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楼的建筑艺术皆世所罕见
(2011-12-14 20:31:13)
标签:
四大名楼旅游文化化春光旅游 |
分类: 旅游文化 |
“四大名楼”之所以能够名震全国,誉满神州,与其独特华丽的建筑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四大名楼”的楼阁建筑风格,在全国的名楼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与数字紧密关联的黄鹤楼
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毁屡建。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现在我们看到的黄鹤楼是以清代黄鹤楼为蓝本重修的。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楼址仍在蛇山头,主楼高51米,共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
黄鹤楼外观为五层建筑,里面实际上是九层。“9 ”为阳数之首,与汉字“长久”的“久”同音,这里有天长地久的含义,也有所谓“九五至尊”的喻义,黄鹤楼这些数字特征,也表现出其影响之不同凡响。
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也同样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
黄鹤楼素有“千古名楼”,“天下绝景”之誉,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不同,科学技术的水平不同,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同,黄鹤楼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
宋代黄鹤楼由主楼、台、轩、廊组合而成的建筑群,建在城墙高台之上,四周雕栏回护,主楼二层,顶层十字脊歇山顶,周围小亭画廊,主次分明,建筑群布局严谨,以雄浑著称。
元代黄鹤楼具有宋代黄鹤楼的遗风,但在布局与内容构成方面有不小的发展,植物配置的出现,更是一大进步,使原来单纯的建筑空间发展成为浓荫掩映的庭院空间。元代黄鹤楼的特点是雍容华贵。
明代黄鹤楼,楼高三层,顶上加有二个小歇山,楼前小方厅,入口两侧有粉墙环绕, 其特点是清秀自然。
清代黄鹤楼具有鲜明的特色。它拔地而起,高耸入云,表现出一种神奇壮美的气质。建制格调以三层八面为特点,主要建筑数据应合“八卦五行”之数,其特点为奇特。
现代黄鹤楼以清同治楼为雏形重新设计,楼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七十二根大柱拨地而起,六十个翘角层层凌空,琉璃黄瓦富丽堂皇,五层飞檐斗拱潇洒大方。其主楼虽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却更显高大雄伟。
目前黄鹤楼是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的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
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尽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
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紧密关联,形如黄鹤,展翅欲飞。现在整座黄鹤楼雄浑之中又精巧别致,富于变化而韵味十足,楼如其名,可谓独具匠心。
“如意斗拱” 天下无双
岳阳楼坐西朝东,构造古朴独特,气势恢宏凝重。
岳阳楼台基以花岗岩围砌而成,全楼高达25.35米,台基宽度17.24米,进14.54米,高度为0.65米。在建筑风格上,岳阳楼为纯木制结构、三层、四柱、飞檐、斗拱、盔顶。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啄,金碧辉煌.远远而了,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
岳阳楼整座建筑没用一钉一铆,如此雄伟的楼阁,仅靠木制构件的彼此勾连,既要承接无数游人的重量,又要经受岁月的剥蚀而昂然耸立了上百年,如此精湛的建筑工艺,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四柱”指的是岳阳楼的基本构架,首先承重的主柱是四根巨大的楠木,被称为“通天柱”从一楼直抵三楼。除四根通天柱外,其余的柱子都是四的倍数。其中廊柱有12根,檐柱是32根。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3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这些木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既增加了楼的美感,又使整个建筑更加坚固。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
这“斗拱”是我国建筑中特有的结构,由于古代建筑中房檐挑出很长,斗拱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挑出的屋檐进行承托。这种方木块叫做“斗”,托着斗的木条叫做“拱”,二者合称斗拱。斗拱承托的就是岳阳楼的飞檐,岳阳楼三层建筑均有飞檐,叠加的飞檐形成了一种张扬的气势,仿佛八百里洞庭尽在掌握之中。
三层的飞檐与楼顶结为一体,这顶就是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盔顶结构。因斗拱结构复杂,工艺精美,几非人力所能为之,相传是鲁班亲手制造的。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是我国目前仅存的盔顶结构的古建筑,这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儒雅的岳阳楼因为将军的盔顶而平添了几番威武,刚柔相继见,彰显岳阳楼之雄浑精巧。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其建筑构制独特,风格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正看是“山”字,俯瞰是“鲲鹏”
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可之后滕王阁饱经沧桑,建立1300多年来,屡毁屡建,屡废屡修,历经兴废28次。
宋大观二年(1108年),滕王阁因年久失修而塌毁,侍郎范坦重建,比唐阁范围更为扩大,并在主阁的南北增建“压江”、“挹翠”二亭,逐渐形成以阁为主体的建筑群。宋代的楼阁建筑极窈窕多姿,建筑艺术造型达到极高成就。因此,宋代的滕王阁华丽堂皇,宏伟壮观,曾被誉为“历代滕王阁之冠”。
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1926年军阀混战时,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
1942年,古建大师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据“天籁阁”旧藏宋画绘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在第29次重建之时,建筑师们以此作为依据,并参照宋代李明仲的《营造法式》(此书相当于现在的建筑规范),设计了这座仿宋式的雄伟楼阁。
现在滕王阁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就是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加屋顶中的设备层。
新阁的瓦件全部采用宜兴产碧色琉璃瓦,因唐宋多用此色。正脊鸱吻为仿宋特制,高达3.5米。勾头、滴水均特制瓦当,勾头为“滕阁秋风”四字,而滴水为“孤鹜”图案。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两个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风雨桥。楼阁云影,倒映池中,盎然成趣。
从正面看,南北两亭与主阁组成一个倚天耸立的“山”字; 而从上俯瞰,滕王阁则有如一只平展两翅,意欲凌波西飞的巨大鲲鹏。这种绝妙的立面和平面布局,正体现了设计人员的匠心。
一级高台朝东的墙面上,镶嵌石碑五块。正中为长卷式石碑一幅,此碑由八块汉白玉横拼而成,约10米长、1米高,外围以玛瑙红大理石镶边,宛如一幅装裱精工的巨卷。此碑碑文为今人隶书韩愈《新修滕王阁记》。韩愈在《记》中写道:“余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长碑左侧为花岗岩《竣工纪念石》及青石《重建滕王阁纪名》碑,右侧为花岗石《奠基纪念石》及青石《滕王阁创建纪年》碑。
由一级高台拾级而上,即达二级高台(象征城墙的台座)。这两级高台共有89级台阶,而新阁恰于1989年落成开放。
二级高台的墙体及地坪,均为江西峡江县所产花岗石。高台的四周,为按宋代式样打凿而成的花岗石栏杆,古朴厚重,与瑰丽的主阁形成鲜明的对比。二级高台与石作须弥座垫托的主阁浑然一体。
由高台登阁有三处入口,正东登石级经抱厦入阁,南北两面则由高低廊入阁、正东抱厦前,有青铜铸造的“八怪”宝鼎,鼎座用汉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 下部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攒尖宝顶圆亭式鼎盖。此鼎乃仿北京大钟寺“八怪”鼎而造。此鼎之设,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虽然滕王阁几经磨难,目前却仍然屹立赣江之滨,这在全国其他名楼中非常罕见,可见滕王阁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国内唯一以唐彩恢复的鹳雀楼
鹳雀楼始建子北周,毁于元初,存世约700余年。鹳雀楼于1998年12月重建。新建鹳雀楼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仿唐建筑。
鹳雀楼整体建筑以下造高敞台基,底层四向环廊,楼身三层四檐,腰缠平座钩栏,其古建筑面积8222平方米。鹳雀楼楼身总高73.9m,为高耸入云的高台式”层楼”。
楼身主体构架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与预制、现浇斗、栱、枋、月梁等清水混凝土构件层层组装而成。油饰彩绘,天花藻井,基座钩栏等内外装饰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风格。
鹳雀楼整个的油漆彩画,也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所以说,鹳雀楼也是目前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
重建后的鹳雀楼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奇特,艺术精湛,装饰古朴、凝重、和谐,其建筑雄姿与结构形式最具北方唐代楼阁式建筑古朴、劲健的风格和黄河文化豪放壮美的气韵。
鹳雀楼是迄今国内按照唐代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材契设计模数制度设计,运用现代混凝土建筑技术建造的,建筑高度最大,建筑结构最复杂的仿唐楼阁。
鹳雀楼2万多件仿古构件为清水混凝土一次成活。异形仿古清水模板采用多种形式:隐刻部分为刨光木板雕刻反模;月梁在多向相交相切变截面处采用反向雕刻模板;斗、栱形式多,研制了工具式钢制拱头卷刹等。整体结构构架达到了清水混凝土效果,结构质量和艺术效果在同类工程中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鹳雀楼在楼体方面也有创新,翼角的制作、安装采取传统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方法,用传统方法作足尺模型,安装时按坐标投测定位,确保了32个屋面翼角的起翘一致。
仿古吊顶大胆创新,采用花篮螺栓吊杆改善了传统平棋枋的受力,有效地控制了18m大跨度龙骨骨架的平整度和挠度;采用石膏刨花板、水泥复合板代替传统木制天花板。对于大批量,同规格雕饰构件,如楼梯华板、蜀柱、内天井如意云板、须弥座等,通过制作特殊模具,工厂化生产,经油饰后,表现出木质、石质雕饰效果,具有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在仿古建工程中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油漆彩绘工程中,独创了唐式“烟琢墨碾玉装彩画”工艺。特别是在石膏刨花板(天花板)上做彩画,是彩画工艺的创新。屋面超大型瓦作安装技术。屋面正脊两侧鸱吻高度达4.6m,已无法采用传统琉璃烧制工艺,改用高强免振混凝土做成薄壁空腹胎体,外挂琉璃片的施工工艺。
鹳雀楼的重建是博采众长且集多方智慧于一体的,重建后的鹳雀楼也充分展现了唐代楼阁式建筑技术水平和梁架结构时代特征。目前鹳雀楼正耸立在黄河岸畔,并成为黄河流域的标志性建筑,其端庄古朴、雄伟壮丽堪称华夏第一仿唐名楼。
中部六省一游,遍观四大名楼。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全部分布在我国中部六省之中,这不只是一种巧合,更是一种机缘。它可以让中部六省合作起来,共同打造中部“名楼文化”旅游事业,这将成为未来中部六省旅游转型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也必将为全国的历史文化旅游事业书写一段华丽的新篇章。
历史上的那些“潮”人们——竹林七贤之刘伶成就了四大名楼的四篇佳作
庙会之旅——盘点中国十大传统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