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通书》第一讲之五
(2012-03-06 10:37:27)
标签:
杂谈 |
分类: 体会中庸 |
诚下第二: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 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圣,诚而已矣。”什么是圣人,什么是圣人的境界?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字:诚。我们应该好好体会或者找寻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精神本源是诚,在道教里讲返璞归真,儒家讲正心诚意,禅宗里讲明心见性,不论各家怎么说,他就是要达到对自己精神本源的回归。当然在宗教学里,要悟道那是太艰难了,怎样使自己大彻大悟,是很多人毕然追求最崇高的目标。我们谈终结关怀,最高理念,就是对道的追求。但是在这里,给大家提醒一下:这是人人本具,并不难的。
《信心铭》说“至道无难”,《坛经》说:“即心元是佛”,这离我们一点没有距离没有障碍。什么叫圣?它就是一个诚而已。我们好好料理好自己的精神,料理好自己的思维,自己去体验、品尝诚的意味。看能否把诚的感觉品位出来。前面提到我们去庙里,看到庙宇庄严,菩萨庄严,烧香磕头的那个时间点上诚惶诚恐,就在这种虔诚状态下,不敢打妄想,不敢胡思乱想。我在菩萨面前磕头从来不敢许愿,因为一许愿就有贪心,象做生意一样,不好意思,自己脸红。我在菩萨面前磕个头,祝菩萨快乐,渡众生太辛苦了。那一刻就是诚的感觉。
平常我们早上起床时,要感觉下一念不生的时候,精神本来的意味是什么。入睡前,我们也感觉下没有什么念头的状态。我们要提升自己,优化自己,那么首先就要寻找精神原点。这个精神原点对我们非常重要。首先说身体有了疾病就不健康,我们都希望有个一病不染的身体,那么精神上同样如此。我们要找回没有疾病,没有污染的心灵。
周敦颐说了“圣,诚而已矣”之后,怕大家不明白,马上把话题一转,这一转,转得非常好,把纯精神性引申到社会性上来。“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上了年龄的人都知道,在中国社会讲究三纲五常。什么是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社会生活中不能修改的原则。为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在纽约街头立了尊孔夫子像,像下写着孙中山题的“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是怎么来的?是《礼记.礼运篇》纪录孔夫子的话里来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你凭什么做到天下为公?首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这五项原则,这是我们的道德基准。所以称之为常道,万古不易之理。常道就是整个社会、整个人生、整个自然必须遵循的轨道、游戏规则,违背了就会给自己给社会惹麻烦。
仁,我们都希望自己的领导老板是仁人,因为仁人有包容心,有慈爱心,不会整人,害人,会关照他人,肯定是利他的。义,利之和也,也是利他的,付出的,不是天天打个人小算盘。礼,就是规矩,社会游戏规则,男女之间、长幼之间、领导和被领导之间,内外上下左右,男女老幼都应该遵循相应的游戏规则,这就是礼。《通书》在后面讲,礼就是理,是做人的道理,不要违背做人的道理。智,就是智慧,我们不能傻乎乎地犯愚蠢,在社会里一定要有智慧,有真正的智慧,之后还会说到,智慧就是一个公字。私字没有智慧,自私自利的人所关照的半径很小,以自己的利益为半径,是个非常狭小的空间,空间感知半径如此狭小,能有多大智慧?只有公,公才有无量的半径,才能容纳无量的因缘。在大的时间空间之中,在大的因果之中才能激发大的智慧。所以古人云:“公生明,廉生威。”智慧一定从公心而来,威望一定从廉洁而来。
信,人与人相交能无信吗?我们也在呼吁诚信社会,社会诚信的基础是什么?政府要讲诚信,公司要讲诚信,朋友之间要讲诚信,夫妇之间要讲诚信,父子之间也要讲诚信。离开一个信字,尔虞我诈,互相坑蒙拐骗,社会就妖魔化了。所以信是五常的基础。无信的人,你能说他是仁人?是义士?能说他讲礼?无信是破坏游戏规则的元凶,他哪里有礼。无信的人他智慧吗?一棒槌的买卖,一次性的交往,被别人看不起,乃至被打官司。所以信是仁义礼智的基础。一个人可以没有智慧,但不能没有信誉,一个人可以做不到仁人义士的高度,但起码得有信用。跟有信用的人打交代,你不会吃亏,有安全感;无信的人则千万别与他打交道。所以聪明的人打不打交道无所谓,仁义的人打不打交道无所谓,但无信的人千万别与他打交道。我们人事关系也要趋吉避凶,很多人盖房、办公司、机关办公都看风水,但不知到看人事之间的风水。人事风水怎么看?就是看仁义礼智信。
诚是五常之本好理解,为什么又是“百行之源”呢?我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各式各样,人与人不同,各人有各人的行为方式,各行各业有各行各业的行为方式,都有各自游戏规则。但不论你是那类群体,大家都必须遵循一个规矩:就是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但仁义礼智信的根本也是在一个诚上。所以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仁义礼智信我把握不好,就把诚把握好,诚心诚意地干事,不昧良心地干事,那么就绝对能做得仁义礼智信。如果你离开诚,心里起了邪念,仁义礼智信就与你不靠边了。各行各业的游戏规则也不会放在你的眼里,也不会遵守。所以我们做事,起心动念,一定要正心诚意。以正心诚意做为自己修为的基本功。
“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当我们的思维阀门关闭时,天地万物,精神世界都是无,我们的思维阀门一旦打开,天地万物,喜怒哀乐,是非成败什么都有了。我在讲道德经时提醒朋友们,一定要看懂道德经的第一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静无”就是“常无”,“动有”就是“常有”,怎样把无和有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的为我们服务。当我们在是非麻烦中,要敢于去“无”;当我们情绪升腾起来时,要把情绪“无”下去,要懂得放下的妙用。当我们灰心丧气,懈怠时,要把情绪提升起来,精神力量一定不让它松弛,这是“常有”。所以“静无而动有”是一种功夫。《通书》不光可以在哲学文化上来谈,也可以在举心动念,日常修为中做为一种功夫来谈。
大家相聚是缘,时间也很宝贵,不能拿一些莫名其妙的高深名词来忽悠大家,希望能通过讲座形式让大家有实际收获。这些收获还是要落实在实际的功夫上。怎样使我们能静能动,动静不二?首先,“静无而动有”是精神的阀门,怎样自如地运用好这个阀门,该放下的时候,无,使我们居于静。孟子说:诚心养夜气,就是晚上睡觉就养了,并不是说要炼什么功夫,哪有那么多电话、宴席、娱乐?早上起来,该干事就干事。所以静的时候要善于处于无的状态,动的时候要善于处于有的状态。怎样达到圆融无碍,却是非常讲究的功夫。
“至正而明达也”,我们看见紫禁城乾清宫里“正大光明”这四个字,什么正?心要正;什么大?心胸要大;什么光?智慧之光;什么明?智慧之光所照耀的地带清楚明白。至正,就是诚,诚之后,至正的妙用就出来了,就是明达-照了一切,通达无碍。明是智慧,达就是智慧覆盖之处。我们经常感觉自己的智慧不够,精力不够,在料理很多麻烦的时候不能得心应手,不能举重若轻,主要还是没有使自己处在至正的状态上。大家都知道有些成语:事不关己,关己则乱。如果有些事关系到自己或亲友利益,你没有资格当审判员,为什么,干扰了自己的判断。所以至正,才能明达,智慧才能释放出来,覆盖我们需要料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