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是我们教师应有的教学理念,尤其是音乐学科,学生音乐素养差异很大——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会尽一切努力来好好表现;而成绩不好、表现不好的学生却只为自己喜欢的老师努力学习和表现好。这些懵懂任性的孩子便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般生或后进生,他们是否好好学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要看老师是否在意他们,如果他们感觉到老师不在意他们时,他们就会主动排斥学习。因而,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尝试着将学生归类促使他们努力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音乐课堂上的学生不外乎下面几类,每一类学生都需要我们关注,但让每一类学生感受到老师很在意自己的方式和程度可能不一样。
第一类是具有音乐特长且表现积极的学生。他们是音乐课堂上老师的得力干将,在公开课上他们更是老师的衣食父母,无需老师特别的关注也总能找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得到老师经常性的表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而他们往往很容易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在意。
第二类是虽然没有特长却很喜欢音乐且表现积极的学生。他们有音乐梦想,渴望上音乐课,也期待老师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关注以获得更多学习与表现的机会,一旦感到老师不在意自己,便有可能在课堂上与老师唱对台戏。对于这类学生,我总是多多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并且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有兴趣有信心,相信自己有着好的音乐天赋,以此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挖掘他们的音乐潜能。事实上,往往正是那些没有音乐专业基础却在课堂上获得了音乐表现成就感的学生,一旦学习音乐,其后劲甚至比那些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更足,发展势头更猛。
第三类是具有音乐特长但不善表现或表现不积极的学生。他们表现不积极或者是内向的性格使然,或者是不屑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但不管是基于什么原因,像这类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其自我表现的渴望同样甚至是更为强烈的,他们会因为老师没有发现自己的音乐特长或没有给予他们充分表现的机会而耿耿于怀,但自己却又放不下身段,不敢或者不愿主动表现,因而内心很是挣扎纠结矛盾,于是就会在课堂上择机惹事以吸引老师关注自己。针对这类学生,我总是想方设法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发现他们的特长并且给予他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足够机会。
第四类是对音乐充满渴望但缺乏自信因而不敢表现的学生。这类学生可以说在课堂上是时刻准备着,时刻听从老师的召唤,期待着老师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期待着老师对自己的惊讶发现和特别赏识,但他们却因对音乐缺乏自信又不会主动表现,而如果这样的机会久等不来,那么他们就会放弃音乐课堂,放弃音乐老师,进而会时不时地调皮捣蛋,以此来惩罚老师对自己的忽视。的确,对于这类学生我们最容易忽视,因为他们对音乐的渴望和对老师在意自己的渴望往往是写在眼神里,写在表情中,而我们却往往又不习惯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也不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故这一部分学生是最容易被老师所忽视的。为此,我在课堂上不是只顾自己教,而是把教学真正理解和实施为一种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把音乐教学真正理解和实施为一种学生全员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
我上面的归纳只是我在教学中的点点尝试,今后我会不断的探索研究,同老师们共同交流、共同进步。我们大家都知道教好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关键是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而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关注和最充分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都很在意、很欣赏、很钟情,这本来就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尽的责任。期待我们的音乐课堂能够真正成为所有学生展示自我、增进自信、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一方天地,不管他们有没有音乐特长、敢不敢自我表现、爱不爱学习音乐。我们要特别关注音乐课堂上的弱势个体,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在音乐面前感到失落,要成为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的音乐教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