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Teaching_Notes |
CBS 500 语义学与语用学 讲义 4.1
对应教科书章节:Kearns 第八章、第九章,Hofmann 第七章 、第八章
行为类型:事件的时态类别
本讲介绍与动词相关的语义学内容。首先讨论谓语动词的行为类型(aktionsarten),这种分析研究的是词汇时态(lexical aspect)或谓语时态,因为它只涉及动词组本身的意义,不涉及动词屈折变位的时态系统,后者是语法时态(grammatical aspect),会在下面讨论。之所以说行为类型是动词组的语义,是因为它们作为谓语使用时,不单单包括动词本身,还包括及物动词的宾语。本讲讨论的内容主要基于Vendler (1967)的论述,对英语实例的分析较多,有助于读者掌握行为类型的主要概念。
谓语动词的指谓对象统称为事态(eventuality),事态可再分为事件(event)和状态(state)两种。根据Vendler (1967),为语言所描写的事态可分成四类:状态 (state)、活动(activity)、达成(accomplishment)和实现(achievement)。这种分类也称作行为类型(aktionsarten),这是个德语复数名词,其单数是aktionsart。“事态”比“行为类型”更中性,后者在文献的不同使用中有时不包括状态,强调动作,有时又加入了施事的内容。类似的术语还有时相(phase)、情状类型(situation type)和事件类型(event type),这些概念都不完全同义,具体定义需视其出处而定。上述四种行为类型的划分,是依照另外三对概念而界定的,这三对概念是: 有终 (telic)与无终 (atelic)、持续(durative)与非持续(non-durative)、静态(state)与动态(dynamic)。我们先解释定义性概念,然后讨论行为类型。
有终 (telic)与无终 (atelic) [统称“终结性”telicity]:有些行为有其自然的终结点,有的没有。比如eat an apple, drink a glass of beer, write an email就有其自然终点,而reading (He is reading in his study) 就没有。注意“He is reading”和“He is reading a book”是不一样的,后者是有终行为。这对术语常被译成“有界-无界”和“完结-未完结”及“终极-无终极”。“有界-无界”我们用来翻译bounded/unbounded,具体定义见下文。“完结-未完结”容易与accomplishment, perfective, perfect混淆。“终极-无终极”似乎过分强调终点状态。
持续(durative)与非持续(non-durative)[统称“持续性”duration]:有些行为占据了一定的时段,另一些行为是在某个时间点上瞬时发生的。前者如sleep, build a house, 后者如notice the sign.
静态(state)与动态(dynamic)[有一种统称是“动态性”dynamicity,更汉化的译法或许是“动静”,因为汉语可以用对立的两个形容词相加而构成无标记名词,如“长短”、“大小”等。]:有些事态是内在一贯的,没有自然的起点和终点,也没有明显的运动和发展,这是具有静态形式的行为;与之相反的则是动态行为。
现在讨论划分出来的行为类型。
状态 (state):[无终] [持续][静态]。状态没有自然终结点,没有事件发展的顶点,也没有什么事件发生,但它占有时间的跨度。有关例句见(1)-(5):
(1) 我认识你们老师。
(2) 房子坐北朝南。
(3) 衣服挂在墙上。
(4) 香港比北京热。
(5) 化学老师姓赵。
活动(activity):[无终] [持续][动态]。“活动”类行为没有自然终结点,占有时间跨度,但它的内部是有结构的。比如(6)里,他可能从早到晚一直在读书,但早上看的是这本书,晚上看的倒是那本书;或者早上看了50页,晚上看到了150页。(7)里,聊天是活动,但讨论的对象和话题是可以多变的。(8)里,上网也是活动,但上网可以干很多不同的事情,所以上网的不同时段内容是不同的。
(6) 他从早到晚一直在读书。
(7) 客人们在客厅里小声地聊天。
(8) 他都上网几个小时了。
实现(achievement):[有终] [非持续][动态]。“实现”可以理解为因某种行为而达到的状态上的转变,即从原先的状态到新的状态这个临界点的跨越,所以是瞬间完成的,是非持续的。与其说“实现”有自然终结点,还不如说它的终结点就是它本身,是它完成后进入的新状态的起始端这个转折的终点暨新阶段的起点。
(9) 然后他突然发现了草丛里的那条蛇。
(10) 她抬眼看见了正在下降的飞机。[相关动词是“看见”]
(11) 他意识到自己认错了人。[相关动词是“意识到”]
(12) 登山队终于到达了顶峰。
达成(accomplishment):[有终] [持续][动态]。不译成“完结”或“完成”,也是因为那样易与perfect或perfective相混淆。“达成”行为有自然终结点,常常伴有事件发展的顶点或高潮,占有时间跨度,有内部的发展阶段,所以是动态的。需要认识到的是,很多“活动”行为动词,如果加上了定量的宾语,就会转为“达成”型行为。比如“看书”是“活动”,但“看一本小说”就成了“达成”。“朗读”是“活动”,但“朗读一篇课文”就成了“达成”。其中的原因都是因为定量宾语为行为设置了自然的终结点。初学者容易混淆英文的achievement和accomplishment这两个词,且这两个词的非专业意思颇为接近。记忆上的诀窍是记住accomplishment里有两个连着的c, 所以要比 achievement的过程长。一个长,另一个短,正好揭示了“达成”和“实现”的重要区别。
(13) 他看了一本小说。
(14) 老师在班上朗读了一篇课文。
(15) 有的店铺有时一天才能做成一笔生意。
(16) 今年夏天学校共建造了两栋大楼。
除了上述四种类型外,还有一种难以归类的 短促动作( semelfactive)。这是一种在某个时点发生并结束的事件,它往往可以周而复始,多次重复,而且是可以数清楚的。因其短促,所以基本不占时间跨度。论单个动作而言,短促动作没有持续性,但又不像“实现”那样具有瞬时性。也因其短促,所以难以分出初始和终点,也没有发展意义上的完结点,否则就不需要重复,而且是不止一次的重复。因其可多次重复,所以虽然单个动作无持续性,但重复的动作又是持续进行的,所以又具有“活动”类的特征,比如下面的(17)-(19)各句。此概念一般译成“单动作”,但那样意义不易理解。
(17)信号灯在不停地闪烁。
(18)他一边说话,一边抖动着二郎腿。(“抖动”是短促行为动词)
(19)他用一把榔头敲打舱门,直到里面也传来击打声。(“敲打”)
Kearns第八章的余下部分讨论英语中的各种例子,并用一些状语结构与谓语动词搭配,从中找出各类行为的分布及搭配特征。这些状语结构就好比是化学试剂,有助于为具体的动词分类并说明行为类型的特征。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状语结构提供了一种典型环境,可以容纳相应的行为类型。这里强调“典型环境”,是因为在很多夹杂语境因素的情况下,谓语动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活用,总可以挤迫出(coerce)某种特定的解释。所以借助典型环境可以鉴别基本行为类型,前提是不采用挤迫性解释。具体讨论请参见8.2 节。与之相关的还有另一个问题。前面说过,有的行为有自然终结点,有的没有,这个区别仅凭常识就可以理解。但在语言表达中,许多没有自然终结点的行为也可以加上一个时间跨度,其结束之时也应该算成是行为的终结点。比如(20)是有自然终结点的,所以是“有终”,“打一个电话”是“达成”。而(21)到(23)里的“打电话”则无自然终结点,是“无终”,该行为属“活动”。但(22)和(23)明确提供了时间,从中又可以推出结束时间。
(20) 他打了一个电话。
(21) 他一个劲地打电话。
(22) 他打了二十分钟电话。
(23) 从3点到3点15分他一直在打电话。
教科书把上述“无终”但用某种明确方式[比如加上有界状语(bounding adverbials)。此时的谓语包括了这样的状语,所以可以有“有界谓语”和“无界谓语”之分] 提供了具体延续时间包括结束点的谓语称作“有界”(bounded),把没有提供延续时间的“无终”谓语称作“无界”(unbounded),两者统称为“有界性”(boundedness)。这也是既有文献中的一种分类方式。[另可参见沈家煊 (1995)。] “有终”是“有界”属下的一个次类。“有界”比“有终”的意义更广。照此分类,(20)是“有终”,蕴涵“有界”。(21)是“无界”,蕴涵“无终”。(22)和(23) 都是“无终”但“有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