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山左名士孙葆田手札

颜山弱柳释文如下:
符卿仁兄世大人阁下:
不见十余年矣。日昨奉手书并先太年伯《事实册》一本,《先年伯诗集》二册就审。
养疴里门壹是平善(一概平安),甚慰驰念。弟自辞尚志堂讲席,优游岁月,善状毫无。丁酉(1897年)以后迭遭家难,连丧一妻一兄子。辛丑(1901年)冬,叔弟(老二)殁于光州(河南光州知州)任所。癸卯(1903年)夏,季弟嗣子又夭亡。去年春,叔弟次子兼为葆田后者,亦丧于汴梁。今独有三侄孙与叔弟妇及寡侄媳三人同寓潍县。
弟虽承乏志局【任职山东通志局】,亦几类无事而食。每常自念生平无实行,而忝窃虚名,宜为造物之所忌,其屡病不死亦幸耳。
先太年伯《事实》已交分纂,谨编入旧传。《袖云书屋诗》亦纂入《艺文志》。肃此布复,敬请台安。
世愚弟孙葆田顿首
三月二十四日
--------------------------------
孙葆田(1840 —1911),
字佩南。山东荣成埠柳镇人。清末官吏、学者、藏书家。晚年寄居潍县。同治十三年(1875)进士,授刑部主事,光绪八年(1882)改任知县铨授安徽宿松。他勤政爱民,时谓“妻事纺织,室中萧然如寒士”。
1885年分校江南乡试,调署合肥知县。时李鸿章弟子之侍从横行乡里,以逼债殴人致死,恐县吏为豪强胁迫,遂亲往验尸。终得致命状,人谓“包龙图复出”。后有御史劾其误致人死罪,诏巡抚陈彝澄清真相,遂免归。数年后,安徽清丈民田,巡抚福润调其主事,辞不赴。
后历主山东尚志书院、河南大梁书院。山东巡抚李秉衡上疏陈其学行,赐予五品卿衔。与王懿荣、陈介祺、罗振玉、高鸿裁等人为文字交。其先祖有藏书数万卷,到葆田时已经散佚过半,任通志局总纂时,搜集了不少古籍,藏于“山渊阁”、“问经精舍”、“山对斋”中。山东藏书家徐坊曾观看过他的藏书,并赠送古籍《皇甫持正文集》1部。校刻有《孙明复小集》《春秋会义》《孟子注》等,辑有《孙氏山渊阁丛刊》,收书9种。
热心于文化建设,1909年,山东省图书馆初创之际,尽力搜集图书文物,并撰《山东创建图书馆记》一文,是山东省图书馆建馆的最初记载文献。曾两度总纂《山东通志》
,
至1910年成书百余卷。1911年1月30日卒于潍县。著有《孟子编略》《校经室文集》《汉儒传经考》《岁余偶录》《曾南丰年谱》《孟子编略》《两传经考》《曾南丰年谱》《毛尚书奏稿》等几十种。
孙葆田父亲元配王恭人,生子一葆源,附贡生,同知衔。继配于恭人生子三:葆田、叔谦,癸酉科举人。季咸,癸酉科拔贡。孙葆田《校经堂文集》卷六《先妣于太恭人事略》:“道光丁未,叔弟谦生。咸丰辛亥,季弟咸生。”
孙葆田13岁时,其父在湖北任知县,孙葆田随父亲读书,得以跟从武昌著名桐城派古文学者张裕钊先生学习古文。时有家乡高密大儒单伯平,主讲山东省城济南泺源书院,孙葆田一来慕单之大名,同时也思念家乡,便从湖北回到济南,拜单伯平为师,学习经史之学。
孙葆田回到家中后,闭门不出,专心读书,精研经史。首先在城里南宫后街东头建一“经韵楼”,整理家藏,购置新书,藏书室名为“校经室”,修整书房,以祖籍不夜村命名为“不夜书房”。为博通群经,校点经文,与宗室盛昱,著名学者王懿荣、柯劭忞、王守训、张昭潜、宋书升、高鸿裁等过从甚密,常常书札往来,互相交流砥砺,潜心学术研究。在此期间写下了经史杂著,多有独到见解。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杨士骧任山东巡抚,重建修志局,任命孙葆田和法伟堂为总纂。不久,法伟堂病逝,这一重担便压在了孙葆田一人肩上,在资金紧缺、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他不要分文稿酬,日夜操劳,四方奔走,呕心沥血,经过无数日夜地辛勤劳作,到了宣统三年(1911年),《山东通志》终于问世,共计620万字,200卷,装订成128册,学术界对此书评价极高。
一年,他到河南光州探视弟弟叔谦,河南大吏闻听后,礼遇优厚,接待热忱,恳请他主讲大梁书院,这也是国内驰名的书院,汇集了河南许多优秀人才,他不好推托,只得应允,当起了教授,讲课并管理教学。
后一篇:晚清数学家席淦诗文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