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说庄子.田子方》第二讲  游心于物之初(3)

(2016-10-10 08:00:01)

至美至乐是至人

“孔子曰:‘请问游是。’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孔子曰:‘愿闻其方。’曰:‘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

“请问游是”,这个“是”,就是道。孔夫子就继续问了,我们怎样能进入这样的境界?怎样才能在大道中自由遨游呢?

老聃说:“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学佛的人都知道要明心见性,要了脱生死,但学着学着,就把这个终极目标忘记了。很多人烧烧香,磕磕头,念念咒,吃吃斋,觉得这就是学佛了,不知道学佛的目的是成佛,成佛的目的是什么?是得智慧,得自在嘛!学道的人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用庄子这里的话来说,如果得道了,就是“至美至乐”,这里边的境界最美。学佛的人,特别是学密宗的人,讲究的是“空乐双运”,第一要证空,第二要得乐,还要得大乐。道教讲究“性命双修”,也是要得乐,只有自在才快乐嘛!如果不自在,哪来的快乐呢?

什么叫“至美”?拥有最高的智慧,你才美得起来,没有智慧还想美起来,那就叫空话。有人问孟夫子什么叫美,孟夫子说“充实之谓美”,仁义礼智信充实在气质之内,那才叫美。我们说一个人可爱,并不是说他有钱,或者长得帅气,而是这个人大仁大义,仁义礼智信在他身上养得很周到,养得很圆融。我们与这样的人打交道,就觉得他人格很美,人格美了以后,你就不计较他的形象了。哪怕他长得很丑,你都会觉得他很好,这个就是美。有的人长得帅,也很有钱,但是不仁不义,乃至无信无耻,虽然长得漂亮,大家也会越发觉得他可恶。为什么呢?枉自披了一张人皮,爹妈给了他这么漂亮的脸蛋,可惜了。一个不仁不义、无信无耻的人,有什么用呢?还是孟夫子说得好,“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所以老聃说“夫得是,至美至乐也”,这是最高的智慧,是最高的道德,而且是最大的快乐,是最大的自在!

我们想一想我们得到“至美”没有?我们心里面这样烦恼,那样烦恼,贪嗔痴、酒色财气、是是非非装了一肚皮,美得起来吗?乐得起来吗?每天大家都是苦不堪言,哪有美的享受,哪有乐的享受啊?如果我们真的是仁义礼智信,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地,中不愧于人,心里很充实,很踏实,你就觉得自己至美了,而且得乐了。真正乐的人,是乐于助人的人。他帮助了别人,心里得到了那种快乐感,这是无相布施所得的功德,是心里边的受用,是真实的,而且是无漏的,不会退转的。这个乐,才能称为至乐,当然“至美至乐”离不开智慧,离不开自在。能够享受“至美至乐”的,只有“至人”。得道的人,在《庄子》里有时叫真人,有时叫至人,有时叫圣人,三者实际上都是一回事,三位一体。听到这里,孔夫子很兴奋,就请老人家继续开示,传点道法。

“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庄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很多很高明的、很深玄的道理,用很普通的,大家日常能见的事例来介绍。在草原上、高原上待过的人都知道,一般草原上都要分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夏天的牧场在海拔高的地方,冬季牧场在海拔低的地方,要随季节变换草场。在温带的地方,海拔不高的地方,草场也是要变换的。我们看过《动物世界》的节目,在非洲的草原上,角马、斑马每年都要季节性地迁移。这片草原的草吃光了,没吃的了,就要换一个地方去。或者这个地方几个月没有下雨,草枯死了,就换到另一个水草丰盛的地方。所以,动物的迁徙是必然的,从一个有水草的地方换到另外一个有水草的地方,尽管环境变了,但它们的食物却没有变,吃的都是草,这就是“草食之兽不疾易薮”。

“水生之虫不疾易水”,大家到广州的花鸟市场去,到芳村那边,有很多卖鱼的。市场上的鱼,金鱼也好,热带鱼也好,大多是从养殖场里买过来,养在卖鱼人的缸里,然后我们买回家,又放到家里的鱼缸里养起来。环境换来换去的,但对于鱼来说,好像也没多大的影响。只要有水,鱼就无所谓;只要有草,牛羊也无所谓。尽管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可能也有点恋家,但是牛羊只要有草,鱼只要有水,它们也就不在意了。在海洋中,很多鱼虾都有回游的现象,有的是为了繁衍,有的是被洋流所挟带,有的是为食物而迁移。但不论到哪里,还是在水中嘛。

为什么呢?“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关键是它生存的环境,只是小小的改变,根本的环境——“大常”,是没有改变的。“大常”对牛羊来说是草,对鱼来说是水,对狮子、老虎来说是肉,不管是牛肉、马肉、野猪肉,只要有肉吃就好。大多数动物对食物都不是很挑剔,不像大熊猫,除了竹子,其他的植物都不太爱吃,所以熊猫的生存很危险,因为它的饮食太单一。为什么老鼠生存能力强呢?因为它什么都吃,肉也吃,草也吃,实在没有吃的,啃点木头也能活。猪和熊是杂食动物,也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头“猪坚强”,在废墟下埋了36天都没死,还有一头“猪刚强”,被埋了46天也没死。“猪坚强”从156斤瘦到100斤,减肥很成功啊。虽然被埋在房屋下,周围有些野草,有些烂木头渣,都可以勉勉强强吃一肚子,它也是“不失其大常”呀!

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生活中的“小常”是什么?“大常”是什么?“大常”就是我们的自然生命的“食色,性也”,日食三餐,夜宿八尺。能够保命、养命,实际上要求并不高,每天有一点米,有一点蔬菜,一个月有那么一两斤肉,都是可以存活的。吃素的还不吃肉,这个就是“大常”。让你当官,或给你一个亿,但十天十夜不准你吃饭、喝水,你选择哪个呢?你是十天十夜不吃饭,还是要这一个亿?是我肯定要吃饭,如果饿死了,一百个亿拿来也没有用。一个是大常,一个是小常,功名富贵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小常并不影响你的生命。

我们根本的生命是自然生命,自然生命就是“大常”。要维持这个自然生命,我们就要吃饭,就像牛羊离不开草,鱼离不开水一样,我们离开了饮食,就成了死人,就没法活了。功名富贵是小常,可有可无,但现在的人迷恋功名富贵,为了点功名富贵,弄得无量烦恼,无量的机关、无量的心机都花在功名富贵上。大家想一想,如果只为一碗饭,能操很多心吗?只解决温饱问题,能操多少心呢?还需要给别人下绊马绳,给别人掺沙子吗?还需要用三十六计吗?吃饭不需要三十六计,也不需要学《孙子兵法》的,这个很简单,但是升官发财就离不开权谋之术了。

所以最根本的“大常”,要维持它,实际上是很简单的。反而那些不根本的,并不很重要的“小常”,却常使人们费尽心机。捶胸顿足,削尖脑袋,铤而走险,杀得血淋淋的,全是为那些无关紧要的事去忙乎。所以,我们要明白道家学说所说的这些道理,把这些道理打开来看,就感到非常警醒人。

关键是后边的“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我们平常为什么有喜怒哀乐?还不是因为功名富贵,得失是非。有得失是非,就有喜怒哀乐,你把得失是非放下了,还有什么喜怒哀乐?喜怒哀乐就不入于胸了,也就是前面说的“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这当然是至人的境界。怎样进入这样的境界呢?老子用最简单的道理讲给孔夫子听:牛羊不怕变换草场,鱼不怕变换水缸,就是一个小常和大常,“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牢记自己的根本,就可以“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老僧只管看

然后老子又继续说:“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什么叫“天下”?天下不是万物之一,而是万物所依托的“大一”,万物所依托的一个总地带,又叫乾坤,也叫宇宙。这个是大家共同的依托场所,是万物的俱乐部,万物共有的会所,也叫自然。

“得其所一而同焉”,这是悟了道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庄子在《齐物论》里已经讲了很多,佛教也讲“无分别智”,不仅要消除对万物的差别心,而且要消除过去、现在、未来的差别心,也是佛教讲的“两边三际断”。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前不后,不来不去,没有过去、未来、现在的差别,你才能“得其所一而同焉”。

刚才我在电梯间里还和几个朋友说,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是自己跟自己打交道。你到美国去,是自己跟自己打交道;你到伦敦去,也是自己跟自己打交道;你发了财,是自己跟自己打交道;你亏了本,还是自己跟自己打交道,永远都是自己跟自己打交道。哪怕你是在复杂多变的人事关系中,在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之中,都是自己给自己打交道,没有离开自己,所以这个也是“得其所一而同焉”啊!

我们看到的天地万物,都是自己心里的镜像,都要变成视觉、听觉,让自己来感受。如果我们从这个“念头功夫”进入的话,就可以“得其所一而同焉”。如果离开了心灵的平台,离开了这个心地法门、念头功夫,万物的差别就无穷无尽。你要想在外部找一个天地大同的东西,万物大同的东西,到哪里去找呢?大象就是大象,蚂蚁就是蚂蚁,太阳就是太阳,月亮就是月亮,是绝对不同的。但在心里,在我们的念头里边,太阳只是一个念头,蚂蚁也是一个念头,大象还是一个念头,过去是一个念头,未来还是一个念头,这个就是“同”。皇上是一个念头,乞丐仍是一个念头,长生不老是一个念头,短命鬼还是一个念头。都是一个念头,全部在这儿相同、相通了。

如果有这样的功夫,“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四支百体”就是四肢百骸。我们想一想,人有百千万亿个细胞,我们把它当成什么呢?在《庄子》里,“我”的称谓有很多,“吾”“我”“予”。《齐物论》里说“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偶”,后边又说“今者吾丧我”,把“我”与“吾”分开来了。我们这一百多斤是我,还有一个精神超越于肉体之外。我在感觉我的精神,感觉我的喜怒哀乐。在感觉我的精神内容的时候,还有一个我在后边。当我们把这个“我”层层分离后,还有什么呢?或许你能在其中悟到一个真我。

那天有个朋友说他能够“出阳神”,但被吓了一跳,不敢玩了。他自己灵魂出窍,看见自己在墙边打坐,被吓坏了。实际不需要这样,自己就这么打坐,就可以把这个“我”剥离到“无我”了。我和“无我”完全剥离开了,那么我所有的东西,就不会当真了。就可以感觉到自己的五脏六腑,自己的这一百多斤,自己的功名富贵,的确像街上的垃圾一样,没有什么可珍贵的。自己的知识,什么道上的见证,见了种种宝贵的所知所闻,一切全部都是“尘垢”了,达到这样的境界多牛啊!我们要于在心地上如实用功,真正找到这个无我。如果老是不能契入这个境界,老是被所知所见的东西束缚住,要得自在就很难了。

“四支百体”视为尘垢是一个方面,还要把“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把死生、终始当成昼夜一样不受干扰。“而莫之能滑”,“滑”者乱也,“莫之能滑”就是不动心,不使自己乱心。德山祖师有一天在他老师那里参学,师父说:“天晚了,回去休息吧,明天四点钟还要上殿。”德山走出去一看,外边很黑,便扭过身来对老师说:“外边黑。”老师说:“外边黑,来,给你拿支蜡烛下去。”他刚要把蜡烛递到德山手里,一下就把蜡烛吹熄了,就在这明暗交替的一刹那,德山大彻大悟了,成了全天下谈虎色变的“德山棒”,唐宋中最为伟大的禅宗祖师之一了。这个“死生终始将为昼夜”,我们能够有这样的感觉吗?如果我们面对生死能够不动心,不乱心志,那就不得了了。有的人亏本了,对钱财能放下,也很好,但真正能面对生死的时候也能放得下,那就不得了了。

首先,社会上的功名富贵你要放得下,愿放下功名富贵,来保全自己的生命,这个很重要。但是对生命也要让你扔掉,敢吗?所以禅宗里说“须大死一回始得”,“悬崖撒手,自肯承当”,没有“悬崖撒手”“大死一回”的精神和实践不行,不敢正视死生也不行。之后,“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还要面对生死而能不动心,这就是真功夫了。

“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哪里还在乎吉凶祸福这类事情,这样的事还能把我的心搅乱吗?

“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弃隶”,注解上说是放弃奴隶,实际上指的是我们所拥有的财富名利,都能把它舍弃,就像鞋底上粘的泥土一样,毫不吝啬,一下就甩掉了。“知身贵于隶也”,要知道我们的生命比我们拥有的财富名利更重要。“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万事万物在我们眼睛里变来变去,在我们心里变来变去,到底是什么在变来变去?是念头在变来变去,是环境在变来变去,观念也可能变来变去。但这个“我”变没变呢?哪怕观念都变了,但这个“我”却是根深蒂固的,它不会变,无我后的这个“我”也不会变的。

“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对大道而言,世间的确千变万化,没有穷尽。赵州老和尚有一句话很舒服,他说:“老僧只管看。”管你怎么变,我只当观众。外面的是非,升官的,发财的,破产的,跳楼的,我只当观众;对我自己心里的喜怒哀乐,也只管看,不去参与。当观众很不错,学会了当观众,就不为环境所动,这样的话,你的修为就上去了。所以“夫孰足以患心”,你还有什么值得忧心、操心的呢?修道的人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啊!“已为道者解乎此”,修道的人当然是能明白这样的道理的,从老子给孔夫子的开示,就能看到道家入处之深,千万别小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