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王攀
截至6日零时,今年北京市大学生村官报名正式结束。在应聘的14477名应届高校毕业生中,博士数量创新高,达到74人,比去年增加24人。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今年共有14477名应届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考录比超过6:1。据悉,这一数字与2006年至2008年基本持平,较去年的1.9万有所下降。(5月7日《新京报》)
2007年北京招考村官,博士报名人数是17人,三年之后,今年达到74人,比去年增加了24人;今年,硕士生报名人数为2893人,比去年增加了148人。北京市人保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报名总人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比往年要小。“因此博士硕士报考村官不是就业形势所迫,而是理性择业的表现。”
博士硕士报考北京村官,与其说是理性,不如说是扭曲。按照这位负责人的理解,今年北京村官报考人数总体下降,就是就业压力减小,但要看到,减少的只是本科生,而博士硕士报名人数是增加的,难道本科生就业形势改善了,博士硕士就业形势紧张了?事实上,本科生报名者之所以减少,更多是因为竞争太激烈,面对大量的博士硕士,本科生不想再“陪太子读书”;而正因为博士硕士在竞争中具有优势,越来越多的博士硕士报考北京村官。
博士硕士报考北京村官,与其说是考村官,不如说是考户口。北京户口对于外来者是稀缺资源。留京指标是高校留京指标和用人单位“进外地生指标”的总称,主要用于解决外地生源大学毕业生在京就业户口落地问题。而拥有北京户口,成为北京人,是很多非北京生源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每年的六七月份,很多人都在为留京指标发愁,在私下,一个留京指标炒到数万元的例子并不鲜见,而有的在京单位甚至以此谋利。
考村官,可以拥有户口。根据北京市人事局的规定,非北京生源的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当村官,两年连续考核合格,可办理北京市户口。这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讲,绝对是一个取得北京户口的好机会。因为,很多人,哪怕找的工作再好,哪怕在北京居住时间再长,哪怕为北京建设纳税再多,都很难成为北京人。我们应该清楚,博士硕士这些人才绝非为村官对口培养的,而他们的学识还有诸多需要的地方,可面对北京户口,他们没有更多选择,只能用这种户口大于工作的理性去找户口而非适当的工作,这是北京户口扭曲了他们的就业理性。
北京户口是如此重要,取得北京户口又是如此之难,包括博士硕士在内的大学生,只好曲径通幽,先找户口,再找工作。面对这种“理性”,相关部门在村官选拔上不能也跟着扭曲。之所以这样提醒,是因为当前一些地方对高学历人才的迷信仍旧严重。比如,有些地方向高层次“海归”人才“抛绣球”,甚至给出高层次“海归”人员可直接被任命为县处级领导干部等。有人因此戏谑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回国也能弄个副县长干干。
现在,北京村官炙手可热,很多博士硕士都来凑热闹。北京负有选拔村官责任的部门切不可盲目迷信高学历。因为,相比本科生和大专生,那些考村官的博士硕士更容易“孔雀东南飞”,毕竟,农村不是他们搞科研的地方,而他们所学也未必在农民身上用得上。博士硕士考村官这种“理性”已经是够扭曲的了,如果村官选拔上也跟着扭曲,那么,在户籍限制下,受害的不仅是这些考村官的博士硕士,还有北京那些翘首期待“致富带头人”的农民朋友。
http://www.cnr.cn/allnews/201005/t20100507_506389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