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瑞麟《小学句读》序
《小学》书注者多矣,惟明陈恭愍(陈选)《句读》,其行世最广大且久。盖其训义质实明晓,亦为有裨初学。国初朝邑(今大荔县)王仲复(王建常)先生以句读,间有未尽,益加是正
,且发其义意,名曰:《句读记》,精密详核,非但有功陈氏而已也;顾独于朱子编辑次第亦略焉。
夫《小学》本,皆类聚成书,朱子初不自为一语,与《大学》《中庸》体例有异。苟非疏其先后浅深之序,则条理之密,意味之深,亦恶从而知之。近世好学深思之士固尝有,略指归趣之
所存者,而学者往往习闻其说,不务实晓,粗知每章每篇之大意,便谓已足而无复求之。训诂文义之间及间其本语何解,反茫然莫应。朱子所谓逐句逐字皆有着落,方好商量;程子所谓未有文义不晓而解意者;如此则所谓大意亦岂能真识而实体于身,但流于口语而已,此今日读书之大病也。然则先生是书,正学者不可不亟为讲求者也。
板旧藏朝邑某家,吾乡刘君毓英菁购得之,欲广印以公同志,故为之说,俾读者遍考详究反复潜玩而不为苟且简便之计,其于大意亦当久自得之。此朱子于《大学》文理之接续,血脉之贯
通,所以不尽释也。或曰此书解似深微,又苦繁多,非童蒙所宜。是说也,已见于先生答或人之问矣,不复及。
同治戊辰(同治七年,1868)小阳(十月)丙寅三原贺瑞麟
图为贺瑞麟《小学句读》序。三原刘传经堂藏版。
颜山弱柳根据以上图片辑录成文,分段标点且加括号注释。
-------------------------------------
附博宬先生2018-10-02文章(本博引用有删节)
荛园散记【卅捌】——清·《小学句读记》小考
2018年9月12日,经友推介,余至池阳崇宁斋斥巨资购得清同治十二年所刊之《小学句读记》线装古籍。一套五册,捧于手中,如获至宝,颇为爱不忍释,遂焚香沐手,端坐书房,连夜拜读,啜饮砖茶,仔细品味,以察此书之来龙去脉,陶醉其中,困意全无,乐不思睡,不知不觉,已是翌日上午。
又过数日,余再看此书,入目融心,静会其情,别是一番滋味······ 现结合若干文献资料对此书略作小考,分述如下,不妥之处,尚祈大家不吝赐教!
《小学句读记》六卷,(明)陈选点、(清)王建常记,清初顺治十二年(1655)刊印成书。刊印时,朱子《小学》正文皆大书,明陈选句读低一字;内外篇辑四书诸经子史及历代传记等语,各以其书所采诸儒之说,分附句读下;诸家语录文集内有发现《小学》与《句读者》,亦增入其中。真可谓集各儒家语之大全!
王建常对小学甚为重视。他在《复斋录》中说,“小学是入德之门”,“学必自小学始”,“《小学》书是做人的样子”等等。他本人自庚辰年入小学,便知道小学的重要性,后至成年读书,读诸家之注疏、语录、文集,有与陈选句读相发明者,便“分记其下”,他还把自己对小学教人之法的妥当感悟记下来。
王建常自觉对句读体会最为深切,非常看重他自己所作的《小学句读记》。他非常自信的认为此书可以补陈选《小学句读》的缺憾。
三原县人刘绍攸,字继贡,对经史甚工,善诗词,尤其留心当代典制,于家校勘编辑旧刻及旧钞,鸠工刊印,以“传经堂”著称于世。其后人刘毓英(字映菁)继承祖业,掌管传经堂后,购
得《小学句读记》旧版。(当为清初顺治十二年(1655)王建常所刊之版)【相关内容可见颜山弱柳新浪博客2019年12月9日《清末大儒贺瑞麟撰文并书丹《三原刘升之墓志铭》》】
《小学句读记》六卷五册。清代同治十二年癸酉开雕刻本。此书是在明代陈选《小学句读》的基础之上所著。关中著名理学家贺瑞麟在卷首有言:“……王仲复先生以句读间有未尽,益加是正且发其义意……”,由此可以看出,此书是以陈选的《小学句读》为蓝本,但它比蓝本更为详细,也不同于朱子的《小学》。贺瑞麟对此书的评价是:“小学本皆类聚此书”。
贺序中又说:“版旧藏于朝邑某乡,吾乡刘君毓英购得,之以广印,以公同志故为之说,俾读遍考祥究”,说明了购版、重印的动机和经过。在贺瑞麟为其作序六年后,即扉页记录的“同治十年有二(1873)癸酉开雕”重印,此清楚地记录了刘毓英重印《小学句读》的时间应是“同治十年有二”,即1873年。
近查《陕西省志·出版志》(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著录有:刘氏传经堂于“同治七年(1868)刊《小学句读记》六卷,清王建常记”。依我购得的《小学句读记》实物里贺瑞麟序及扉页记录证明,同治七年(1868)应为贺瑞麟为之作序的时间,而重印时间应为“同治十年有二,”即1873年。此著录为误,应正之。
原文附识
附识一:
陈选(1429—1486),字士贤,号克庵,临海城关人。明英宗天顺四年会试第一,成进士,授御史,巡按江西。陈选刚直耿介,罢黜贪官,弹劾大臣,无所畏惧,终为宦官韦眷诬害致死,终年五十八。弘治初,主事林沂疏为雪冤,
诏复官礼葬。
正德中,追赠光禄卿,谥忠愍。著有《小学集注》六卷、《孝经集注》一卷、《冠祭礼仪》一卷。诗文有《丹雌集》。
附识二:
王建常(1615—1701),字仲复,号复斋,人称渭野先生,明末清初陕西朝邑(今大荔县)杨昌村人。少时为诸生,壮年因国变,闭门在家读书。他无意于官宦仕途,隐居于渭野一隅,读书著述。对六经、子、史、濂、洛、关、闵诸书,无不进行详究。年近八旬,家贫常不举火,而他仍泰然自若,足不入城市。教授学子,津津乐道,督课严谨。晚年造诣精粹,有飘洒儒士风度。户曹张楠,登门拜谒,对他说:“见到先生不枉此一生。”昆山顾炎武,名闻天下,常以疑义与先生商榷。学使孙荃来到王建常家,以金锦为寿,他谢辞不受,赠诗亦不进行回答。孙临行题字建常家门:真隐。
其思想主要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其学以主敬存诚为功,穷理守道为务,生平尤致力小学。清史列传中,有王建常小传。吴大徵称其为“宋以后关中第一大儒”。著有《小学句读记》《吕律图说》《思诚录》等数十部书。
附识三:
刘绍攽
(1707—1778),字继贡,号九畹,三原东里堡人,刘淓之曾孙。雍正十三年(1735)巡抚史贻直,以博学鸿词荐,授四川什邡知县,调南充。乾隆八年(1743),四川巡抚硕色,以阳城马周荐于朝,服阕,乾隆十四年(1749)御试保和殿,赐上方膳钦,取一等第五名。乾隆十五年(1750),两广总督硕色及大学士史贻直二公,荐举经学,复以绍攽应诏,为经学供奉。旋补外试晋首邑,以卓异成绩升为知州。后归里,主讲兰山书院。工诗与古文,善诗词,喜讲古音韵及方程、勾股等算术之学,熟悉古代史实和当朝典章制度。
附识四:
贺瑞麟(1824—1893),字角生,号复斋,人称清麓先生,清末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祖藉渭南,清初其远祖迁居三原县陂西乡响刘村,后来,举家迁至三原县城北关西谭巷。
在贺瑞麟出生之时,关中称得上名儒的仅有朝邑的李元春(桐阁,1769—1854)和凤翔的郑士范(冶亭,1795—1873)二人。当时科举制度弊端丛生,传统理学走向衰落,西方“新学”出现并逐渐在全国传播开来,而在陕西关中地区,作为传统理学的关学在经过清初的辉煌、中期的守成之后,到了晚清则凋零之极。正是生活在这样一种思想环境之下,贺瑞麟与其好友朝邑的杨树椿(损斋,1819—1874)和山西芮城的薛于瑛(仁斋,1807—1878)一道担负起振兴程朱理学的努力,并为同治、光绪年间关学的一度兴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三人并称“关中三学正”,又称“三斋”。贺瑞麟是复斋,薛于瑛是仁斋,杨树椿是损斋。
同治九年(1870),年届四十七岁贺瑞麟理学造诣已趋关学之首,声名远播全国。他已不满足为人坐馆的生涯,辞去学古书院讲席,开始实施筹划多年的计划。在门生刘东初的协助下,于鲁桥北门外购置清凉山坡地数十宙,建窑洞十余孔,收授生徒,并命其名清麓精舍。同样,贺瑞麟在清麓精舍教授来学的士子时,也是专以程朱为教。他在给弟子刘昇之的信中说:“近买山清凉之麓,不过读书补过以求己志。世方争事科举之业,谁复过而问者?而某亦严守初心,不肯少贬以徇时好。”
光绪七年(1881),时任三原县令焦云龙(字雨田)倡导三原、泾阳官绅多方筹集资金,将其清麓精舍改扩建为正谊书院,营建门庭五楹,讲堂五间,房舍十余间,并常以“学子”身份前去听讲。另设(木板)印刷局、藏书洞三处。书院一改重功名(科举)之沿习,以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理念为办学宗旨,由抚军谭云觐命名为“正谊书院”,陕西巡抚冯誉骥为其书写匾额。
清德宗光绪十六年(1890)九月二十二日,“赏给三原县贡生国子监学正衔贺瑞麟五品衔”。这是贺老先生享受到国家级学位的褒奖。贺先生逝世后,孙迺琨为其编写了《贺瑞麟年谱》,他平日言行被弟子们追记编成《清麓问答遗语》。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1901)五月二十日,被朝廷追予“已故五品衔国子监学正衔孝廉方正恩贡生贺瑞麟追赠五品卿衔”。
《贺瑞麟集》贺瑞麟著,王长坤、刘峰点校整理;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5年。
贺瑞麟除了博学源渊之外,尤精于书道。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曾在《柏树山记游》诗末句“复斋行草愙斋篆,点缀亭台共夕阳”中,就对其书法艺术作了很高评价。其楷书结构严谨,得颜柳之章,行草运笔浑厚,遗墨遍布关中。他手书湘阴相国左文襄公“天地正气”碑,遒劲凝炼,奇峻大气,为书道推崇。亦有临潼华清池《乐善亭记》碑石可为代表。北宋熙宁十年(1077)关中醇儒、哲学家张载谢世。数百年间陵园颓圮,蔓草杂荒。光绪九年(1883),贺瑞麟,眉县前任知县赵家肇、时任知县颜旋敏等,倡议修建张子祠。竣工后,贺先生亲赴眉县谒陵,为其撰写一联,“近马帐而传经砭愚订顽百代均沾化雨;设虎皮以讲易经明德立群论共被春风。”不仅仅是他对先儒的尊崇,也是对他自己一生的写照总结。
先生穷理终生、道法自然。时陕、甘学使吴大澂奏请朝廷,称贺瑞麟为“逸才”。先生一生育有二子四女,子皆幼殇,故以近侄贺伯箴为从子。
伯箴(1875—1944),字箴甫,号白贞道人。自幼秉承家教、精于学业、恪守正道。阐于颜柳、古篆汉隶、秀绝一代。"不学古人
、是为无法、 纯学古人、
何处着我”乃贺伯箴先生一生对书法追求的名言。曾捐出庭院办普育小学,自任校董,可谓子承父业。抗日战争时期,鼓励子、侄北上延安,投身革命。曾首任陕西省图书馆馆长。手书《张仲超烈士墓表》,是其代表书法。著名书法家刘自椟先生(1914—2001)中学时就师从贺伯箴先生,学习诗文、书法,终成一代书法大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