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冯学成
冯学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89,912
  • 关注人气:2,6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庚桑楚》第二讲、卫生之经,能抱一乎(3)

(2016-09-11 07:07:24)

修道的九个基本条件

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

这一段,讲了很多修行的基本功,平常我们没有留意到。并不是说只有佛家才讲修行,其实在《庄子》里说得也很细,值得我们认真去品味。这段话,也与佛家修行的基本原则相通,我们可以借助佛教的说法来阐释、理解。

老子很大方,马上传法,而且这个法传得很真,一点不假。他首先就提出了卫生之经”。学习中医、养生的朋友应留意了,这一段很有研究的必要,因为老子直接讲的是“卫生之经”。我也曾有过这个想法,如果以后有时间,把庄子里有关中医、养生的理论选出来,结合《黄帝内经》来看,我想应该有助于对《黄帝内经》的理解。

“卫生之经”的第一条,就是“能抱一乎?”我们能不能“抱一”?这两个字把很多人都难倒了,很多人“眼观鼻,鼻观心”地想“抱”住这个“一”,对不对呢?也对,但这只是在认识上说的。到底什么才是最根本的“一”?就是《道德经》里说的“众妙之门”,也就是我们的这个心,我们的“当下一念”。我们能不能把“当下一念”牢牢抱住,就像刚当娘的,把新生婴儿牢牢的抱住感觉那样。没有功夫的人是谈不上的,他的念头被妄想烦恼所转,被“内韄”了;被外境所转,随色声香味触法去转,被“外韄”了,哪里能够“抱一”?

怎样才能“抱一”?“一”者,一心一意,精神专注也。锁定目标,坚定不移走下去,不为外境的诱惑所动,也不为内心的妄念所动。实际上,每一个人天然就在“抱一”的状态之中,只是自己不知道。不论肚子里面如何翻江倒海,实际上真如都是不动的,都是“抱一”的,这一点很多人都不知道。如果你知道了这个,对妄想烦恼就不会害怕,也不会跟着它跑了。南宋有位僧人参破庵祖先禅师说:“猢狲子捉不住,奈何?”破庵禅师说:“用捉干么?如风吹水,自然成纹。”他的徒弟无准师范听到这里就开悟了。公案里的“猢狲子”,指的就是那翻江倒海的妄念嘛。这就是禅宗功用的妙处,当下点出风光。

如果我们随时都能集中精神,能够“抱一”,还会毫无主见吗?还会随意动心吗?还会被外边变幻莫测的环境弄得揪心吗?肯定不会。所以,我们一定要练好“抱一”这个功夫。

第二条,就是能勿失乎?”就是要把这个“一”守好,千万别丢掉了,当然它本身是丢不掉的。我们都有真如佛性,你下了地狱,真如不会减少;到了极乐世界,真如也不会增加。一般人不知道这一层的奥妙,老是认为有得有失,我们能不能够坚信这个“一”不失,“道”不失?有信心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去理会利害得失、富贵贫贱的干扰,敢于把这个坚持住吗?

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不能不用打卦、算命,就知道自己乃至周边环境的吉凶祸福?当然,说“吉凶祸福”都落二落三了。知道了怎么样?不知道又怎么样呢?你既已能“抱一”,还管吉凶祸福干嘛?“吉凶祸福”不也在“一”里面吗?所以,我们要善于理解其中的机趣。

能止乎?”我在讲《大学》、《中庸》、《易经》、《老子》等经典时,经常谈到“知止”。《大学》里说“止于至善”,《易经》“艮卦”里说“君子以思不出其位”,《齐物论》里讲“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都是讲“知止”。我们能不能“知止”?不知止的人,成天东想西想,如流浪儿一样,永远没有归家,永远在外漂泊,多可怜。我们应“止”于什么呢?应“止”于自己的本分,“止”于自己的因缘。当然,在信念上更要依止于道,依止于自己的真如。

能已乎?”“已”,就是放下,不要计较过去,也不要妄想未来,把一切看淡、看破。我撰的那副对联:“不了了之通大道,无方方可说幽玄”,也是说要“能止”“能已”,要敢于放下。当然,放下的前提是要看得破,看不破就放不下。如果你真正明白了“无常”,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当官的到了年龄想不退下来,行吗?得了病想不进医院,行吗?死了想不进火葬场,行吗?都不行。说其实放下都是多余的,“能止”、“能已”都是在考验我们的修为。

“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我们平常总是抱怨这、抱怨那,而从不“求诸己”,找找自己的原因。古语说“有诸内必形诸外”,外部环境是你的业力、修为的外在表现,而且是丝毫不差的,所以没有谁对不起你。即使现在有人对不起你,也是因果上的反应。以前自己心粗气躁得罪了人,现在得到的果,肯定就不会好。好多人不求诸己,老是抱怨环境、抱怨领导,这样不好。俗话说,“会怪怪自己,不会怪才怪别人”,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要善于“求诸己”呀。

这是立身处世的原则,儒家学说里君子与小人的分野,也在这句话里面。孔夫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孟夫子也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君子一定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小人才是成天唠叨、埋怨的。真正的君子,真正的大丈夫,是敢于担当,敢做敢为的。他们不会侥幸求胜,升官发财也靠自己的本事,不会今天这里烧香,明天那里拜佛,靠攀附外缘来谋求名利。

“舍诸人而求诸己”,这在生活中是完全用得上的。如果你自己勤练内功,内功增强了,你还害怕外面没有相应的环境吗?是鱼,在水中自然就融洽自如;是蚯蚓,泥土就是它的最佳生活环境;松鼠在树林里,就如鱼在水里一样活动自如。老鼠有老鼠的生存环境,蛇有蛇的生存环境,它们的生理结构和它们的环境丝丝入扣。

立山兄能发财,跟他的人品、智慧、人事关系是分不开的,他发财也不是谁送来的,是他自己几十年辛苦挣来的。包括木木小姐,也是奋发图强,辛辛苦苦工作,本本分分干事,并没有靠傍大款来发财,这也是“求诸己”。所以,千万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外部的偶然因缘上,那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大妄想,要把它们统统“揵”掉,严格如实地从“求诸己”上用功。

能翛然乎?能侗然乎?”什么叫“翛然”?就是自在,自由自在。一个人的自在,是从内心表现出来的潇洒。内心自在的人,外面一定自在;内心不自在的人,走到哪里去都不自在。不自在的人,有了一百万元他不会自在,有了一千万元,哪怕一个亿,还是不自在。当了科长不自在,当了处长也不自在,因为还没有当局长,老是在不满足、不满意之中。真正把这些放下了,看破了,一分钱没有也是自在的。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道气,就是看他有没有自在之气,有没有安宁之气。如果一个人既不安宁又不自在,成天被情绪烦恼束缚,他肯定不是真正修道的人,更谈不上有道气了。不论他的学问有多大,只要没有道气,完全可以不料理他。所以“能翛然乎?”你能吗?

“能侗然乎?”什么叫“侗然?”就是不穿衣服,光胴胴赤条条,没有任何掩饰。就是说精神是健康的、透明的,没有那么多的包装,没有那么多伎俩,可以直面示人,素面朝天。这是纯自然、纯天然的精神状态,不是虚伪的。

“能儿子乎?”《道德经》里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下面阐述的一系列,都与“儿子”(婴儿)有关。

 

婴儿的“特异功能”

老子继续说道: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小孩子生下来就会哭,你不能不让他哭,哭是婴儿的有氧运动,在娘胎里没有哭,一生出来,如果十分钟不哭,就死定了。所以婴儿生出来以后,如果没有哭,医生就要拍打他的背心和屁股,让他哭出声来,这样他的呼吸系统才能开始正常工作。

为什么小孩终日嗥而嗌不嗄天天哭而声音不哑呢?不累呢?因为对他们来说,“哭”就像自然呼吸一样平常,是对肺部的锻炼,没听说小孩子哭哑或哭出心脏病的。为什么呢?因为是“和之至也”。我们慢步在林荫大道,自然地呼吸,是不会觉得累的;与好友轻松地聊天,平静地交流,喉咙不会沙哑,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心也是这样,每时每刻都在跳动,从来没有休息过,也不觉得累。如果感觉心累,肯定是心脏有问题了。我现在就是这样,如果连续几天写东西、讲课,心里就很累,拉警报,需要休息了,就不能再发狠去干了。

我第一次感到心累,是写《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三个月写了六十多万字,开始还慢一点,到了后来,每天都是一万多字。写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心里就累得不行,因为要赶进度,不能休息,只好弄一点西洋参泡水喝,喝了会好一点。虽然书按时完成了任务,但也累得怕不行了。我做事从来就喜欢一气呵成,写文章不打草稿,也不去思考,把题纲弄出来后,照着题纲去写,写好了也不修改就交给出版社,最后三校的时候再看看有没有错别字,有就修改一下。写文章时,我就怕打断思路,连贯不上就写不好了。思路通达时,哗啦啦一下顺着就写出来了。

当时我写第一部书是《心灵锁钥》,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因为是谈唯识学的,进度有点慢,很多名相我当时还不太熟,要翻相应的典籍,以便慢慢熟悉、慢慢品味。那时我还在商场站柜台,有顾客的时候就接待顾客,没有顾客时就翻书、思考,并把会意的记下来,那是很花工夫的。后来写禅宗系列,《棒喝截流》本来是宝光寺一位法师写的,快要出版时,他放弃了,只写出了几百个字。出版社让我来写,说只有半个月的时间,我说没问题,每天一万字,十五万字,半个月就好了。真正心累是写《明月藏鹭》,那是南怀瑾先生的师妹,袁淑平老师推荐我写的。当时我正在搬家,没时间就推了。后来我搬家事毕,出版社又找到我,让我写。一开始说给半年时间,结果要我三个月就交稿,这下就累坏了。

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婴儿的手,天天都是握着的,要把他的手打开很艰难,你给他打开了,他一下又握起来了,终日卷曲着手也不觉得累。《黄帝内经》讲到人的本性时,就说婴儿的这个现象是为了保“魂”,因为两手的大拇指,都是掐在各自对应的无名手指的指根部,这个地方藏的是肝所主的“魂”,婴儿的肝气足,所以就握得紧,一两个月以后,他的魂魄安定了,自然就会松开,这是符合自然德性的,他的元气是“抱一”的。中国传统的做法,要用布把婴儿包裹起来,裹得直直的,西方的小孩生下来的时候不加包裹,是任他自然,像在母胎里一样,手脚都是弯曲的,也是“共其德也”。就这一点上来看,西方更遵循自然天性。

终日视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小孩子除了睡觉,其他时候眼睛都是东看西看,眨眼的时候很少,因为他根本没有在“看”。初生婴儿仍处于精神内敛的过程中,他的视力很弱,看不清外面的东西,所以除了吃奶就是睡觉,还没有真正启动自己的感觉系统。这个时期,耳朵要好用一点,他会听父母的声音,因为在妈妈的肚子里,早就熟悉了父母的声音。

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为什么《道德经》也好,佛教也好,都很赞叹“婴儿”?就是因为婴儿有这个“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的功夫,他完全是“无求无作”,成年人是达不到的。婴儿生下来后,大家去祝贺,送给婴儿一百万贺礼,说他以后可以当总督巡抚,他听到这些会高兴吗?绝对不会。恐吓他说,你明天要到监狱里去,要到医院里去,他也不会害怕。升官发财、利害是非对他来说,一点感觉都没有,他完全不动心。为什么?他完全处于混沌状态,这就是婴儿最了不得的地方。今后他自由发育,可以当皇帝,可以成为第二个“爱因斯坦”,成为第二个“比尔·盖茨”,凭的就是这个。如果他生下来,什么都知道了,知道功名富贵,知道吉凶祸福,那就是妖怪一个,完全没用,不堪教养。

如果成年人能达到这个境界,那就不得了!让他去当官,当就当,没感觉;送他一百万,拿在手里也当一堆纸来看。不贪、不慕、不追、不避、不喜、不忧,灾祸来了不避,好事来了不贪,哀乐不能入,达到了这样的境界,那你的修为真的就了不起了。别说“虹化”、“羽化”、“即身成就”,就这个已经是大成就了,还要到哪里去找大成就呢?

与物委蛇,而同其波”,他应物无心,委曲随顺;和光混迹,同其波流。因缘让他东他就东,让他西他就西,完全和光同尘,没有特殊性,也不标新立异,就如云门三句中的“随波逐浪”。天气热了少穿一点,冷了加点衣服;肚子饿了就吃饭,不把肚子吃坏就行;有朋友来了,大家就聊天,朋友走了就睡觉;该上班就上班,该下班就下班。总之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该干的就千万别去干,完全顺应于自然之道,这就是“与物委蛇而同其波”。

当然,顺从于自然之道,也包括要顺从社会之道。那天小林主席来,我问他晚上干什么?他说,应酬、喝酒。我叫他别去喝了,结果他和阿凡达都说,谁想喝酒啊?现在社会的习性就这样,一谈业务就要喝酒,五粮液先来三瓶,喝完了再来洋酒、啤酒,最后一看才十一点,还早嘛,酒吧里再去喝。古代的社会之道是古朴的,现在却变得莫名其妙。现在亚健康、三高、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这么多,都是我们违背自然之道、社会之道而行的结果。所以大家要遵循大道,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能逆道而行。

以上,就是老子所说的“卫生之经”的几大原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