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的基本特点
(2010-02-10 18:42:08)
标签:
杂谈 |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的基本特点 |
|
|
1, 常用的穴位30个左右,临证取穴一般不超过3~5个穴位,尤其擅长用独穴治病。而其他派是全身取穴,穴位近百个,治疗一病,常常需要用10多个穴位。李德修老先生认为“取穴不宜多,多则杂而不专”“穴位是脏腑气血的聚集点,通过推拿的刺激,产生通经络,活气血,消淤滞,扶正气,驱病邪的治疗作用。暖穴能催动人身生热的能力,凉穴能催动人身散热的能力,补穴能加强脏腑功能,扶助正气,泻穴能加强人体的排泄功能。因此,取穴必须少而精,若周身杂推,则气穴乱动,只能造成混乱。”根据少而精的取穴原则,李德修先生拟订出治疗部分小儿常见病的基础方。如:治疗外感病,肺系疾病基础方:清肺平肝,天河水;脾胃病基础方:八卦,清胃,天河水;脑并,惊风基础方:阳池,二马,小天心等。 2,用独穴 所谓独穴治疗,就是在一定情况下,只用一个穴位,推拿的时间要长,以得效为度。用以治疗急性病效果更好。《推拿三字经》指出:“治急病,一穴良,大数万,立愈恙,幼婴者,加减量。”徐谦光所用独穴26个,《推拿三字经》记载:“今定独穴,以抵药房。分阴阳为水火两治汤;推三关为参附汤;退六腑为清凉散;天河水为安心丹;运八卦为调中益气汤,内劳宫为高丽清心丸;补脾土为六君子汤;揉板门为阴阳霍乱汤;清胃穴为定胃汤;平肝为逍遥散;泻大肠为承气散;清补大肠为五苓散;清补心为天王补心丹;清肺金为养肺救燥汤;补肾水为六味地黄丸;型小肠为导赤散;揉二马为八味地黄丸;外劳宫为逐寒返魂汤;拿列缺为回生散;天门入虎口为顺气丸;五经穴为大圣散;阳池穴四神丸;四横纹为顺气和中汤;男左六腑为八味顺气散;女右三关为苏和香丸。”现在临床常用的独穴有:外劳宫、二马、清补大肠、揉板门、补脾、清肺、平肝、阳池、一窝风、运八卦、推三关、退六腑、清胃、四横纹、清补脾、清大肠、小天心、天河水、列缺、清脾等。例如:取外劳宫一穴,多推久推治疗蛔虫性肠梗阻;清补大肠治疗久痢;一窝风治疗风寒腹痛;补脾治疗慢性咳嗽;清补脾治疗脾胃虚弱的纳呆;揉二马退虚热;退六腑治疗高热;先天不足揉二马;心火上炎推天河水;平肝治慢惊;揉板门治上吐下泻;清胃治呕吐;揉阳池治疗头痛等,每能效如桴鼓,神创奇功。凡是久推无害、疗效明显的穴位,都可用做独穴。 3.手法简练 4.推拿时间长 5.治病疗效高 最后要时间合适。在诊断,取穴,手法确定之后,认准这一个穴或几个穴位确是治疗的关键,就要坚定的推下去。效果不显,就是推的不够数。临床实践证明,凡是诊断正确,取穴对症而推拿不显效的,必然是手法轻重不当,或推数不够。力到数足没有不显效的。李德修先生曾说:“取穴少,推拿时间长,是我们这一派的推拿特点。靠这一点,临床比能收到较好疗效。” |
前一篇:小儿咳嗽小验方,食疗偏方,用药方
后一篇:同样是腹泻,夏秋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