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讲究素食,其目的在培养人的慈悲之心。佛学,以心为本,以菩提心缘起万相为用,心修圆满了,相自然会圆满。佛法通过各种方式训练人的内心,让人心摆脱妄念生出的烦恼,获得最根本的清静和快乐。而菩提心又是佛家的根本。吃素的人,应该通过吃素来培养自己心灵的慈悲和敏感,这样才是如理如法的素食。有的学佛的人,吃素是为了免得因果报应,生怕我这辈子吃了它,它下辈子要吃我。这样的动机还是众生位的想法,若是发起菩萨的心愿,应当是以大慈大悲的心态选择吃素,思维众生苦,不忍食众生肉。
首先要肯定,佛法是心法。然后要赞叹一切令众生安乐的行为。吃素是值得赞叹的,能以慈悲心恻隐心,众生平等心吃素,要发自内心去茹素。吃素的人,即使没有这一理念,也比吃荤的人强。一个人想修行,又要吃荤,麻烦大了,比吃肉还麻烦。
有的学佛的人,吃素是为了免得因果报应,生怕我这辈子吃了它,它下辈子要吃我。这是害怕因果,学佛的人应该有这样对因果的害怕。这不是菩萨畏因吗?深信因果轮回,是第一步的,发出离心、菩提心是反而是后面的。
一个人的内心是不容易从语言上很容易了解的。当你觉的宽容的时候,其实是你的自心宽容了。要学习慈悲,也要学习戒行。有了慈悲和严格的戒律,不怕此生不成就。这是缘份,由烦恼而化为了慈悲智慧,让我们都有了进步。
吃素以后,要多放生,真正培养因认清生命平等,生命的苦,而升起的慈悲心。然后应该修自己从容坦荡的心态。我们因为持戒不严,精气很多都从五根流失了,所以有时靠众生的肉来补充,短时间断不了肉食,吃肉的时候要做食药想,再民慢慢培养慈悲心,增长戒行,等体能充沛些后,不但天天吃素不会乏困,就算一日两餐甚至一餐也不会乏困。
身心是一体的,如果因为吃素,有了和大众之间的差别,多了很多心理压力,是会影响健康的。吃素营养是够的,只是不要让自己的心继续过去的操劳,要清净一些。
除了解决身体问题,还要解决心理问题,所以很是费心神。面对每一个人的问题,医者本人的心要安于清净处。这样的话,虽然身体很累,但心里很轻松,消耗也并不大。
不被事务烦扰,安详笃定。欢喜心油然而生。不要苛求吃素。印心是第一位的。心到自然成。读经读到经入心,自然功成。
烦和急,不过是以往对待人事物的态度,和认知的观念,习惯。没有认识当下的事实真相的人只有用这个习惯认识对待,是被习性牵着走的,所以就痛苦,没有自在。还是要在理事上真正明白,才能做到永久的自在。生活是最好的道场,每个人事物都可能成为助缘。一切都是好因缘。心如果能止于此,问题即可解决。
觉悟的佛陀所以说,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是让我们“信”啊。信什么呢?就是在这个身相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真我”。经典里面,有对它的描述。这个认知不产生并不断坚定。一切都没有戏。所谓是,不识本心,修法无益。然后发“愿”,有愿才有力。而后落实生活磨砺,坚定道心,令不退转。
惑有两种:一种是见惑,一种是思惑。见惑是指见地上的疑惑,明悟本心后见惑可除;思惑是指修行功夫事项的疑惑,此惑要到报身成就方能除。见惑为理障 思惑为事障;理可以顿悟,事必需渐修。这些转不了,色身也转不了。这是“休休同修”问题的解答。
有些人是先破思惑再破见惑,属于先修再悟,我佛释迦就是。有些人是先破见惑再破思惑,属于悟后起修,六祖惠能就是。
见自本心,明悟本性,破除见惑是很重要,但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实修,努力转化习气,清净身口意,每天打坐的功课要做,接人待物禅修的功夫要做。不然所谓高推圣境的见性毫无意义。修行要在行动中实践。行行重行行。实践才是真的。
如果只是见性开悟却不努力修持,病来挡不住病,烦恼来了挡不住烦恼,生死来了更挡不住生死,对已对人毫无用处,徒境狂慧欺已欺人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