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宋苏辙《齐州泺源石桥记》

(2022-06-13 15:08:13)
标签:

济南文史摭拾

       苏辙《齐州泺源石桥记》  【注:齐州,今济南也。泺源,今趵突泉也。】
       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隍(护城河),其浅可揭。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门(三个桥墩两扇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李肃之)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y],坏)与其役之劳佚(劳动强度),而劝相之(鼓励施工者)。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监理)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
----------------------
白话译文:
       泺水,发源于齐州(济南)城西南的山下,往北流入护城河,河水浅得提衣就能渡过。城的西门,跨河建了一座桥。从京城过往海上的人,都取道这座桥。每一年只要连下几天的大雨,南山下来的雨水暴涨,汇集到城下,桥不能抵挡暴雨的冲击,就坏了。熙宁六年(1073年),七个月没下雨,第二年夏天到六月才下雨,过量的大雨连下几天,桥被完全冲坏了。历城知县施辩向齐州府官建议说:“年年桥都被洪水冲毁,建议造一座石桥,来缓解桥毁后重复造桥的劳役之苦。距齐州城的东面十五里的地方,有一座废弃不用的河堤,那里废弃的石铁可以取来造桥。”府官采纳了他的建议,把(建石桥的计划)报告了转运使,得到(官府)二十七万两银子,作为用工和伙食的费用。到山上去采石,到府库拿来建材和工具,让军队出工出力。从九月至十一月桥就建成了,百姓还不知道(此事)。(这座桥)有三个桥墩两扇门,安稳得像座小山,洪水分道而泄,不再造成危害。
       在这座桥还没有建成时,太守李肃之每天都到城墙上,视察工程的好坏和劳动量的轻重,并且鼓励施工人。历城知县施辩准备并供给各种施工材料,兵马都监张用晦实际监督管理具体的事务。桥的南面五里处,有一条大沟,与四条小河相连,(原来是)用以减少洪水的冲力,废弃很久没有治理了,(这次)疏通被堵塞的河道,填筑河堤让它完整无缺口。桥的西面二十步远有一条沟,一个裴姓居民用石头堵住它,并且在上面建了房子,洪水不能够流泄,桥因此受到冲毁的危害,就让他拆除房屋,要求复原像最早那样。又过了一年,洪水再次来了,桥 没再受到损害。
       从事(齐州掌书记)苏辙说:建桥这种事虽小,但从前郡县行事的方法,是把好处与百姓分享,劳役的费用按数量分派给百姓,这种法令宽大,所以它容易成事;现在的法令严格要求要体恤百姓,(这样的话)一切事务和费用全仰仗官府,官府不能把所有事务办好,如果郡县想有所作为,要成事比从前更难。如果不是太守李肃之富于治政经验和两位官员(施君和张君)有办事能力,这座桥或许建不成。建桥这种事虽小,但建好它比从前更费心更难几倍,不能不把它写下来。因此就写了这篇记。
--------------------
本文相关史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北宋四川眉州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既而为齐州掌书记。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位列执政。哲宗亲政后,因上书谏事而被贬知汝州,连谪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享年65岁。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享年58岁

       李肃之(1000-1081),字公仪,北宋幽州人,后迁濮州。以父荫,监大名府军资库。大河溢,府檄修冠氏堤,工就弗扰,民悦之,请为宰。宋熙宁六年(1071),接替曾巩任齐州知州,建齐州护城河西门桥。次年,在闵子墓前建祠祭祀孝子闵子骞,由苏辙撰文、苏轼书丹《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记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

       济南泺源桥,亦称西门桥,位于济南市共青团路东端跨西护城河处。北宋熙宁七年(1074)建三孔石拱桥,中孔净跨3.5米,两边孔净跨各2米,长17米,宽9米。清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1951年改建为单孔钢筋混凝土拱桥,净跨17米,净空高4.6米,长19米,宽20米。下部结构为混凝土桥台,木桩混凝土基础。1973年在桥南侧加宽,加宽部分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竣工后,桥面宽24米,车行道18米,两侧人行道各三米。设计荷载为汽车18吨、拖挂80吨。

北宋苏辙《齐州泺源石桥记》

       济南西城门及西门桥(泺源桥)老照片

北宋苏辙《齐州泺源石桥记》

       九十年代的济南西门桥(泺源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