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读李希贵《学校如何运转》
(2020-01-15 08:42:09)分类: 读书心得 |
学校管理:读李希贵《学校如何运转》
面对新技术的挑战,互联网+对社会生活包括教育的深刻影响,世界教育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新时代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治理方式势在必行。好的学校治理,是收获良好教育效益的保证。
《学校如何运转》是李希贵校长多年学校管理实践的智慧总结。
——现代化的治理是学校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传递文明、涵养国家民族元气的地方,校长更多是思想的领导者、文化的引领者和教育共识的促成者,而不只是行政管理者。
李校长建议,学校要建立一个包含“六大治理主体”的战略高层——学校党组织、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家长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
要确保学术委员会的独立性,校级领导干部一般不宜成为其正式成员,其成员由校务委员会提名,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定。
特殊情况下,校长有权对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方案提出暂缓实施建议。
“分权协作”是要抑制或去除学校治理过度行政化的弊端。李校长创造性地区分了“中层和中层管理者”,并提出“支持人员”的概念。
许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收效不大佳,常常是因为出现中层“肠梗阻”。“一个组织的中层一旦出了问题,整个组织就无法运转”。
李校长认为,传统上的大部分中层部门应该归为职能部门,这些部门无权指挥一线,而是要支持、服务一线,或是为一线师生搭建平台。只有处于战略高层和教育教学一线之间的中层才属于中层管理者。向上对校长负责,向下则调度、指挥教育教学一线。
在学科制结构里,学科主任即为中层管理者。在年级制结构里,年级主任为中层管理者。副校长干部不一定是中层管理者,他们只有兼任某个年级的主任才是。“让听得见的炮声的人来决策”,年级主任是学校里听见教育教学“炮声”最近的管理者,他们最能缩短学校朕略高层与教育教学一线的距离,便于让一线师生的需求进入学校的决策。除了上述的中层管理者,其他中层部门大多可以划入支持部门,其主管均为“支持人员”。
——现代学校治理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有利于学生发展这一原则应该贯穿于学校治理的一切细节之中。
校务委员会是学校的重要决策机构,其人员构成特别“需要认真斟酌”。
李校长认为,一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学校,他的决策机构成员一定是距离学生最近的人员占主体,因而年级主任、学科主任的代表占有更多席位。当然决策不是迎合学生的需求,而是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治理的价值指向,应该把人力、物力、精力都调配到产生教育教学效益的环节。“在所有影响教育效果的变量中,师生关系是最关键的要素”,基于此,需要关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增加师生相处的时间,二是师生相处时怎样产生最大的教育效果。
——现代学校治理需要“日日新,苟日新”精神
互联网时代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变革。“你必须努力奔跑,才能保持目前的位置。”
叩问教育初心,分析痛点, 排查风险,主动走出舒适区,向“基于标准的学习”教育改革出发。
面对改革,学校领导要善于培育改革先锋队。“最成功的领导者是把下属培养成为领导者的人,是把领导者培养成为变革者的人”,这是校长面对的挑战。校长首先要有危机意识、勇于变革而有宽广胸怀的人。就是要“培育内心的哨兵”。
实际上,学校最大的风险来自校长,最大的瓶颈也是校长。因此,一位优秀的校长“必须坚定的与自我感觉良好告别,时刻对自己和自己所领导的组织保持警觉”,如是,自己会不断超越、提升,且学校也处于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良性变革之路上。(作者赖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