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历史的再现与人性的拷问
标签:
白鹿原王全安影评张雨绮历史娱乐 |
分类: 声色迷乱 |
http://s8/middle/62602e01hc9ef3cf31337&690
作为一部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白鹿原》给人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原著中凝重而真切的历史感在片中得到了较好的呈现。这部以关中平原为地域背景的文学作品落实到影像上,电影作为视觉艺术的特征还是在本片得以较为完美的体现。原作中描绘的20世纪初中国西部的风土人情——主要是农民生存的现状得以直观再现,无论是连天无尽、满眼金黄的麦地场景,还是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祠堂、窑洞都场景,在追求真实感的同时也都带有历史的沉重感和一定程度的美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加上油泼面、秦腔这些地域色彩浓厚的因素在片中一再出现,更使得这部影片具有极强的历史感与现场感。
因此,从影像的角度来说,本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导演王全安实力的又一面的呈现。作为国内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王全安之前的多部作品都带有浓重的文艺气息,从《月蚀》《惊蛰》到《图雅的婚事》《纺织姑娘》等影片,这些曾经为王全安带来无数荣誉的电影大多将重点集中于描绘和展现的中国社会底层民众,聚焦于人性的探索和拷问上,强调的是影片的深度和广度,而场景却作为一个次要因素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展现。这一次执导《白鹿原》,王全安也向观众证明了自己在执导较大场景方面的实力与水准。一个在时代变迁下的中国农村和农民命运的转折也在得到一个真切而全景式的展现。就这一点而言,倒也是与王全安以往作品中具有浓郁的西部乡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特点保持了一致,只不过,这一次变的更有气势与力度。
作为一部带有史诗性质的作品,《白鹿原》的原作者陈忠实笔下描绘了这一片土地上上的几十个人物形象,而他全景式的写法也使得整部小说难以确定一个真正的核心人物。这也成为影片改编的一个难点之一。王全安在处理这一问题时采用了利用片中几乎唯一的女性——田小娥为中心的叙事方式,然后在以白家和鹿家之间的家族恩怨为周围叙事的方法将原著故事得以一一呈现。这种叙事方式虽然有些争议,但是却也是使得原著故事得以较好体现的方式之一。田小娥作为一名“外来”的女性,在她身上具备了一个新旧社会交替时期产生的许多因素,对于整个白鹿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农村中强大的宗族观念与宗法制度是她悲剧的根源;另一方面,对于爱情和欲望的直接追求也体现了一个时代变迁下人性苏醒的要求。重要的是,在这一部几乎全部是和男人为对手戏的电影中,田小娥的存在几乎就是对于人性欲望的一种直观而又深刻的揭露过程,带有深切的拷问性质。田小娥的“放纵”,虽然带有与时代同步的某些解放因素,但背后隐藏的更多的却是男权社会中的人性的卑劣与丑恶。对于擅长于刻画人性的王全安来说,这一部分在他的执导下显得尤为深刻,具有很强的批判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片中发挥最佳的演员只能是张雨绮。一个普通女子在时代变迁面前的挣扎于无奈也都在她的演绎下体现的较为真实可信。对于黑娃炽热的爱恋,对于鹿子霖勾引的鄙视与无奈,以及对于白孝文带有怜悯性的报复与依赖,都在她的演绎下得到较好的呈现。虽然从影片的整体来看,陈忠实原作小说中的历史厚重感和深度未能得到应有的呈现,结尾部分由于删减造成的仓促也影响了观众对于影片的理解,但仅从对于历史场景的再现以及对于人性的拷问而言,王全安还算是比较成功的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