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说庄子·则阳》第一讲、由凡入圣的几个层次(4)

(2016-08-14 07:17:49)

以天为师,复归自然

“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人则从而命之也。”“复命”,《道德经》里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摇作”,是我们精神、生命的运作。这种运作应该有“复命”的追求,“复命”就要回归自然。我反复说,在道家学说里面,对社会性是批评的,强调的是自然性。我们的生命是大自然赋予的,是自然生命。但是随着人的社会性增强,生命的自然性就大受伤害,所以要复性,要复命。唐代有个学者叫李翱,写了一篇《复性书》,通过儒家、道家和佛教的观点来谈如何回归虚静灵动的至诚境界,回归于道,这就是复性。复性也叫复命,“天命之谓性”嘛。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精神经常在运动之中,这个运动应该向什么地方运作?应该向“复命”的方向运作。《易经》有一卦叫“复卦”,这个卦非常重要,其彖辞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怎样复命?应该“以天为师”,这个天就是自然,就是大道,就是要以道为师,以自然为师,以天为师。

“人则从而命之也”,我们只要遵循大道的轨迹,遵循自然的轨迹,不去违背,不去违反,就好了。“命之也”有几种解释,一种说是命名,我觉得这样理解不好;还有一种解释,说是遵循的意思,我们遵循自然,遵从自然,就是真正地体道而行。这样解释行不行呢?还是不够。为什么呢?因为“命也”永远都在“摇作”之中。面对未来,面对未知,我们“忧乎知,而所行恒物几时”,不管是知也好,智也好,我们经常处于忧患之中,老是处于探索之中。人嘛,总有一个好奇心,总要在认识中求个确定和清晰。

以前本光法师对我们说,人的欲望不好,贪嗔痴慢不好,但是欲望里面还有一个比较好的,就是求知的欲望。学佛学道是一个求知的欲望,但要留心,这个求知的冲动,同时也妨碍了我们对道的追求。求知欲也是“忧”,“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要想把我的注意力,把我的精神一直凝聚下去,能行吗?我们能不能24小时都凝聚我们的精神?晚上困了非得睡觉不可,遇到了其他因缘,马上就打断了思维运行的路径。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好好检点一下自己的思维程序,你会发现在这个道上走不了多远,其他因缘一来,思路马上就跳到另外一条道上去了。念头东一下、西一下的,妄想总是蹦来蹦去,不得停息,谁能够把自己的思维一以贯之,坚持在一条道上走下去?

今天给你一个课题,让你三年之内攻关,把这个课题拿下来,国家给你俸禄,给你科学院士的头衔。一开始可能还行,搞着搞着,心里就会想,课题成功后我要发财,要搞更伟大的科研项目等等,老是有其它念头来干扰。如果没有干扰,或者能够放得下一切干扰,那就很了不起了。康德不好出门,从来不去旅游。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旅游?他说,不管什么地方,看见的都是我心里面的图像,万法唯心,都是唯心所造,哪样东西能够逃得出我们的精神之网呢?逃不过的。所以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思考他所关注的问题,他的思想到达了人类思维前所未有的高度。西方革命性的思维就是从康德开始的。他认为人类的确存在思维的局限,后来就被称为“不可知论”。你能够超越我们思维以外的东西吗?你能够知道我们思维之外的东西吗?不能。我们知道的,全是思维之中的东西,全是自己的精神内容。看见张三、李四,也就是你心目中的张三、李四。张三、李四真的是你见到的张三、李四吗?未必是这样。所以,看见这些问题我们经常都要犯迷糊,真的弄不清楚,能够弄清楚的人并不多。

“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说的是生命、精神的客观现象,人总是处于这种可悲的状态。我们的思维、认识活动需要精力来支撑的,而精力又是有限的,如果不休息,一直去消耗能行吗?如今讲养生、养心,关键就是要给我们这个求知的心放个假,让它休息。因为知和所知的内容,毕竟只是生命之末,而非生命之本。如果命都没有了,我们还有什么本钱去求知呢?

“其有止也,若之何!”知,是有半径、有终点的。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每一个认识,也是有半径的,不能随便超越。所以,我们只能在力所能及的半径内认识事物、料理事务。《大学》里面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都需要“止”,“知止而后有定”,“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我们明不明白这个终点,我们明不明白自己的半径?在易学中,这个就叫知位守位,如果不知位守位,奢谈天命、奢谈神通,那些都是发神经。

在这里一直谈的都是圣人,圣人都“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我们这些俗人又能打什么妄想呢?在讲《达生》时,我也说了,大家一定要留意“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智)之所无奈何”。我们的智慧是有限的,无论你去干什么事,都有一个半径,逃不出去,无可奈何的,智慧拿我们的命也无可奈何。我想年轻一点,有通天的智慧也不行,你不能阻止自己的衰老。佛源老和尚得病了,他那么德高望重,那么有修为,拿自己的病还是无可奈何。他无可奈何,医生无可奈何,所有的徒弟们都无可奈何。老佛爷要涅槃了,所有的徒弟都不想让老佛爷走,苦苦哀求不要圆寂,还有那么多的众生需要度,但老佛爷还是要圆寂,这个也是无可奈何的。“其有止也,若之何!”这是没有办法的。我们要明白这个无可奈何的事,千万不要认为什么事你都可以搞定,我们能搞定的,是非常有限的。

 

自我形象与精神状态的关系

“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 这里的“告”,就是比较的意思。军凯,你长得很帅,我见过你母亲,你和你母亲长得很像,尤其是那个眼神,像得要命。只不过,你是男的,她是女的,你母亲比你胖一点,肤色也有了点老年的色彩,但是神采,你们母子简直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你的儿子呢?也应该像你。如果现在没有镜子,没有照相机,谁知道自己的形象啊?以前没有镜子,只好到一个水潭边看自己长得如何。在上古的时候,一碗水就可以作镜子了。所以,我们的外部形象、五官形象,可以通过镜子照出来,让自己看清楚。但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精神是怎么样的,自己能知道吗?这可是镜子没法照的啊。到底有没有一个像镜子一样的东西,可以用来鉴照我们的精神,鉴照我们的生命呢?

我们去医院体检,全面检查以后,得到的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到底身体怎么样,能说清楚吗?当然,对于生命垂危的病人来说,生命已经走到尽头,病危通知书也许可以判断他身体的状况,但也未必就准确,就能完全说得清楚。所以“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人与人之间有一个攀比,有一个比较,你长得怎么样,他长得怎么样。你拿个镜子照照自己,看见自己了,我到底怎么样呢?

《战国策》里有篇《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一直认为自己很美,但又听说城北的徐公也很美,心里就老揣摩,到底徐公美还是自己美呢?于是就问妻子,妻子说徐公不如他美;又问小老婆,小老婆也说他比徐公美;又问宾客,问朋友,都说他比徐公美。后来徐公来拜访他,他看了又看,觉得自己没有徐公美,徐公长得更帅。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邹忌和徐公不比较,就不知道“其美于人也”,这就是人之常情啊。

“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我这张脸,我知道我美,知道我丑,或者我不知道;别人给我说,或者别人不给我说;我这张脸知道不知道丑与美,跟我的“喜”有什么关系?一点关系都没有。并不是说你长得美或丑,就不是你自己了,不,你永远是你自己。

禅宗里有则公案,有人问南岳怀让祖师:“以镜铸像,镜成而光归何处?”这个公案很多人不明白,我在讲《信心铭》时也谈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问,把铜镜放到炉子里镕化成铜水,然后又把铜水弄出来铸成铜佛像,铜镜变成了佛像,那铜镜鉴照的功能又跑到哪里去了?怀让祖师就说:“管它到哪里去了,你现在出家了,你出家前的像又在哪里呢?”那人又问:“为何就没有镜子的功能了呢?”佛像能照我们的脸吗?不可能,失去镜子的功能了。怀让祖师下面一句话就不得了:“虽不鉴照,瞒他一点不得。”不论是对镜子而言,对佛像而言,还是对石头、瓦块而言,你是怎么样的,就是怎样的。面对镜子,你的相貌不可能增加一分美,也不可能增加一分丑;面对瓦片,你的相貌也不可能增加一分美,也不可能增加一分丑,自己就是自己。“瞒他一点不得”,瞒谁?瞒天,瞒地,还是瞒自己?只有自己的妄想、烦恼,才会对自己的相貌妄生分别,才会揣摩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怎样的。实际上,别人对你的评价也未必准确,对你的称誉、对你的误解也未必准确。自己心行和行为,通过别人眼耳鼻舌的观察,已经变了,谁能准确地称量一个人的德行,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谁能准确地称量或还原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呢?那是不可能的事。

庄子这里面的语言真的不得了。“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我们无论知道不知道,或者别人给你说,别人不给你说,到底你是喜也好,不喜也好,与你的这个形象和你的精神状态,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悟性高的人,就知道从中去找自己的“本来面目”,通过这样的语言就可以破参了。对于庄子的这些语言,我们一定要留意去参,这个是“性也”,我们也可以通过这里来明心见性。我们的本性是一个恒量,尽管这个恒量在变动之中,在变幻之中,但就像“万花筒”里的那几个纸片一样,在三片相互映照的镜子里一摇就变,里面的图像可以无穷无尽地组合变化,但无论怎么变,也只是那几个纸片而已。宇宙现象变来变去,无非是那些能量、质量在运动,变着花样展现自己而已,本体宇宙永远是守恒不变的。

 

真性情没有附加条件

“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他慈悲为怀,以仁爱施于众生,大家就称他为圣人了。他必然有圣人的精神和作为,利益众生,没有私心,没有贪欲,完全是“将此身心奉尘刹”,把自己的一切一切都奉献给众生了。当然这个是大爱,所以大家都称他为圣人。但是作为圣人而言,他干的一切事都是自性流露,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就像《金刚经》里面说的“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你若“作是念”,一下就跌下去了。

所以“圣人”之名,是“人与之名”,是大家给他们的称号,他们自己却是“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他本来就是那个样,圣人的所作所为是平等心,没有分别心,没有是非心,他的行为举止,行住坐卧,自然表现出来就是仁爱之心。他自己没有说,我是圣人,我要利益众生,我要供养大家,我是观音菩萨,我要为众生解苦求乐,他没有这个心。如果有这个心,就不是观音,不是菩萨了。你去告诉他,行不行呢?我现在叫然君“然菩萨”,她却说:“阿弥陀佛,老师呀,别叫我菩萨,我担当不起。”其实,我们都是菩萨,在家人都可以称为因位中的菩萨,不能叫罗汉,叫罗汉就犯规矩了。我们在座的都是菩萨,那是一点都没有错的,大乘佛法里面有这样的规矩。《西游记》里,猪八戒看见女妖怪都要叫一声“女菩萨”嘛。

“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作为一个菩萨,作为一个圣人,他知道自己是菩萨,知道自己是圣人吗?不知道自己是菩萨,是圣人吗?别人给他说了,或者赞叹他了,这与他作为菩萨、圣人的作用、情怀没有一点关系。听到被奉承几句,歌颂几句,就能让菩萨更加勤奋、更加用功吗?如果你认为菩萨的奉献还不够,菩萨就泄气了,就受到打击了吗?就不痛快,就会少做一点利益众生的事吗?圣人和菩萨是不受世间毁誉所左右的。我们要看到,圣人一定是自性流露的,任性而为,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他不以外界的评判是非为准则。大丈夫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不让外界是非评判来改变自己,这个才是大丈夫、大菩萨、大圣人的作为。

这几句话,我们真的要好好去体会,我们要“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就像《道德经》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庄子这里的话,与《道德经》里面的话是丝丝入扣的。

“人之安之亦无已”,你要去安顿它,要去奉承它,要去告诉它,或者不告诉它,老百姓或安住于圣人的恩惠,或不安住于圣人的恩惠,都与圣人的作为没有关系。圣人心里是不留这些痕迹的。就像云门宗天衣义怀禅师说的那偈子一样:“雁过长空,影落寒潭。雁无留迹之意,潭无留影之心。”大雁在天上飞过,影子落在桂花潭里面,但大雁想把影子留在潭里面吗?它是没有那个心的。水潭也想把大雁的影子留下来吗?它有这个意念吗?没有。大家都是无心无意,但就在这个无心无意之中,就施惠于众生了,他的本性就是如此。

老天爷对我们作了贡献,太阳把光和热布施到地球上,有森林、草原,田野、河流。大地给了我们那么多的宝藏,养活了人类和地球上的众生,它向我们讨过价吗?它说过需要你感恩吗?没有,这都是自然而然的。最近一位发神经的西班牙妇女,申请对太阳的所有权,还自己去注册,说太阳是她的。联合国的公约里面,早就规定了任何国家不能把太空的星球、恒星、行星、小行星、月球据为己有,不能把这些变为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土。联合国公约里面禁止了任何国家对太空的占有,但是没有明文规定个人不能进行占有,于是她就去申请注册。好,我注册了,你们开发太阳能的要向我缴税,在海滩上享受阳光,在度假村享受阳光的也要向我缴税。不过,她的理想还是大同的,要把得来的钱50%布施给贫困地区的儿童,30%作为养老基金,自己只取利润的10%。看到她发神经,美国的前副总统就发飙了,说现在温室效应,是太阳的副作用,所以你要赔偿我们,北极冰原已经开始融化,你更要给我们补偿。你们看,这些事情怎么说得清楚。

人的私心一动,什么怪事都出来了。作为大道而言,作为自然而言,它有心吗?它无心吗?都没有关系的。“没关系”这三个字非常妙,妙不可言。很多事,很多因缘,我们纠缠在里面,如果知道这个没关系,立即解脱,多自在啊。读庄子这些文章,趣味无穷。以前我们都小看了里面的意思,现在重新一看,真是妙不可言。我说了没关系,你们听了也没关系,内不见己,外不见人,“汝今无听,我今无说,无听无说,即为第一义谛故”,这可是佛经里讲的,当然在《庄子》里也有这样的表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