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庚桑楚》第二讲、卫生之经,能抱一乎(1)

(2016-09-09 06:07:30)

第二讲、卫生之经,能抱一乎(1)

前禅宗时期的“机锋”

南荣趎赢粮,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老子曰:子自楚之所来乎?南荣趎曰:唯。老子曰:子何与人偕来之众也?南荣趎惧然顾其后。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谓乎?南荣趎俯而惭,仰而叹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问。 老子曰:何谓也?南荣趎曰: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愿因楚而问之。’”

南荣趎在庚桑楚的指点下,决定到老子那里去参学、去求道。他准备好干粮袋,背着就出发了。古时求道很艰难啊,没有宾馆住,没有车也没有马,只有步行。还好,路程不算太远,一个在山东的鲁国,一个在南方的楚国,七天七夜就到了。《史记》说老子是楚国苦县人,也就是在如今河南淮北的鹿邑县。若依庄子多篇文章所说的“沛”,则在现在的江苏徐州附近,虽不太远,但步行也够辛苦的。

老子很厉害,一看见南荣趎,就知道他是从庚桑楚那里来的,所以就问:子自楚之所来乎?”一个真正的道人,就是密宗所说的“大修行人”,他有着不同凡响的眼界、眼力。一看见你,在你的眉宇之间,就能判断出你是不是修道的,是从哪里来的。我的老师本光法师就有这个能力,不论你天南海北哪里来,一见面就能大致判断出你的来历。老子就更不得了,他可是超级修行人,有着超强的判断力,所以立即就看出南荣趎是从庚桑楚那里来的。南荣趎回答说:“唯。”我的确是从庚桑楚那里来的。

老子话锋一转说,子何与人偕来之众也?”这就是前禅宗时期的机锋,而且是最老的机锋,没有比这个更早的了。明明是南荣趎一个人来的,但老子却说,你怎么带那么多人来了呢?“南荣趎惧然顾其后”,老子突然这么一问,南荣趎一下就懵了,不知怎么回事,马上就回过头去,看后面还有谁跟着。

老子说:子不知吾所谓乎?”你没有听明白我的话吗?禅宗里经常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高明的禅师接引人的时候,并不是要和你说理,也不是跟你说教,就是要让你当场品尝到“言语道断”的滋味。老子这里就是给南荣趎来了一个“言语道断”,可惜南荣趎错过了,没尝到其中的滋味。上次毕老师来,明辉兄也在场,我那样子对他,实际上也是用禅宗的手法来料理他,但是他自己把握不了,没有感觉,错过机会了啊。

这个南荣趎抱了一肚皮的疑问,抱着对道的种种问题来见老子。老子就问这么一句话,他一下就张皇不知所措了。他好歹也在庚桑楚那里学了几年,但在老子这里却一招都接不住,人家说比武还要七八个回合,结果他连一招一式都招架不住,感觉自己的功夫太差了。所以他俯而惭,低着头,弯着腰,非常惭愧。

接着他又抬起头,叹了口气说: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问”您老人家问我的时候,我一下就懵了,不知该怎么回答,就使劲地想答案,谁知却把我来之前准备的问题全都忘了。实际上,老子那么一问,已经达到了接引人的效果,把南荣趎带入了对“道”的体验之中。不过,用禅宗的话来说,南荣趎当面错过了也。

老子问,为什么呢?被老子小小地敲打后,南荣趎马上有所反省,回答说: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愿因楚而问之。

一个人应不应该有智慧呢?如果我没有智慧,傻呼呼的,别人肯定说我愚蠢,笨蛋一个;如果我很智慧,知识很丰富,反愁我躯”,那就会去自寻烦恼。在先秦典籍里这个“知”,在不同的行文里,有时作为“知道”解,有时作为“知识”解,有时作为“智慧”解,这里指的是智慧。大家都知道,聪明伶俐的人身体都不太好,借用《红楼梦》里林妹妹的话来说,多一番聪明就多一番思虑,多一番思虑就多一番烦恼。聪明的人,知识多的人,成天天南海北、是非得失老是在心中荡来荡去,的确是伤身之源啊!

知乎?反愁我躯”,当年我在离欲老和尚那里的时候,离欲老和尚不论接待任何人,都是两个字——去妄,让你别打妄想。不管你问他这样那样,不论问什么问题,始终都是这两个字。我们平常用心是正常的,但用心时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在打妄想。然而,不打妄想的人,基本上都是傻乎乎的,思维频率过慢,过于老实,往往又会偏于愚痴。有一次,我问离欲老和尚,不妄则多愚,不愚则多妄,我们应怎样用心,才能既不落入妄想,又不落入愚痴呢?老和尚还是两个字——去妄,根本不料理你,让你自己慢慢去品味那个感觉。

南荣趎还是非常用功的,包括他下面要说的,和毕教授的状态是很接近的。可惜毕教授的因缘不在我这里,本来我是想通过讲这一篇,给他下药治病,结果他今天又跑了,看来他的缘分的确没在这里。

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一个人没有道德、没有修养,一肚子魑魅魍魉,肯定是损人利己的。而一个人有道德、有修养,达到了“仁”的境界,肯定是舍己助人的。舍己助人,对别人有利,就是布施波罗密,布施波罗密肯定是舍己为人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做了好事好像没有好报。如今不少人说,放眼四海,耳目所闻,多是贪腐的人在台上蹦,做官的没有多少是清廉的,发财的也没有多少是仁义的。俗话说无商不奸,为富不仁,所以当你真正富起来以后,就要增加自己的道德,就要多为社会做贡献、做慈善,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银子拿去布施。这的确又是一个矛盾,“仁则反愁我身”呀。

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不仁不义肯定是要伤害别人的,而真正要以“义”在社会上行事,肯定是要付出的,对于自己来说是不利的。南荣趎处在矛盾之中:想求“知”,但怕伤身;想求“仁”,也怕伤身。“我安逃此而可?”我要怎么做,才能逃出这种怪圈,逃离这个悖论呢?

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想做好人好事,但自己又舍不得;偶尔舍得一下,后来心里面又难受,哎呀,这个钱就这样送出去了,几个月都放不下。想算计一下别人,自己又下不了手,我又不是坏人,怎么能去损人利己呢?要想大仁大义,自己好像又没有那个底气,没有那个本事,甚至连毅力和决心都没有。南荣趎就是这样,在“知(智)与愚”、“仁与不仁”、“义与不义”的夹缝之中,左顾右盼,犹豫不决。

 愿因楚而问之”,所以请师公看在我是庚桑楚的徒弟、您的徒孙这个份上,给我一些指导吧。

 

识人于眉睫之间

 老子曰: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若规规然若丧父母,揭竿而求诸海也。女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性情而无由入,可怜哉!

老子说: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我看你一眼,就知道你得了什么“病”,到这里来的目的是什么。当然,南荣趎的修为比老子差得太远,老子识人于“眉睫之间”的功夫更是了不得,所以一眼就看破了他。“今汝又言而信之”,刚才又听你说了那么多,就更证明了我的判断是对的。

上海一位喜欢佛法的先生来找我,去年到成都,今年又到广州,一看他就很张皇、心神不安。坐在这里,本来是开了空调的,室内温度只有26°,他还要对着空调吹。空调吹着还是热得不得了,又找扇子来扇。第一次立中兄把扇子拿上楼了,他在下面找,我告诉他楼下有风扇,他又打开风扇,一个劲儿地吹。我说,空调已经开得有点凉了,你怎么还这么热?你心里面在忙什么呢?他说,我心里不忙,只是身体热。我说,不是身体热,是你的心里热,你心里太闹腾了,你回去,先把心气沉下去,心里不闹了,再到我这里来。结果他第二天又陪同学去玩,忘了到我这里来的事。后来他再来,我也就不太料理他了。这个的确叫缘分,他的缘分不在我这里。

一般人来访,我也可以在他的眉宇之间观察出深浅来。如果一个人坐不住,一会儿站,一会儿坐,手里总要找个东西玩,和他谈话似听非听,左顾右盼的,这样的人肯定心神不宁、心浮气躁。我当年在海灯法师那里求学,有时听他聊天,他聊的一些东西我听不懂,没有兴趣,心里就有点烦躁,东张西望的,他马上就会痛加喝斥:“法师在上面说法,你不好好听,下辈子要变长耳驴。”当然他老人家还不像佛源老和尚,佛源老和尚是要用棒子打人的。我那时候才二十岁,看见海灯法师发脾气,真的是吓得腿软。

怎样识人在眉睫之间”?这得有这样的本事。前年在龙洞,给几位朋友聊相法,聊到了这个话题。识人于眉睫之间,立山兄如今有没有这个本事?与人打交道,就得有这么一个功夫。有了这个功夫,就能自我护法,这也是护法嘛。在生活中,遇到吉祥的人可以多打交道;不吉祥的人,你就要把距离放远一点;给你带来麻烦的人,要赶快与之划清界限,别让麻烦把你缠住了。要交仁义礼智信的朋友,与有情有义的人打交道;那些无情无义的人,你和他有什么交道可打?我们又不是菩萨,没有达到“无缘慈,同体悲”的境界。我们是有缘慈,对有因缘的人慈悲,对家人、对朋友慈悲。至于确实困难的人、弱势群体,有缘上门了的,我们又有余力,当然应该帮助。所以,慈悲也是要讲缘分的。

有的人被“慈悲”二字拴住了,正事不干,天天去慈悲。有的在外面慈悲,而对家里的人厉害得不得了,就像某同学的母亲,天天念佛、念经,却和自己老头子搞不好,天天吵架。有些学佛的人在外面谦卑、恭顺,但对家里的人就像仇人一样,这就很麻烦。

怎样使自己的眉睫间有祥和安宁之气?这个非常重要。这种祥和之气,一是要学,二是要养,就是要淡化自己的情绪,使之归于安宁而有静气。有静气的人,给人感觉自然不一样。伟菩萨学佛那么多年,而且是禅宗的“通人”,但就是这个“气”还没到位,静气不够。静气够的人,走到哪里去,别人都会对你尊重。静气不是知识,不是说我“悟”了就可以怎样了。没有静气、没有定力,你能说自己悟了?连初步的气质都没有变,还带着一身习气,能说你的心性转动了吗?所以说,修行修行,必然要落实在自己的心性上,要对自己的心性结构有大的触动、大的改变才行。当你把不良习气变成了优秀的性情,那么你走到哪里,都会不得了。到那时,你的知识、见地释放出来,就如虎添翼,能让那些夸夸其谈、自以为是的人无法入局。

所以对眉睫之间我们要有感受,要能感受到这种 “气”及其中的信息。以前本光法师教我时说,相都不用看,“审气”就行了。与人打交道的时候,你把眼睛闭上,就能感觉他身上的气息:是柔和还是刚强,是安静还是躁动,是光明还是阴暗,是祥和还是凶戾。不要用眼睛,也不要用耳朵,就闭着眼睛,用心去感觉,慢慢地就能感觉到。学了这一招以后,我就去练,一两个月后就慢慢有感觉了。这几十年以来,我“审气”的感觉还算灵敏,也比较准确,失误的时候不多。另外,我们也要留意自己的“眉睫之间”,说到底就是自己的修为,修为不够,别人一眼就能把你看破。

若规规然若丧父母,揭竿而求诸海也”,你到我这里来,表面上规规矩矩的,满脸忧戚,像没了爹娘似的,但你心里却是在“上下而求索”呀。你这样来求道,无异于“揭竿而求诸海也”,就是拿根竹竿来试探大海的深浅。我这里来往的好些人,就常有拿根竹竿来试深浅的,在网上、特别是禅宗网上,这样的人就更多。自己本来没有几两的份量,却往往要在大善知识面前去探底,去探别人的风向,这些也是自不量力。

所以,老子说:女亡人哉,惘惘乎”你这个流浪汉呀,迷惘可怜啊!“汝欲反汝性情而无由入,可怜哉!”你想优化自己的心性结构,提升自己的智慧,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但你无门而入,太可怜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