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代王世贞《李于鳞先生传》

(2023-10-25 13:43:43)
标签:

明清诗文

       王世贞《李于鳞先生传》
       李于鳞者,讳攀龙,其家近东海,因自号沧溟云。当其业成时,海内学士大夫无不知有沧溟先生者。
       于鳞九岁而孤,其母张影相吊也。家无余资,捕鲈不足以资修脯,而自其挟册请益,塾师为之逊席者数矣。晋江王慎中来督山东学,奇于鳞文,擢诸首。然于鳞益厌时师训诂学,间侧弁而哦若古文辞,诸弟子不晓何语,咸相指于鳞“狂生狂生”,于鳞夷然不屑也,曰:“吾而不狂,谁当狂者?”
       于鳞既以古文辞创起齐鲁间,意不可一世学,而属居曹无事,悉取诸名家言读之,以为纪述之文厄于宋,班氏姑其佼佼者耳。不以规矩不能方圆,拟议成变,日新富有。今夫《尚书》《庄》《左氏》《檀弓》《考工》,其成言班如也,法则森如也。于鳞摭其华而裁其衷,琢字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
       俄出守顺德(河北顺德府),问所以守顺德者,于鳞曰:“晨兴坐堂,属吏考计,延见乡老,
问疾苦,为兴除,脱若承蜩矣。”于鳞皓皓自濯洗,勤于大要。居久之,政声流通三辅。于鳞尝蠲(免税)马牧地垂三千金,留永济仓粟,毋灌输京师,以饷戍卒。于鳞又谓:“京师仰东南饷,不时至,而燕、齐、汴、赵边河百里而近者,毋出赋钱,皆赋菽粟,浮于河,达京师,缓急一策也。”时颇是之。
    寻擢陕西按察副使,视其学政。于鳞谓:“陕,古西京也。先朝士大夫北地外,多阳浮慕古文辞,而时离之。”亡何,其乡人殷中丞(殷士儋?)来督抚,以檄致于鳞,使属文。于鳞不怿曰:“文可檄致耶?”会其地多震动,念太恭人老家居,遂上疏乞骸骨,拂衣东归。
       于鳞归,则构一楼田居,东眺华不注,西揖鲍山,曰:“它无所溷吾目也。”无何而太恭人捐馆,匍匐还里,不胜毁,病困。久之,小间,寻暴心痛,一日卒。年五十七。所著《白雪楼集》三十卷行于世。
       王子曰:世能名于鳞,莫能名于鳞所以其旁睨千古。或谓其声不畅,实位不配望,寿不竟志,以为恨。夫漆园(庄子)、玄亭(扬雄),杜门著书而生,寥寥者岂一于鳞也?呜呼!何恨哉?
   (本文原载《沧溟先生集》)

译文:
       李于鳞,讳名攀龙,他的家临近东海,于是自号沧溟。当李于鳞事业有成时,海内读书人没有人不知道沧溟先生。
       于鳞九岁时父亲去世,和母亲张氏相依为命。(他)家里没有多余的资产,捕的鱼(指收入)不够用来交学费,可是自己携带书籍(向老师)请教,老师多次替他留出座位。晋江的王慎中到山东来督学,对于鳞的文章感到惊奇,把它列为第一名。然而于鳞渐渐不喜欢学习训诂,有时歪戴着帽子像吟咏古文辞,弟子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话,都指着于鳞说:“狂生狂生”,于鳞平静而不屑地说:“如果我不狂放,谁算是狂放的人呢?” 
       于鳞凭借古文辞创作在齐鲁间有了名声后,想着不能够一生(只)学习它,而(现在)身居官位,清闲无事,就把各名家的书籍全都拿来阅读,他认为纪述类的文章从宋代就困厄不前了,(汉代)班氏姑且算是写这类文章的优秀人物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计划地改变,(才能)一天天地革新文风,(好文章)越来越多。现在《尚书》《庄子》《左传》《檀弓》《考工》等文章,它们的语言已经(好得)不能再好了,章法严谨。于鳞选取它们中的精华,裁夺它们的思想情感,琢磨字成为辞,再把辞连成篇,来追求和古代作者相匹配罢了。
       不久李于鳞出守顺德,问他靠什么镇守顺德,于鳞说:“早上起来坐在公堂上,考核下属官吏,接见乡村父老,慰问他们的疾苦,为他们兴利除弊,轻松洒脱,如同以竿取蝉。”于鳞高洁自清,勤于治理要务。在顺德居官久了,(他的)政绩声望流传到了京城附近的地区。他曾经免除马牧地的赋税接近三千金,把粮食留在永济仓,不运到京师,以作为戍卒的粮饷。于鳞又说:“京师依靠东南地区的粮饷,(往往)不能按时到,而燕、齐、汴、赵离河百里的地方,不用出税钱,都用粮食代替赋税,放在河面漂浮运到京师,作为一种缓解急困的方法。”时人很赞同他的观点。
       不久于鳞被提拔为陕西按察副使,视察那里的学政。于鳞说:“陕西是古代的西京,先朝北地之外的士大夫,大多表面上仰慕古文辞,可往往背离它。”不久,他的同乡殷中丞来督抚,用檄文招于鳞来,让他写文章。于鳞不高兴地说:“文章可以用下檄文的方式得到的吗?”正赶上这个地方多次地震,于鳞挂念年迈在家的母亲,于是以年老为由请求退职,拂衣归去。
    于鳞归乡后,就建了一处房子在田园居住,向东可远眺华不注山,向西揖拜鲍山,他说:“它不会使我的眼睛混浊。”不久,于鳞母亲去世,他一路匍匐回到家乡,极度悲哀,得了重病。过了很久,病稍愈,不久突发心痛,一天就去世了,终年五十七岁。于鳞所著《白雪楼集》三十卷,流传于世。
       我认为:世人能够知道于鳞,没有人能知道于鳞傲视千古的原因。有人认为于鳞的名声不畅达,实际地位配不上他的名望,在世时也没有完成他的志向,以此为憾事。像庄子和扬雄那样,关门著书而活着,难道仅仅只有于鳞一个人寂寥吗?唉!有什么遗憾的呢?【译文原载360图书馆】

相关资料: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殷士儋(1522-1583)字正甫,又字棠川,历城人。殷士儋在诗坛颇负盛名。明代嘉靖年间,历下诗人号称“边(贡)、李(攀龙)、殷(士儋)、许(邦才)”。士儋与李攀龙等游。有《金舆山房稿》十四卷,见《四库总目》。

《金舆山房稿》四库提要:
       明殷士儋撰。士儋字正夫,号棠川,历城人。嘉靖丁未进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谥文庄。事迹附见《明史·赵贞吉传》。是集为其门人于慎行所编,凡诗、颂二卷,文十一卷,讲义一卷。士儋与李攀龙游,今观其诗文,盖直以乡曲之谊相周旋耳,其投契不在文章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