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文摘自:
《儿童社交游戏-实操手册》
本文作者:
儿童心理学博士/北京向日葵伙伴 郭老师
很久的远古时代,我们用肉去换盐巴,
是【物-物】交换。
随着文明提升,我们现在的社会规则是,
【物-代币-物】交换。
比如,想要去超市买薯片,不能直接拿走,
要先用钱(或电子货币),才能拿走薯片。
所以说,使用钱币作为代币,
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而人类的社会规则不是天生就会的,需要后天的教学。
比如,我们需要教会孩子们使用代币。
一开始,孩子模仿了动作或者听从了指令,我们会给予物质强化,比如一个山楂片。
为了增加自我管理、延迟等待、动机提升、因果解释等社会化能力,
我们要教会孩子使用代币。
以下是3个代币小游戏:
1、增加代币游戏:找到它!
游戏重点:
最初,儿童只是凭借本能天然喜欢好吃的或好玩的,
给好吃好喝就是奖励,不给就是惩罚。
他们对于“代币”这种社会化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兴趣,
更不可能因为得到或者失去代币而改善行为。
如何建立儿童对代币的理解和兴趣呢?
如何让儿童从本能的物质奖惩变为社会化的代币奖惩呢?
本节游戏将帮助儿童理解代币制度,建立以代币为主的符号奖惩规则。
先以增加代币为例,让儿童逐渐接受、喜爱并依赖代币,才能让代币制度有效。
道具1:扑克牌
道具2:代币本和笔。根据儿童兴趣,代币也可以是小贴纸、对勾、钱币或任何社会化符号。
康复师:1人
小朋友:1人
心智能力基础:
1)听指令 参考《儿童行为管理-实操手册》
儿童能够基本理解行为-强化的过程,知道听从指令可以获得物质奖励。
2)数概念 参考《儿童语言开发-实操手册》
儿童至少能够达到按数取物水平,才有可能理解代币。
儿童至少能够识别数字及扑克牌,才能进行该游戏。
3)自我意识 参考《儿童心智开发-实操手册》
儿童偶尔能够用名字或昵称命名自己,才能更顺利地激发动机。
目标1:1个星星换1个饼干
康复师准备好扑克牌,根据儿童注意力能力,决定牌的多少,并将扑克牌扣过去。
以10张扑克牌红桃1-红桃10为例。
康复师说:
张小明,我们要比赛找扑克牌咯。
张小明先找到红桃1,就可以得到1个星星, 1个星星可以兑换1个饼干哦(儿童最喜欢的)。
如果张小明没有找到红桃1,就没有星星,没有星星,就没有饼干哦。
预备,开始!
第一回合,康复师要让儿童先找到红桃1(任意变换)。
儿童找到后,表扬儿童,并给儿童在图画本上画星星。
康复师问儿童:
1个星星可以换什么好吃的呢?
儿童回答:
1个星星换1个饼干。
当儿童得到饼干后,
康复师问儿童:
为什么可以吃到饼干呢?
儿童回答:
因为得到1个星星。
以上游戏,可以多轮进行。
重点在于让儿童反复建立【星星-饼干】这一规则,帮助儿童强化星星的好处,
从而让儿童对星星产生喜爱和依赖,进而激发行为动机。
目标2:N个星星换1个饼干
当儿童逐渐理解星星换饼干的规则后,
可以增加星星的数量,从1个星星换饼干,变成多个星星换饼干,
逐渐增加延迟等待的能力和动机持续的时间。
此时,可偶尔穿插老师赢得比赛的机会。
当老师找到扑克牌儿童没找到时,儿童失去得到星星的机会。(但也不会划掉星星)
逐渐增加儿童的抗挫折能力。
操作方法参考目标1。
经过几个回合后,儿童将逐渐建立起对星星代币的理解、喜爱和依赖。
2、减少代币游戏:顶帽子
游戏重点:
上个游戏,我们学习了增加代币的游戏设置方法,让儿童逐渐积累了对代币依赖程度。
现在,我们要让儿童尝试一下失去代币的痛苦滋味,从而增加自我管理能力。
上一个增加代币的游戏,目的是增加期望行为。
与此不同,减少代币的游戏,目的是减少不期望行为。比如:
1)打人、喊叫、乱动等行为问题;
2)乱说话、骂人等语言问题;
3)爱哭闹、过于兴奋等情绪问题。
道具1:白纸,或绘本。
道具2:代币本和笔。
康复师:1人
小朋友:1人
心智能力基础:
1)模仿能力 参考《儿童行为管理-实操手册》
儿童能够有独立模仿的基本能力。
儿童能够基本理解行为-强化的过程,知道听从指令可以获得物质奖励。
2)数概念 参考《儿童语言开发-实操手册》
儿童能够独立完成按数取物,才有可能理解代币。
儿童能够独立排序数字1-10,有基本的叙述概念。
目标:10秒钟
康复师提前为儿童准备好已画好10个星星的代笔本。
儿童和康复师面对面站立,康复师分别给自己和儿童带上纸帽子(A4纸对折即可)
康复师说:
张小明现在有10个星星。
张小明和老师戴上帽子,老师从1数到10。
帽子不能掉。
不能说话。
也不能哭。
如果帽子掉了,就要划掉星星。划掉星星就没有饼干吃。
如果帽子没掉,就可以用10个星星换饼干。
说完要求,康复师开始数数1-10。
1)如果儿童能够保持10秒帽子不掉,即可用10个星星换饼干。
2)如果儿童帽子掉了,就要立刻划掉星星,不能商量妥协,也没有饼干吃。
以上两种情况,都要求儿童说出原因:
1)为什么可以吃饼干?
因为帽子没掉,所以用星星换饼干。
2)为什么划掉星星?
因为帽子掉了,所以划掉星星。
为什么没有饼干?
因为星星花掉了。
让儿童逐渐理解没有星星=没有饼干,从而增强对代币的依赖。
当儿童被划掉一个星星时,
下一轮游戏则要求儿童用9个星星换饼干。
操作步骤同上。
档儿童完成10秒钟游戏后,可逐渐增加时间,20秒、30秒等。
3、加减代币游戏:跳格子
游戏重点:
增加代币和减少代币可以同时使用吗?
当然可以。
尤其是,当儿童虽然有失败,但是也有努力的时候,
更要在划掉代币之后及时进行增加代币的奖励,避免儿童自暴自弃。
请牢记:
增加代币不是目的,目的是提升自主动机;
减少代币也不是目的,目的是提升自我约束。
代币只是方法而已。
道具1:数字地毯1张,或进行地板绘图。
道具2:代币本和笔。
康复师:1人
小朋友:1人
心智能力基础:
1)模仿能力 参考《儿童行为管理-实操手册》
儿童能够进行多步动作模仿。
2)大动作 参考《儿童心智开发-实操手册》
儿童要具备基本的双腿跳的能力。
2)数概念 参考《儿童语言开发-实操手册》
儿童能够独立完成按数取物,才有可能理解代币。
儿童能够认识并独立排序数字1-10,有基本的叙述概念。
目标1:规则说明
康复师将数字地毯准备好。
康复师先示范,一边示范,一边讲规则:
张小明,老师从1跳到10,转身,再从10跳到1,最后跳出来。
跳格子的时候不能踩到线哦,也不能跳到外面。
跳错了要划掉星星。跳对了可以得到星星。
目标2:加减星星
当儿童跳错,立即指出错误,并划掉星星。
划掉星星后,提问儿童:老师为什么会划掉张小明的星星?
辅助儿童说:因为踩到线了(或其他错误),所以划掉星星。
之后,鼓励儿童,下次不能踩到线哦。
如果儿童跳对了,应立即给予星星鼓励。
经过以上反复练习,
儿童最终能够毫无错误地跳完全程,即可用星星兑换物质奖励,如薯条。
目标3:规则泛化
如果双脚跳格子对儿童能力来说过于简单,可增加难度。
如,每个格子只能放一只脚,即单腿跳格子等。
加减代币的方法请参考目标1和目标2。
配套视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