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堂好课的最大标准:通俗易懂

(2024-04-08 16:36:53)
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教育名家见仁见智。

叶澜教授认为好课就四个词: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好课就“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魏勇认为好课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开放性;王春易认为好课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孙建锋认为好课就是师生生命的共同融入......

在这些看似千差万别又不谋而同的评判标准中,我隐隐约约发现了好课的本质就是:真实简明,通俗易懂。

“通俗易懂”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认为它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四个方面,要做好这几个方面,功夫在课堂外,积累体现在备课中。



图片
深刻领悟一门学科的来龙去脉

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要吃透知识,对学科知识学深悟透,了然于胸,做到结构清晰,融会贯通。

教师是靠专业站稳讲台的,对学科知识的钻研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将知识吃透嚼烂,才能深刻领悟一门学科的来龙去脉,尝到“庖丁解牛”的滋味。

有人说,教师的至高境界是,既为学,又为道,既能以物观之,又能以道观之,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升华为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深以为然,学科教师就应该这般长袖善舞,在自由的王国里如入无人之境,用自己的方式去做出最简约明了的表达。
 契合学生的认知和话语体系

教学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教师必须找到恰当的方式,以便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成尚荣先生说,单有学科知识,而缺乏学科教学知识,教师只能是个书生,而不可能是教学能手。“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情境性知识,必须在情境中体验、领悟、提炼。”

如何体验、领悟和提炼?在我看来,就是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基础,这也是学情分析最为重要的事情。

不同的教师分析同一个知识的角度、深度、广度,有所不同。要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话语体系,用他们能听懂的方式,让知识传递的管道畅通无阻,知识的浪花奔流不息。
例如,在某一次的课堂上,我给学生展示了一道高考题,用逻辑与思维的相关知识分析怎样让文物活起来。学生不知道如何作答,因为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如果他们知道有很多旅游景点都曾推出过文创产品,将这道题和生活结合,这些鲜活的案例足够做出解答。
要判断教学内容是否与学生的思维及生活相关,只有两者达到高度关联,才可能引起学生的情绪和感受的联系与共鸣,教学内容在学生那里就有了意义和重要性。
一堂好课只有一个目的,也只有一个标准:通俗易懂。一辈子上好一堂课很容易,一辈子上好课很难。一节课备一辈子,一辈子备一节课,一辈子都在备课,更是难上加难。
特别是走在“高原期”,倦怠感和经验主义容易让教师陷入各种执念,不愿更新知识,不愿改变方式。教师一定要克服这些消极心态,面对不同的学生,以学定教,完善备课,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听、乐于听、能听懂,进入通俗易懂的教学之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