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评论员王攀
评论员王攀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512
  • 关注人气:55,5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攀:为何走不出赖宁精神的误区

(2012-06-11 14:58:32)
标签:

杂谈

  在近日由团四川省委召开的四川省弘扬赖宁精神座谈会上,当听到“赖宁为了搜集作文素材而去捅马蜂窝并亲口品尝”的时候,成都七中学生叶子忍不住笑了。(6月10日《中国青年报》)

  现在之所以反思赖宁精神,就是因为让孩子们明白,处在危险境地是与未成年人保护相背离的。在这次座谈会上,与会人员一些声音中同样没走出这个误区。比如,认为“赖宁为了搜集作文素材而去捅马蜂窝并亲口品尝”是勇于实践的可贵精神。难道不怕被马蜂蜇伤吗?

  走不出赖宁精神的误区,还跟我们的教育有关。赖宁生前的老师李昀志说,赖宁精神不仅仅是见义勇为上山救火,还有他那种在同龄人中少有的品格,比如关注社会、关爱自然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科学、勇于实践的可贵精神。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单单选择了他上山救火的精神,而没有把他其他的品质挖掘出来呢?这跟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关。

  就像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航海家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袖。在我们的教科书里,他小时候跟父亲冒着风雨用风筝测试雷电。这篇课文教育我们要勇于探索。可恰恰忽视了,谁会让自己的孩子置于这么危险的境地?

  我们认为富兰克林的勇于探索是他成功的关键,而富兰克林自己说,假如后人要学习他,不妨就学习他自我修身的十二条,如“控制,欲不可太强,求不可过多”、“缄默,避免无聊闲扯,言谈必须有益”、“秩序,生活物品要放置有序,工作时要合理部署”等这样看似平常的要求。在我们看来这些都太“小”了、一点也不轰轰烈烈,可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恰恰这才是真正大的东西。

  所以,走出误区:一是要认识到与其他事情相比,孩子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二是我们的教育在价值取向上,要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小什么是大;三是别把学习的群体搞错了,最应该学习的应该是公职人员,像重庆市合川区草街街道办的公职人员,救火不应该拿一天700元的补贴。(王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