的基本就属于靠天吃饭,生存能力很弱,风一停就死一大批。从早期美国好莱坞的发展轨迹来看,最终电影制片公司都会卖身给了平台型或者生态链型的巨头公司。像狮吼的“米高梅“一度沦为赌场房地产土豪的玩物,后来它和”哥伦比亚“都卖给过索尼公司,“华纳兄弟”卖给了时代华纳,“二十世纪福克斯”卖给了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大的电影公司都逐渐成为娱乐和传媒集团的一部分。
而今天中国的电影公司,自然逃不过这种商业逻辑。目前的中国电影两大民间巨头“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已经很难再现辉煌,相对于强势崛起的互联网影业公司,他们明显底气不足。
至于那些生态链型的巨头公司为什么会齐刷刷的喜欢上电影公司,我觉得要从电影的本身属性说起。电影基本有以下几点属性:1、娱乐性、2、媒体性、3、短周期盈利性、4、艺术性。
对于那些互联网巨头来说,对于靠天吃饭的电影公司的盈利性以及电影惨淡的艺术性他们从不关心,对他们而言电影的高度娱乐性和媒体性造就的社会影响力才是他们最看重的。
最终,不管是大明星还是电影公司都会成为互联网巨头进行资本运作的最好工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