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员为什么不愿到救助站
(2013-01-10 19:39:02)
标签:
杂谈 |
@评论员王攀
说白了,救助站不自由,还可能被打;不可能长期被救助,还要被遣送回家,可要是家里好,就不出来流浪了。
记者扮流浪者,先打救助站电话十次未果,后被警察送长沙救助站。警察刚走,一工作人员冲到记者身后,束缚记者。另两人也冲上,摁住记者。记者呼救:“救助站不能打人的……”一人一边说:“不打你”,一边突将记者绊倒在地,摁住记者双脚,瞬间,记者无法动弹,呼吸困难。记者说想走,工作人员说“晚了”(1月10日《河南商报》)。
流浪人员为什么不愿到救助站?说白了,救助站的饭不好吃。第一,到那里不自由,不仅不自由,还要像对待犯人那样接受考问;第二,救助站不可能永远供白吃白喝,说到底还要遣送回家,可他们之所以流浪,就是因为不想回家,回家还不如在外面流浪;还有第三,这个也是最主要的,那就是记者暗访到的情况了。
有必要再回顾一下记者的遭遇:警察一走,长沙救助站工作人员立马一脸霜容,几个人上去就是束缚手脚,撂倒在地;记者说不需要救助了,工作人员用膝盖顶着记者头部,竟然说“现在想走了,晚了”;而救助站写着“扶助弱势群体”的大厅里,另一个头发灰白的老人被捆手捆脚扔在担架上,一见接应的记者就呼救……看到这一幕,就忍不住愤怒:这到底是救助站,还是黑监狱?可这些流浪人员是犯人吗?记者这样的年轻人面对如此“待遇”还几欲昏厥,那些年老体弱身体有碍的其他流浪者,惨状可想而知。
孙志刚之后,打死人的制度没有了,但打死人或者说有可能打死人的现状还在。事实上,孙志刚也不是死在制度上。因为不管是被废止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还是现在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没有一项要求可以打人。但孙志刚还是被打死了,而现在从记者暗访的情况看,救助站打人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既然打人,就有打死人的可能。这说明,假如不从理念上彻底转变,那么孙志刚之死的悲剧并非没有可能再现。
最近,有关救助站的新闻层出不穷。从各地发生的街头死人,到兰考大火烧出来的民政问题……我们看到孙志刚之死对于民政救助的影响,除了制度之变,在工作实际中并无太大改观。当政府官员抱怨流浪人员不去救助站的时候,当专家学者分析流浪人员应该去救助站的时候,当城管因为市容市貌对流浪人员清理的时候,请那些高高在主席台上的、呆呆坐在书斋里面的,还有那些对城市有洁癖被网友称为武装到牙齿的,看看救助站的真实状态吧。
对于城市流浪人员,我以为:一是尊重他们的意愿,愿意到救助站就到,不愿去不要强迫;二是不要妨碍社会爱心力量救助流浪人员,像北京那种将流浪人员爱心棉被收走,是非常恶劣的;三是救助站不是黑监狱,“服务弱势群体”不要挂羊头卖狗肉。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