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冯学成
冯学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89,351
  • 关注人气:2,6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书》第一讲 诚上第一(2)

(2014-06-06 06:59:09)

《通书》第一讲 诚上第一(2)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通书》这个“通”字一讲到,紧接着是“诚上第一”。为什么要把这个“诚”字标出来,中国的圣贤典籍之中,出现“诚”字的,在《中庸》里边儿,对“诚”提得很高。《中庸》里的“诚”毕竟是先秦的提法,跟宋明理学里的这么一种“诚”虽是一脉相传。但是,大家要留心,在宋明理学里面来谈“诚”字的时候,已经灌进了佛家和道家的思想,它这个里面的“诚”的内涵和外延,都要比“中庸”原文中间的还要高大一些。当然,周敦熙讲的时候,他不会说他学了佛、学了禅,他是直接把这个“诚”字和《周易》挂上勾了。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大家感觉一下,“诚”是圣人之本,圣人之本是什么?有人说,圣人之本是仁、义、智、信,这个仁、义、智、信是相,是圣人教化的一套东西,是对心性的规范。仁、信、忠、恕、礼、义、廉、耻这一套,它是一种规范,圣人设的教,还未必是圣人之本。那么圣人之本是什么?学佛教的人都知道,佛说三藏十二部,不说那么多,本是什么,本是就是佛心,佛性。佛性不等于三藏十二部,那么,这里谈的是圣人之本是一个“诚”字。在佛教里,佛菩萨的本是佛性,是真如,这是佛菩萨的根本。在道家里面,是把道作为根本。我们在看这个的时候,我们一样要通,还是要通,要通得过。不论佛家的、道家的我们要通得过。圣人嘛,佛菩萨也是圣人,太上老君也是圣人,孔夫子也还是圣人。我们也并不是说三教合一。中华民族文化本身,实际上本身就是三教合一的。唐、宋以来都是走的这个路子,我们现在要强行甄别儒是儒,佛是佛,道是道,都分不开了!你看我们政府开会,春节团拜会,岂只儒、释、道的坐在一起,基督教的,伊斯兰教的还是要坐在一起茶话会,大家大团圆。何况人类文明的一切是从那里来的?都是从心里来的。这个心的原初部分,它不分什么儒、释、道,它是不分这个的。

我们要致力于我们精神的原点,精神原点就是派生人类文明的这么一个原点。这个原点哪有东方、西方,哪有古,哪有今?!这个原点是什么?还是周敦熙在这里说是“诚”,就是这个“诚”字。什么叫“诚”?就是我们生命所凝练出来的这么一种精神、原初的动力。原初的动力就是一个“诚”。一般人讲“诚”,就把它从伦理学上、道德学上来讲:某人心诚,我们今天到寺庙里去烧香,心要诚。这个心诚呢都是一种很外在化的一种心理情绪表述,一种感觉。当我们把心放的很诚的时候,我今天要诚心诚意地怎么怎么的时候,大家想一下,我们还是要找感觉啊!就是诚心诚意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这个精神状态能不能说是圣人之本?他把这个作为圣人之本,他有他的深刻道理的,就说我们精神发起的根源在哪儿,一定要把根源找出来。我们活了这么几十年,喜、怒、哀,乐也好,凶、吉、祸、福也好,是、非、成、败也好,伴随我们一生。伴随一生,但是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自己都不晓得。我活着,我今天很欢喜,我今天过的很潇洒,我今天过的很糟糕。但是是为什么,谁在承受这个,谁在创造这个?对自己的生命没有认识,没有感觉,对自己的精神没有认识,没有感觉,那么说老实话,不管你活得再滋润的人,活的再痛苦的人,都是糊里糊涂的滋润,糊里糊涂的难过。所以对自己生命的认识,乃至对自己精神的认识,这个在宗教学里边还是很深入的,它让你体验这些东西,认识这些东西。但是作为儒家学说,他同样重视这个,所以说是圣人之本,他把“诚”摆在圣人之本这么一个地带。到底什么是圣人之本,这个诚是怎么回事?我们先不说,因为在后面他还有解说。

下面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是乾卦里边的彖辞里边的一句:“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乾道变化,各正性命”都是乾卦里边的语句。在《易经》里边,把乾、坤两卦作为宇宙推演的初始力量,“乾知大始,坤做成物”,就像我们人类社会一样,要有父亲,要有母亲,你才有阴阳二气的力量,才会有新生命的产生。

儒家学说是上尊阳抑阴,所以特别在《易经》里边推崇乾卦的力量,推崇阳刚的这么一种力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首先我们要承认有个万物。宇宙发展到现在,百多亿年,地球围绕太阳也有这么四十多亿年。地球的生命现象,就从我们地球上看,我们还不要说到外空去了,就是我们地球上的生命现象也是灿烂多姿,无穷无尽。我们直到现在对地表上的生命都还没有认识完。特别是有生态学家对亚马逊森林,对东南亚的原始森林、热带雨林的砍伐感到痛心疾首。为什么呢?每进一次森林,就可以发现若干新的物种。那么在海底呢?在海洋深处还有很多我们不了解的、不能认识的东西,说不清楚。

当然这些都扯远了,首先就是我们地球有万物,这个万物是个概说而已。实际上这个有机物,无机物,有生命的、无声命的,这个生命仅仅就是生命、动物、植物、微生物这些种类来说,那都是数以百万计啊。这么丰富的生命,乃至这个物质形态,这些现象这么丰富得自然现象,乃至社会现象,从哪儿来的呢?哦,它是“乾元”的力量,是“大哉乾元”啊,是伟大的“乾元”的力量!这个“乾元”的力量,当然,我们学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五行,那什么叫阴阳?谁也说不清楚。搞中医的人,很多也说不清楚。金木水火土,金就是金,水就是水,火就是火,土就是土,也不是,对不对呢?也不能教条,它就是五种概念,五种观念。当然,这个观念具体是什么?我们说阴阳,当然男的是阳,女的是阴,对不对呢?凤凰都分公母,龙也要分公母,手心手背都要分阴阳,我们背后是阳、心腹是阴,它都要分的。太阳照到的地方是阳,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是阴。这些说法呢,当然也是言之成理,但究竟什么是阴阳,那谁都说不清楚。我们请最高明的易经大师说什么是阴阳,他还是说不清楚。这个就像老子所说的“恍兮惚兮,恍兮惚兮”,到底咋个回事,说不清道不明。

那么“大哉乾元”,乾元是什么?我们不管怎么说,我们先认定它有个“乾元”,万物我们先假定它有个最初始的东西,就叫“乾元”。假定它是,不仅仅是“万物资始”,而且是“诚之源也”。诚也是跟乾元是一回事,不仅是万物之源,也是诚之源。这诚是什么,是我们的精神力量,不仅仅是自然现象,也是我们精神力量的源泉啊!所以说这个“大哉乾元”,我在讲《道德经》的时候就讲“道可道,非常道”还有“名可名,非常名”,这个道和名的关系。我说我的那套讲法啊,并不是别人那套讲法。所以“万物资始”,是自然现象,“诚之源也”,是精神现象。我们首先要确定,这是一种精神现象。精神现象的源泉,物质现象的源泉同样也是来自于“大哉乾元”——伟大的乾元这么一种力量。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中庸》里边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那天在成都市图书馆,我是大谈性命。因为什么呢?给我出的题目是《道德与人生》。这个《道德与人生》的题目不好讲的,一讲就空洞,所以我就干脆加一个字为《道德修养与人生》。有修养两个字,一下子这个道德就活了。你如果没有修养,那谈什么道德呢?这就是空谈。修养就离不开性命,道德也离不开性命,为什么呢?道德是对性和命的一种规范。我们的性有刚、柔、善、恶,对不对呢?性是很复杂的。当然“人之初,性本善”,那个从“大哉乾元”上说,现象没有开展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是性一经开展,喜、怒、衰、乐这个一动了,那你怎么办呢?那个就不能说它是善也不能说它是恶。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们意念一动就有善有恶,哪怕你是个善念,善念未必就是善,善念说不定做坏事呢?有些人一辈子发善心,就像有些痴心父母,溺爱子女,是不是善心呢?是一片善心,结果把娃儿惯坏了。所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都说不清楚的。善恶,说不清楚的。我们在谈性命,在谈道德,那么性,首先就是“命者性也”。命是从哪儿来的?命是从性来的啊!为什么盐巴和白糖是区别的?因为盐巴是咸的,白糖是甜的。为什么把它们区分开呢?味嘛!它们的性能把它们区分开来的。对不对呢?为什么是男人、女人?怎样区分开来呢?男人的生理结构不同,女人的生理结构不同。好人、坏人怎么区分?好人有什么什么,坏人又是什么什么,他们性的结构不同。这个人命好,那个人命坏,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好,为什么会坏呢?对不对呢?“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当你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端公学跳神。所以说一个人的性,决定了自己在人世之间善善恶恶的选择。心胸开阔的人有心胸开阔人的人事关系,善人有善人的朋友,恶人有恶的朋友;君子与君子打交道,小人与小人打交道;君子有君子的命运轨迹,小人有小人的命运轨迹;君子有君子的取舍,小人有小人的取舍。当然,这些聪明的、贤达的人,他们有他们的取舍;愚蠢的人、恶劣的人,他们有他们的取舍。取舍连成一条线,今天、明天、今年、明年连成一条线就是命运!那个就是命运,没得说的!所以说命跟性是分不开的,有其性乃有其命啊!所以说这个是性命一体。性就是没开展的命,命就是已经展现出来的性。这个就是因果不二,先天和后天的完美统一。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红楼梦》里面就说,人的性是秉阴阳二气而生,有的呢,秉阴阳二气秉得正,于是就大贤大圣了;有的人呢,秉阴阳二气秉得有些不干不净,不清不纯,那么就成了王莽、曹操这类的了;当然还有些人阴阳二气秉赋得麻麻杂杂的,也有聪明灵秀之气,又有这样那样之气,于是乎就成了这些才子佳人那一类的,说不清道不明。这个都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于是乎呢“诚斯立焉”。正是因为“乾道变化”,我们经常都说万法归一,实际上万法也是“一”中而生的。宇宙本体是一,宇宙现象无穷无尽。人的天命是一,但所秉赋下来,人与人呢又是各不尽同,是“各正性命”。“各正性命”,于是乎才有“诚斯立焉”。并不是说“各正性命”中有个“诚”,实际上“诚”就惯穿在“各正性命”里边。它并不是说它在性命之外,“诚”本身就在性命之中。正是因为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性命,对诚的这个要紧之处就标出来了。为什么呢?是“纯粹至善者矣”。这个用佛教的话来就好说,为啥子好说呢?佛的法身遍布于大千世界。我们每个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实际上我们这儿也是一样的,圣人之本是“诚”。“大哉乾无”,每个人都秉赋了这个乾元的。它不仅仅只秉赋给这些男的,女的就没有乾元的力量了?一样的也有,女士身上还是阴阳二气,还是有乾元的力量的。这个是纯粹至善的东西,并不是因为你是圣人就多给你一点,并不是因为你是小人而少给你一点。它还是雨露均沾,人人有份,所以孟夫子后来就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需要自己通过一翻修为,伏其不善之动,把自己习染的种种不良之气,不纯之气,把它化解掉。化解掉,使自己至善、纯粹的这么一种诚,重新抖擞出来。

下边儿:“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诚之者性也”。讲一阴一阳之谓道,我在去年讲《易经》的时候,我觉得我这一段是讲得极其精彩。但是呢,反馈回来的信息太少。北京有几个,上海有几个给我电话里面说:“老冯,你讲这个嘛,看起过瘾、舒服!把这么多注易的书看了,都没有你这几句解得过瘾。你讲了这么多,就是说这几句看起来最舒服。”为什么呢?这几句不好讲,这个是第一。第二呢,特别是“继之者善也,诚之者性也”,就更不好讲。我这里呢,当然又是王婆卖瓜了。“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话怎么讲?首先有个怎么讲的问题,我们是在学术上、哲学上讲呢,还是用什么方式来讲?或是宗教学的意义上讲呢?我觉得这些都不好讲,还是自己顺着自己的心来讲是最好讲的。当然,老天爷是一阴一阳,有太阳有月亮,有白天有黑夜,有生有死,这些很好理解。关键是怎么样结合着“诚者,圣人之本”,还要结合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个道是怎么体现的?它的确是通过一阴一阳而表现出来的。在我们人生之中,一呼一吸,一呼一吸,大家感觉一下这个一呼一吸之中,存在的感觉就有了。如果说哪个摸一下鼻子没有气出了,就晓得完了,这个人已经没气了。

白天做白天的事情,晚上要做晚上的事情。晚上的事情是睡觉,最好是大梦一场,睡得酣畅淋漓就对。如果哪个来个三天三夜,十天半月不睡觉,这个人也就差不多了,中医老师只有弄点天王补心丸给他吃,或者弄点龙肝泻胆汤给他泻一下,虚阳外浮,麻烦透了。如果这个样子的话,就离死不远了。我见到几个要走了的人最后都是狂燥。十来天不睡觉,精神好得不得了,然后过了呢,就呜呼哀哉。当然这个睡着不起床的,也不行。一两个月不起床,赖在床上不醒,植物人了,植物人也就是已经划了句号的人了,也就完了。实际上,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处处都可看到一阴一阳之谓道。但是这个是不是一阴一阳呢?可以说,也可以不那样说,这个生命现象是这样子,但是我们精神现象呢?当然我们还是回到禅宗来说。念头之动啊,一念不起的时候阴阳在哪里呢?当年有个气功大师问我:“冯老师,你给我说一下‘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生两仪我都知道,太极未生之前又是怎么回事呢?”我就不好给他讲了,这个太极是如何生两仪的?实际上我们念头一动,两仪就出来了,阴阳就出来了。如果念头不动,把意识的阀门关上,哪里去找阴阳?哪里去找天地?什么也没有。只有念头一动,白天、晚上、死人、活人、有是、有非,有荣、有辱、有男、有女,这些都是念头在动。念头在动,你才晓得哪个是活人哪个是死人,哪个是大人,哪个是小人,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都离不开我们的精神之道,离不开我们意识的活动。我们意识的活动一念接一念,念起为阳,念息为阴,念静为阴,念动为阳。在这个中起伏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我觉得落实在我们的念头起伏上才能够把这个“一阴一阳之谓道”带活。不然有些人背了这个道教口诀,赌咒发誓,供养几十斤干腊肉,老师喊你跪在那里赌咒,不准外传,这下子你把咒一赌,“一阴一阳之谓道,记住!不要外传啊!”对了,你这一辈子就被拴住了,你也不知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什么,你还是什么都不晓得。实际上通过我这么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就基本上能盘活,有点感觉了。先从自然现象、人类现象、生命现象中来感觉,后来又拿精神现象来看它。在精神现象之中来感受“一阴一阳”。因为没有精神现象,物质现象上的“一阴一阳”都无从说起,说来干什么呢?死人你去跟他谈“一阴一阳”,他还能跟你谈“一阴一阳”吗?他就没法跟你谈了。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前面有说“纯粹至善者也”,这里说“继之者善也”,继之者是善,善是什么?当然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继之者就是继一阴一阳啊。善,善是什么?善还是一阴一阳,并不是说一阴一阳之后就没有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就变成二阴二阳,三阴三阳,八阴八阳了,对不对呢?所以说阴阳两气,一气流行,不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各正性命”就是天地万物无不秉赋一阴一阳之气也。所以说“继之者善也”,就是说,凡是存在的万事万物,还有我们的心,精神现象之中的这个“善”,本身就是“一阴一阳”,而且只有“一阴一阳”的这种流动才能称之为善!

那么“诚之者性也”,我们刚才说的性,“各正性命”性什么命?“成之者性也”,成就万事万物的这个性,这个性在哪里?还是一阴一阳。离开了一阴了阳,哪里有性?一阴一阳就能够成就万事万物吗?是啊,能够啊!《易经》乾卦里边六十四卦还不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化而为八卦 ,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又化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爻通千万爻,一卦通千万卦卦。再结合到《易经》的方阵也好,圆阵也好,那个就更不得了。所以说“成之者性也”,这个性“一阴一阳”,它是自我成就。用六祖慧能大师的话来说,“何起自性本自清净,何起自性本不生灭,何起自性本不动摇,何起自性能生万法”。对不对呢,就是这个性。就这个性就是“一阴一阳”之性。“一阴一阳”这个性就是善,而且能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全都在这里面。

实际上周敦熙老先生说来说去,还是说了这么一句,只不过呢用《易经》的语言,用《中庸》的语言,来把它反过来履过去的在那儿变,象万花筒一样,一摇就变,一摇就变,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你反复咀嚼这么几句话,有些人就咀嚼这么几句话,就要悟道,我们咀嚼这几句话的时候,能不能够悟道?我们找得一感觉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