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的人,大多对贾宝玉最后选择出家的结局感到震惊和不解。经历了黛玉死亡,贾母去世,贾府被抄,家人和自己纷纷下狱等重大变故之后,总算过回了平常日子,自己最后也考取了功名,为什么还要决绝地抛家舍业,遁入空门呢?对此,红学研究专家们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贾宝玉出家,根本上是源于心灵的终极孤独。
贾府家大势大,却少有能光宗耀祖之人。宁荣二府只有贾政属于正统官员,而贾珠去世后,宝玉是贾政的唯一嫡子,加上他是衔玉所生,自然被视为非等闲之辈。贾母更是视他为掌上明珠,溺爱有加,因此,贾府上上下下都对他百依百顺。表面上看来,宝玉过的是锦衣玉食,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舒服日子,而实际上,他却是活在极端孤独之中。除了林黛玉,几乎没有人理解他,知道他需要什么。如果说贾政“望子成龙”并没有错,那么他硬逼着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则是大错矣!
宝玉自幼在贾府中,过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加上他所看到听到的,尽是官场上的互相倾轧尔虞我诈,是社会上的弱肉强食,巧取豪夺,因此,他对“仕途经济”早已深恶痛绝。他之所以喜欢在女儿堆里厮混,正是因为他觉得,只有这些纯洁的女孩子没有沾染世俗的污秽。他喜欢林黛玉,不仅是因为黛玉的才情非凡,气质脱俗,更主要的是黛玉理解他,从来不和他说“仕途经济”这样的“混账话”。而薛宝钗就不一样了。薛宝钗表面上看,品貌出众,知书达理,言行举止周全得体。在贾府中,她是左右逢源;在众人眼里,她是无可挑剔。实际上,薛宝钗工于心计,自私冷酷。在宫选无望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愿意嫁给贾宝玉,满心指望宝玉在祖宗的庇护下,官居高位,从而让她安享荣华富贵。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差别,在“宝玉挨打”一回,表现得最为充分。
当贾宝玉躺在怡红院里养伤,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来探望:第一个来探望的是薛宝钗。她一进来,就“手里托着一丸药”,并且吩咐袭人晚上怎样为宝玉敷治。她给人的感觉是那样镇静,那样安详。当薛宝钗看到宝玉身上的伤痕时,书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从薛宝钗这两句话听来,明显带有责备的意思。这说明她对贾政的暴虐是没有什么反感的,似乎连奴性十足的袭人都不如;可见其自私冷酷。林黛玉的来临比较迟。昏昏入睡的贾宝玉听到一阵“悲切之声”,接着就看到“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的林黛玉。黛玉哭了半天之后,仅仅向贾宝玉说了一句话:“你可都改了吧!”这句话虽短,里面却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同时也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
面对林薛这样两个女性,宝玉心理天平如何倾斜就可想而知了。而贾家则不顾及宝玉意愿,硬将他与宝钗拴在一起,而生生地逼死黛玉,怎能不令宝玉悲愤?黛玉含恨离世,让宝玉失去了心灵上最后的慰藉。一想到今后整天面对的是一个虽然表面上能举案齐眉,实际上却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彼此没有半句共同语言的人,宝玉如何能不彻底绝望?
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宝玉终归是要选择离开的,因为他内心的孤独无法解脱,心无归所,意无所之。正所谓“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至于他为什么不是抑郁而终,而是遁入空门,这只是作者艺术构思的问题,在此就不加探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