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有关部门两个纸张论文其中之一 |
分类: 家事 |
金秋,漳州芝山公园有菊花展和盆景展,络绎的游人在北门展区的一面长墙,注意到了墙上的铜雕像,这是公园新矗立的名人墙。墙头10位漳州建州以来在不同的年代各有建树的人物铜像,以自己的姿态凝望着这片土地。杨骚是其中之一。
杨骚的铜像左上方是一本书,上面有两个字《乡曲》,这是他写的长篇叙事诗。诗人杨骚是中国诗歌会发起人之一,在他不长的创作生涯中,还写过为数不少的剧本、散文、小说,翻译了10余部外国文学,包括影响广泛的前苏联长篇小说《铁流》。他还编过数年的报纸,写了大量的社论和时评。目前多数版本的现代文学史提到杨骚的多是他的诗歌,其中主要讲到是《乡曲》和抒情诗《福建三唱》。由于诸多原因,知道《乡曲》的人不多,本文试着从读者的角度对这部作品作一个扼要的介绍。
《乡曲》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1934年开始创作,1936年修改完成。全诗描写的是我国南方农村贫困的农民不堪忍受残酷的压榨,走投无路,奋起反抗的情形。全诗分“写信”、“黎明”、“骚动”、“锄声”、“短简”5章,以诗中主角之一阿梅的信贯串全诗,开头和结尾两封信,清晰的反映出一个农村妇女蜕变和觉醒的复杂的心路历程。诗里有粗砺狂野风暴一般的叙述,也有充满人性的温情脉脉的描写。
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这么写的,“长篇叙事诗《乡曲》,描写了在地主、兵匪、捐税、灾荒等天灾人祸煎熬下农民痛苦不堪的生活,表现了他们要‘打碎这乌黑的天地’的愿望和信心。”著名学者卓如在她的论文《杨骚和他的〈乡曲〉》中,认为这部作品是杨骚“全部创作中最值得称赞的篇章”。在多次举办的杨骚学术研讨会中,专家学者在交流中都提到了这部作品,比较一致地认为,《乡曲》可以看作是杨骚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乡曲》最初问世于1934年12月1日的上海《新诗歌》第二卷第四期上,那时的题目叫《旱魃》,这是《乡曲》的第一稿。1936年5月11日,上海《大晚报》选发了《乡曲》中《黎明》一章;5月12日,《时事新报·每周文学》选发了《乡曲》中《骚动》一章;6月,《文学界》创刊号全文发表了《乡曲》;次年6月,《乡曲》编入国防诗歌丛书,由上海乐华图书公司出版了单行本。
是什么事情或者什么原因触动了诗人敏感的神经,碰撞出他的创作灵感?《乡曲》的写作前后长达两年,似乎是杨骚所有创作中投入精力和时间最多的一次。这里当然有一个长时间生活积累的过程,但是笔者认为最初的动因可能与他创作前的一次返回家乡有关。1932年2月底至4月中旬,杨骚因为准备与林惠元(林语堂侄子,后任龙溪县抗敌后援会主任委员,因抵制日货被驻军诱捕处决。)一起办《回风报》,从上海回漳州,住了近两个月。这段时间,他到过乡下采访,去过邻县漳浦,与上海友人的通信中,多次提到当时动荡的局势,还讲了红军即将进入漳州。显然,家乡的这些情况对一个作家都会产生影响。他的悲悯情怀,他对当时社会的愤懑,他多年来追寻的社会公平和作家的正义感,或许在此时挟裹一起发酵,产生了写作冲动。杨骚还是“左联”的坚定分子,所以他站在被践踏于社会底层的穷苦农民一边,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向旧的制度发起冲击就成了必然。
杨骚在诗中这样写,“他们指上闪耀的钻石是我们的汗滴;她们脸上鲜红的胭脂是我们的血液。/他们吃的是我们的肉;她们穿的是我们的皮。/我们终年在做活,但始终在饿;为什么呢?为着全在替他们做!”他这样写着农民的暴动,“成百整千的人头像山泉奔涌,在那蜿蜒从村里走入镇上的路当中。”“哦,这奔涌的洪水将冲破一切堤防!哦,这巨大的流火将烧毁一切野原!”“这是饿鬼们第一次吐出的恶气,是奴隶们第一次勇敢的叛逆,是饿鬼们奴隶们第一次的胜利!”暴动最后失败了,但是失败的农民燃起的对好日子憧憬的火焰不曾熄灭。诗中所反映和表达的历史进程中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给了人们以深刻的启示。直至今日,仍有深刻的意义。诗人有这种自觉的社会担当,当这种担当又同艺术的力量融为一体,便使它上升为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从而使它长久存留成为了可能。
笔者当年是在图书馆查找资料时,从纸张已经发黄的上海《文学界》创刊号中第一次读到《乡曲》的,当时的惊喜以及阅读后的震撼,在数十年后的今天仍清楚记得。一个写诗歌的朋友同时也读了,连声赞叹:“那是一个什么年代,血与火呀。那时能有多少这样的长诗。”这位朋友还从艺术的角度分析了这首诗。诗人阅读的直觉我是很相信的。
杨骚生前曾想寻找《乡曲》单行本,遗憾的是没有找到。文革结束后,有关部门想重版中国诗歌会的这套国防诗歌丛书,也没有找到。但是1978年,由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香港世界出版社发行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续编》第八集(诗集)收入了《乡曲》。新时期以来,首先将《乡曲》选入文学选本的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卓如编选的《闽中现代作家作品选评》,后来,两种版本的《杨骚选集》也收入了《乡曲》。2010年,由上海作家协会组织编选、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中的《杨骚卷》,也有《乡曲》。杨骚诞辰100周年漳州组织纪念活动,龙溪师范学校诗歌朗诵团将这部长篇叙事诗搬上了舞台,富有创意的编排和舞台造型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大概是《乡曲》第一次以这种艺术的听觉和视觉方式同人们交流。一部文学作品,经过岁月的淘洗,仍能够保存下来,当是有它内在原因的。就《乡曲》这个文本而言,它以诗的语言和激情,生动真实地描写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布满人性痛苦和悲怆的一页,应该就是这样的原因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