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田霢送别淄川张元诗一首

标签:
清代山左名士诗文 |
田霢《张榆村将回般水即席赋撰》
白雪夜满庭,红炉晓在室。
把酒送君归,兼订重来日。
忆作忘年友,因诗成胶漆。
藤榻下烟雨,菊尊开秋律。
不恨相见晚,翻怪分手疾。
转眼是新春,吾年又增一。
白雪夜满庭,红炉晓在室。
把酒送君归,兼订重来日。
忆作忘年友,因诗成胶漆。
藤榻下烟雨,菊尊开秋律。
不恨相见晚,翻怪分手疾。
转眼是新春,吾年又增一。
【注】1,般水:即淄川般阳河。淄川旧称般阳。
2,忘年友:田、张相差近20岁。
该诗载于香城居士七十以后诗《菊隐集》。
田霢(1653-1730),字子益,号乐园,又号香城居士,晚年自称菊隐老人。他出生在德州名门望族田氏之家,弟兄四个中排行老小,大哥田雯,二哥田需,三哥名叫田震(少年早逝)。其高祖田三戒,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任过户部云南司主事,封赠承德郎。父亲田绪宗,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浙江处州府丽水县知县。虽然出生在名门望族家中,但田霢的童年还是很不幸的,刚出生10个月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张氏当时刚满40周岁,带着5个孩子过起孀居生活,家道也由此
开始中落。田霢12岁时,长兄田雯考中康熙三年(1664)进士,家庭经济开始复兴。田霢17岁时入德州州学,34岁时考取拔贡,授东昌府堂邑县教谕,未到任,一直是在董颜书院设馆授徒。雍正八年(1730),田霢因病去世,终年77岁。田霢一生有三件事值得后世书写。一是他76岁时曾自作墓志铭,其性格豁达程度在当时就被传为佳话;二是他诗学成就极高,是清初“神韵”派诗学创始人王士祯的挚友,也是“神韵”派的骨干成员之一,著有《鬲津草堂诗集》,被收入《四库全书》;三是他养菊、赏菊、咏菊,以菊为友,晚年写下了大量的吟咏菊花的诗篇。
开始中落。田霢12岁时,长兄田雯考中康熙三年(1664)进士,家庭经济开始复兴。田霢17岁时入德州州学,34岁时考取拔贡,授东昌府堂邑县教谕,未到任,一直是在董颜书院设馆授徒。雍正八年(1730),田霢因病去世,终年77岁。田霢一生有三件事值得后世书写。一是他76岁时曾自作墓志铭,其性格豁达程度在当时就被传为佳话;二是他诗学成就极高,是清初“神韵”派诗学创始人王士祯的挚友,也是“神韵”派的骨干成员之一,著有《鬲津草堂诗集》,被收入《四库全书》;三是他养菊、赏菊、咏菊,以菊为友,晚年写下了大量的吟咏菊花的诗篇。
张元(1672-1755),字长四,又字殿傅,号榆村,生于清康熙十一年,淄川县贾村人,张氏十三世。笃志好学,博闻强记,力学过人。居恒手不释卷。邑廪生,雍正四年中举人。品格高尚,性格开朗,生平无疾言遽色,与人交,始终如一,不汲汲于利禄,致力教学。元于时艺功最深,治学严紧,谆谆善诱,学子多所造就,有时同年中举者达八人,深得时人赞许。元文风擅长散文与韵文交织,诗学其族父昆仑山人笃庆,师法神韵派诗宗王渔洋,与历城朱令昭、胶州高凤翰等结“柳庄诗社”,高简古淡,自成一家。著作颇丰,有《四书大小题稿》《书香堂制艺集》《绿筠轩诗集》《平山诗草》等行世,并为文学家蒲松龄撰《墓表》,帮助朱湘后人抄录全套《聊斋志异》传世。其笃志好学类如此。乾隆二十年卒于任。享年八十三岁。
前一篇:清代德州田霢送别淄川张元诗一首
后一篇:廿载寒流仍在耳,梦魂常作济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