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孙乃琨《奉政大夫焦先生事略》
--纪念焦云龙先生逝世120周年
《奉政大夫焦先生事略》,孙廼瑶代弟廼琨作,载于《孙伯琴先生遗集》(卷六),颜山弱柳全文标点如下:
焦先生既卒之八年,友人班贞雯以书来请,曰:通志局饬各邑采访焦先生治行。予习先生也久,盖撰为行实以备采择。
夫先生治行已其于先生之子振沧行述矣,而陕西巡抚曹公鸿勋(山东潍坊人)又奏请以先生政绩入《国史列传》(见下图曹鸿勋奏折),奚以赘为。
惟念荷先生视遇独厚,得从学清麓(贺瑞麟清麓书院)三年,于先生治行尝闻其略矣。振沧行述犹未详,谨行述参以所闻见,别为事略云。
先生讳云龙,字雨田【字霖卿,号雨田,见图】,长山县人,同治癸酉(同治十二年,1873)举于乡,甲戌(1874年)成进士,历任长安、咸宁、富平、临潼、三原、米脂、安康等县;商州、绥德等州,卒于潼关厅。两举卓异,钦加知府衔,诰封奉政大夫,享年六十二。
先生天性慈厚,少慕范文正公为人。初贫甚刻苦好学,虽操作田间,犹读《四书集注》。迨通籍后,交关中名儒,与闻正学。乃遍读宋元明诸儒书,尤服膺《西铭》,由是识高学纯襟,怀益阔大。先生为治恤民困培士风,表潜德、奖孝义,兴利除害,教养兼施,故循良之绩卓然为三秦冠。光绪纪元,先生奉委办茶镇务,即以廉能著。及任米脂,建义塾,修圁川书院。时岁饥,置育婴恤嫠局,全活甚众。设法解散饥民,邑获安堵(安居)。任三原,革杂税陋规万金有奇。首访贺征君(贺瑞麟)于清麓。兴水利、劝农功、修书院三,所建义塾至二十所。每五日至乡问民疾政苦。维时三原之政,循声已著矣。
补咸宁,丁父忧,居家庐墓,四壁萧然。至无以自给。及服阙,莅任政治一如三原时。署安康时,某绅纟斗众闹粮。绅故健讼跋扈多案。先生以大义责之,立慑服以退。邑有陈孝子刲肝救亲,即具详请旌。躬自巡察,严赌禁,风俗为之一变。
署长安,甫下车首捐千金修冯恭定公(冯从吾)祠。又捐助鲁斋书院经费。然修冯公祠也,颇触绅某氏忌,至控先生于抚省中。诸大吏以捐额不及先生,亦生忌欲加之罪。赖柏子俊(柏景伟)先生力言于抚军,乃得直。佥以先生经此挫折宜稍却,而卒不为勋。
署临潼,革杂税、积仓谷、修关山书院。再莅咸宁,修董子祠、印《春秋繁露》、修淳化书院。先生之再任富平也廼琨已至清麓矣。延贺征君行乡饮酒礼,如在三原时。观者如堵,礼风为之一振。又倡修杨忠介公(杨爵)祠,并刻其文集。初岁小歉,即修邑城与美原城。以工代赈,民赖之。再岁大歉,复捐金五千以赈。民大感悦。又奖张孝子殿清。孝子早丧二亲,鞠于伯母。伯母病,割股以进。及伯母殁,庐墓三年。乡人具禀请奖,或以为疑。先生即遣廼琨察之信,益加奖励。先生所以维持风教者多类此。其他,莅绥德、商州等政亦皆为时所称。方冀骎骎大用,孰意以潼关赈务积劳而竟不起矣。
先生再任潼关,值秦晋大饥。饥民闻先生来,咸欢呼远迎曰:焦公来,我得活矣。先生顾而大痛,抵任三日即赴省请赈。中途马逸伤臂,归治未愈,复赴省申前请。比归,不待檄下,即率绅开仓。时臂创犹未愈,有劝以节劳者,置弗顾。及流离大集,复计口给钱,并养疾恤贫婴,资遣流亡,全活殆难数计。凡散粮给粥,无风雨寒暑,必亲莅不遑。寝食如是者,盖九阅月,遂以积劳卒于任。时光绪辛丑六月十五日也。
卒之日,犹延绅至卧榻侧,以民食为念。关民及晋豫流民,闻先生卒,皆号恸失声。入署哭吊者,数日不绝。今祠而祀者,已数处矣。
先生天性过人,事父母至孝。兄卒,哭至咯血。每遇
忌辰,辄泪涔涔下其于期功族党戚友待之皆厚。会试时,与吾邑张楚坡孝廉俱,中途楚坡病且亡,众以试期迫,皆弗顾行。先生独留为觅医药,备棺殓。楚坡垂绝时,感泣曰:吾阅人多矣,如雨田心地,吾未之见也。宦长安时,张生绍元与先生有旧,自新疆陶制军(陶模)幕还谒先生谈次。述其父柩至陕资竭,遍贷各衙署,仅得十数金。先生闻,即以二百金助之。其轻财重义,皆此类也。然性刚直,不为媕婀。莅咸宁时,尝以事忤巡抚边公葆泉。上官咸命先生往谢。先生见边公,即毅然曰:大人官御史时,曾参曾文正公(曾国藩),直声震一时,今乃不容下官之直乎?边公默然;其抗直如此。
独敬礼贺征君,始终不衰。任三原时,为之修书院、置园田。及任他邑,馈问不绝。犹忆在清麓时,一日四鼓起,闻车声出视之,先生也。方倚门鼾睡。询仆役,云夜半已来矣。先生尝谓廼琨曰:征君今之孙夏峰(明末清初大儒)也。吾知有正学,赖征君;吾之作官亦赖征君。呜呼!可谓乐善不倦矣。此所以为孝子,为悌弟,为循良吏而无愧于名列国史也。与先生嗜学老而弥笃,簿书之暇,辄手一编。易篑(临终)前一日,犹力疾读《周易》。贺征君尝称先生洁己爱民,近世罕见。又称先生正性直节,勇于为善,识者以为定评。
丙申(光绪二十二年,1896)入都引见时,阎文介公【阎敬铭(1817-1892)陕西朝邑(今大荔)人。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招之饮,延二侍郎陪席。先生素善饭,对阎公大嚼饱餐。公喜曰:我父台善饭,亦善作官。其为名公卿所重如此。
独念廼琨蒙先生非常之知,而蹉跎自误,学不加进,负长者多矣。犹忆赴陕时,先生子振沧为束装就道。及抵陕,先生慰劳之,曰:汝此行良苦,世间忠臣孝子,断非苦人不能为吾不知圣贤何如,若不能耐苦,便作不得一人,成不得一事,何况其他。即专人送廼琨至清麓。又致书征君,云:孙生虽愚钝,然非无志者,望加以鼓舞陶铸。倘竟有成,俾异日此道可东,亦某之大愿也。呜呼!先生所以望廼琨者至厚,而廼琨性质驽下,卒无以副先生之望。今述先生治行,不能不踧踖内愧而为之泪汗交下也。班君子质斋,长山廪生,光绪戊申(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孙乃琨谨述。
文中有关人物简介:
一、焦云龙(1840-1901),字雨田,清末山东长山县人,同治癸酉(同治十二年,1873)举于乡,甲戌(1874年)成进士,历任长安、咸宁、富平、临潼、三原、米脂、安康等县;商州、绥德等州。光绪二十七年(1901)六月十五日,因劳致疾,卒于潼关厅。两举卓异,钦加知府衔,诰封奉政大夫,享年六十二。
二、孙廼瑶(1861-1913)字伯琴,与弟廼琨为孪生兄弟。淄川县董家村(今淄博市淄川区杨寨)人。江南大儒夏灵峰门生。
三、孙乃琨 (1861-1940)
字仲玉、号灵泉。淄川县董家村(今淄博市淄川区杨寨)人,清末民初教育家。童年入私塾,1890年(光绪十六年)赴陕西三原正谊书院,拜理学正宗贺瑞麟为师求学。孜孜不倦,昼夜苦读;三度春秋,未曾离开书院,打下坚实的学业基础。1893年(光绪十九年)贺师去世,他返回故乡,又在淄川黉山后洞孝子祠续学三年。尔后,因不忘贺师教诲之恩,再次徒步至陕西拜祭师墓。正谊书院师生慕其勤学之名,挽留他在正谊书院主讲年许。自陕西回乡后,他自立学堂,前来求学者甚多。他治学严谨,白天讲学,夜晚苦读不辍。
1915年,因母病逝,停学三年。后弟子们在岭子南的青云寺建灵泉精舍,他任主讲,故后人称其为灵泉先生。1924年,应陕西正谊书院电请,再次入陕为该院主讲。期间,常会晤陕、甘、豫等省的著名学者,共同探讨经术、治道,声望甚高,各地竞相刊印其易经讲稿。1927年归淄川。后曾讲学于周村潜修、存古两学舍。他治学50余年,
曾先后六次入陕,深得学界敬仰。
孙乃琨在致力于讲学的同时,出版经学研究著作,计有《周易辑说讲义》(8卷)
《易经绪论》《大学讲义》《中庸辑说讲义》《太极通书问答》《通书说略集义》《贺清麓先生年谱》《灵泉著述摘要》《灵泉文集》(8卷)
《春秋集义》(12卷)等十几种。稿成未出版的有《易经问答》《易经系辞》《论语集义》《孟子集义》四种,均由其后裔收藏。
1932年因年迈辞归后,又在本村设立明复精舍学堂。1940年病故。
四,焦振沧(1860~1943),字东溟,号诚斋,山东长山县丁家庄(今淄博市周村区南郊镇清泉村)人,是陕西山东移民之父、“清末陕西第一循吏”之称的焦云龙的长子。
贡生出身,清季曾任山东峄山训导和甘肃某县知县,民国时期先后任陕西紫阳、神木、榆林、武功、旬邑、绥德等县知事,期间1916年曾代理榆林道尹。振沧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循声藉藉,颇有父风。与于右任、萧之葆、宋联奎等友善。有《诚斋诗稿》《於陵焦氏族谱》《焦雨田先生年谱》及《五省会馆义园碑记》《李兴唐墓志铭》等文章传世。其后裔现居三原县陂西镇庙东王。
五,班贞雯(1869-1928),字质斋,廪生。江南大儒夏灵峰(夏震武,灵峰精舍)门生。他深受夏灵峰先生理学思想影响,先在周村倡办“伴读学舍”、“灵泉精舍”和“潜修学舍”(淄川孙遒琨、徐来彰主讲)。后又亲自赴浙江富阳蛰弟子礼,受业于灵峰精舍,并在此修裸种田、植茶、灌园达三年之久。
班贞雯回到家乡后,秉承山长(夏震武)意旨,于民国十七年(1928)农历正月十五日改“潜修学舍”为“灵峰精舍第一分舍”。舍址在周村北吴家胡同,由山长(夏震武)书赠匾额,即正式举行开学典礼。
六,曹鸿勋(1846-1910)清代官员。字仲铭,又字竹铭,号兰生,另号铭帛,室名益坚斋。山东莱州府潍县西南关新巷子人。光绪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状元、历任修撰、湖南学政提督、云南永昌知府,调云南府,授迤东道,官至陕西巡抚,为官清廉。曹鸿勋还以书法名世。北京故宫、颐和园及潍坊等处都留下不少墨迹石刻。
图为陕西巡抚曹公鸿勋奏折,奏请以焦云龙先生政绩入《国史列传》。【网友新郑游子提供】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西安市阎良区谭家村,为清代山东移民后裔居住地,西北部与三原县为邻。图为焦云龙先生后裔及有关专家学者在谭家村举行“纪念焦云龙先生120周年”活动集体合影。【网友哈佛(郝)先生提供】
图为潼关县东山焦云龙先生墓地。2021年7月24日(农历六月十五)是焦云龙先生逝世120周年【网友哈佛(郝)先生提供祭祀活动图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