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缠论走势分解递归定义图解及中枢组合问题(20141013)

(2014-10-13 22:31:02)
标签:

缠论

递归定义图解

中枢组合

走势分解

买卖点

分类: 6.缠论学习

缠论走势分解递归定义图解及中枢组合问题(20141013)
上证1F图解:以当下2282.94(0)到2391.13(31)走势为案例加以分析。

0点上来,1-4构成1个1FZ,围绕该中枢震荡的次级别走势至10,级别扩展的大一级别即5F级别走势中枢(5FZ1:1-10)终完美。10点即是5FZ1的[G1]点---中枢完美点。中枢完美点10之后,至21,构成一个没有创出新高的1F向上趋势走势:a(10-11)+A(11-13)+b(13-15)+B(15-18)+c(18-21)或a(10-11)+A(11-13)+b(15-20)+c(20-21)。注意,后一种分解表明B中枢震荡从15延伸到20才最终完成。

其后,21-24走出一个1F的盘整走势类型。此时,10-24的两个同级别的1F走势类型,其连接为:(1F)趋势+(1F)盘整。

根据理论定义,24就构成5FZ1(1-10)的一个第三类买点(5F级别)。

此时的5F级别走势分解结合律为:a(0-1)+A(1-10)+b(10-21)+1F盘整(21-24)。

第三类买点后,再次走出一个1F级别的盘整走势类型(24-31)。这就是走势分解中的走势中枢和走势类型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其中1-10根据递归定义组合为大一级别的走势中枢(5FZ1),中枢终完美后后以该中枢震荡的次级别走势类型进行走势分解,显然,次级别走势类型又是以该级别走势中枢进行定义和分解的。表面上看是一种循环定义,逻辑上似乎无法进行,但是,因为有了级别的定义,实际走势分解和操作上不存在逻辑关系的任何问题。

上面的走势分解就是缠论中一种最简单的分析和解读方式,主要涉及5F和1F两个级别,既有同级别分解(10-31的3个1F走势类型)也有非同级别分解(1-10的5FZ1组合)。如果仅仅根据走势类型进行分解(同级别分解),结论自然会大不相同。比如同样是0-31走势段,1F级别的同级别分解结合律为:盘整(0-7)+盘整(7-10)+趋势(10-21))+盘整(21-24)+盘整(24-31)。这样就是5个1F级别的同级别走势类型的连接,其中的买卖点有:9的第三类卖点;14和16的第三类买点;31构成1F级别的盘整顶背驰卖点(24-31走势段与10-21走势段力度比较判断)。最多,可以说,0作为5F级别的第一类买点看待的话,那么10就是5F第二类买点。

但是,更有效的走势分解,出了上面的走势中枢结合走势类型进行外,反过来,也可用走势类型结合走势中枢进行分解(比如上面的1-10的5FZ1的分解)。与1-10这个5FZ1分解相同的理论逻辑方法,可以知道,围绕21-24这个1F级别盘整走势的1F中枢[22;23]震荡的次级别走势类型(线段级别走势),24-25、26-27和28-29三个线段的离开,其后都以25-26、27-28和29-30的同级别走势即线段拉回到中枢区间,即低点于1FZ的ZD=[23],始终没有能量和力度搞出第三类买卖点。只是说,震荡高点超过了GG(21)创出新高,表明震荡走势是趋强的。

当中枢震荡延伸到30时,围绕该中枢震荡的次级别走势(线段)数量达到6个,此时,在理论上就达到了1F级别走势中枢震荡延伸的临界值(点)。为什么?因为21-30这9个线段的(3+3+3)组合的高低点重叠部分就构成级别扩张的大一个级别的走势中枢了,即由1FZ(21-24)演化发展为5FZ(21-30)。

此时的5F级别走势分解结合律变为:a(0-1)+A(1-10)+b(10-21)+B(21-30)。

30为B(5FZ2)的中枢完美点即5F[G2]点,该点之后都可以看作B中枢震荡的次级别走势类型。可以看到,实际走势只走出30-31一个线段。线段内部类背驰后,31-32一个线段杀破29(GG),但并未触及或跌破27点,制造了一个1F级别的第三类买点(32),其后32-33一个线段在上冲,线段类背驰且内部类背驰后未能创出新高,制造了一个相对于31点作为第一类卖点的第二类卖点。其后引发了向下跳空缺口的杀跌,尽管其后很快就回补了缺口,但避免不了后面的继续大幅杀跌。理论上的原因当然不只是线段类背驰和线段内部背驰这么简单。31的卖点级别,至少是0点上来的5F级别向上趋势顶背驰制造的5F级别第一类卖点(小转大,需要第二类卖点出来后加以确认),卖点的走势级别远比线段内部结构类背驰和线段类背驰要大得多得多!

 

到31的5F级别走势分解结合律演化为:a(0-1)+A(1-10)+b(10-21)+B(21-30)+c(30-31)。

 

分析判断这个卖点可能的走势级别,至少应该从1991.06开始的日线走势着眼,甚至,要从1849.65开始的周线走势运行状态来加以考察。

================

最后,说说走势分解的中枢组合和选择问题:上图中,多义性角度看,15-30之间由于横向力度堆积,扩张扩展出了多个5F级别走势中枢。比如,15-24;16-35;17-26;18-27等等。但为什么本图分解只选择21-30这个5FZ呢?这就涉及走势类型的划分和是否有利于看清楚走势的有效性问题了。其他不说,就说15-24这个中枢吧。就中枢本身而言,15-24和21-30两个中枢的方向是相同的,而且以15-18这个1FZ2更为清晰和符合理论逻辑定义。但其中的差异在于,15-24是一个级别扩展中枢(22高于19,存在一个第三类买点),21-30是一个级别扩张中枢,这里就较好地呈现了中枢的交替性原则。更大的不同在于,如果选择15-24,其DD=2392.95(18),该点低于5FZ1(1-10)的GG1=2331.37(7),这在理论上构成了两个5FZ的级别扩展,如此,18-31就是30FZ中枢震荡的次级别走势类型即一个5F级别的盘整走势。0点上来的走势分解结合律就为30F:a(0-1)+A(1-18)+b(18-31)。如此看,31就只能是30F级别的盘整顶背驰卖点(小转大),因此,就没有分解处理为5F级别的向上趋势顶背驰构成5F级别的第一类卖点这么清晰明确和容易把握。为什么?因为禅师专门有一课程说了这个问题:没有趋势,没有背驰!如果没有背驰就没有对应级别的卖点。

===============

以下两图为相同走势段在大级别上标示小级别走势中枢和走势类型的图解:
缠论走势分解递归定义图解及中枢组合问题(20141013)
相同走势段根据递归定义组合而得的走势中枢和走势类型在5F分时图上的不同呈现。
缠论走势分解递归定义图解及中枢组合问题(20141013)
相同走势段根据递归定义而得的走势中枢和走势类型在30F分时图上的不同呈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