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颜山弱柳
颜山弱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483
  • 关注人气:1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篇美妙的淄川乡土史料散文《留住故土》

(2019-07-20 16:07:34)
标签:

淄博乡土史料

          留住故土(上)  作者:马汀 

          小时候,父亲给我讲的那些故乡的轶事、典故、俚谣,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永不磨灭,而且一股隐隐的眷恋和寻根溯源的欲望,随着时光流逝,风云变幻,不但没有淡漠,反而更加浓烈。
耄耋之年,心力日拙,便产生一种亟待承前启后的急迫感。所以,我急于把童年时代的父亲口授、耳闻目睹,和先贤诗文,连缀成篇,留给后人。唯此方觉对得起那片灵动的故土。

       我的童年的故乡原属老淄川县。父亲曾给我讲过一个颇有情趣的俚谣典故。说的是古时候淄川县有个在京城做官的人,因直言敢谏,触怒了朝廷,要充军发配。另一位也在京城做大官的老
乡,二人情意相投,为其不平,就想方设法帮他解脱。于是,老乡就构思了一段俚谣形象地向朝廷描述了一个“荒僻凶险”之处作为发配之地。
      俚谣大意说:
      铜帮铁底猪龙河,万丈高的无影山。
      长城(昌城)风吹(沣水)无兵去(五炳旭),张昭(张赵)炒米,糊了天(湖田)。  
      双钩(双沟)吊桥(窎桥)吐骨堆(土孤堆),前有(千峪)井筒恶豹川(王宝山)。  
      大红狗(大洪沟)、小红狗(小洪沟),吃得路绝无人烟。 

      听起来惊险骇人,令人毛骨悚然;其实,俚谣中说的猪龙河、无影山、昌城、沣水、五炳旭、张赵、炒米、湖田、双沟、窎桥(现用“吊桥”二字)、土孤堆、千峪、井筒、王宝山、大洪沟、小洪沟等,都是原淄川县东北乡的一些地名、庄名,而且都是物阜民丰、人杰地灵的好地方。结果,老乡被发配回了老家。老乡帮老乡,情深谊更长,也显示了淄川老乡的聪明智慧。

       这些地名村庄不少是我童年时代所熟悉的。我可以说是生活在猪龙河的怀抱里,踏着无影山的根基,听着猪龙河、无影山的神秘故事长大的。我曾在沣水上过学,也曾到昌城、张赵、炒米
、洪沟走过亲戚,还曾到高炳旭逃难躲鬼子----所以,对那片故土的眷恋之情难舍难分,而且一直怀着一股寻根溯源的强烈愿望。时过境迁,风云变幻,一切都旧貌换新颜了——有的已是面目全非,有的早已踪影全无,再不挽留,恐怕后人更无法知晓了。 
       为了留住那片故土,我写过《童年记忆中的猪龙河》、《无影山追踪》。余兴未尽,又有幸见到一些前人有关诗文,倍感亲切,更加珍惜,欲拾掇成篇,以了却夙愿,亦备后人追根溯源之
需。
      猪龙河,《淄川县志》古称“丰水”,初名德会水,又名沣水、珠龙河、朱龙河、猪龙河等。据明代嘉靖年间《淄川县志·山川》载:“丰水,在县治东北三十里丰泉乡,流渠若带,灌溉良田,旧有水硙(wei 即石磨),民甚利之。”由此可知,猪龙河发源于丰水,流经我村向北去。直到我的童年时期猪龙河还是“流渠若带”,沿河都戽水浇地,灌溉良田,百姓深受其利。
   “水硙”,老百姓叫“水打磨”,猪龙河流经的村庄都曾有过,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猪龙河流经张店,穿过胶济铁路桥洞处还有一座水打磨,后来这个地方就叫“水打磨”(现柳泉路铁路桥
)。五十岁以上的张店人恐怕还都记得。由此得知,猪龙河可以说是我的故乡的母亲河。

       丰水之源,称丰源,又名泉合头,当地称龙湾。虽然早已难觅踪迹,但前人有过不少诗文记载,因为它曾是明清时期淄川县著名的八景之一,故有不少文人仕宦为此而歌,实录几首浅析如
下:
        丰源牧歌  明· 陈时万  

       林麓饶丰润,江南宛不殊。  
       雨倾红菡萏,晴映绿荑芜。 
       紫犊吪绿水,黄童唱弄雏。
       淄川遍丰水,那复患催租。
 
       显然,这是一首优美恬淡的田园牧歌。作者是明嘉靖年间的淄川县令,自然尽情歌颂了美若江南的丰水之物阜民丰、安居乐业的历史背景。“淄川遍丰水”,实际是对整个淄川县富庶优美
的称颂。

         游丰泉    明· 沈渊  

       结驷向山坞,追游意不疏。
       烟花团野竹,树色隐吾庐。
       春半初惊鸟,溪深可钓鱼。
       隐怜兹地胜,欲去倍踟蹰。

       作者是当时的新城(今桓台)仕宦。结驷出游,见山环水绕,鱼鸟翔泳,美景如画,丰泉之美令人神往,所以,他早就“隐怜兹地胜,欲去倍踟蹰”,真是流连忘返。
 
      丰水牧唱  明·吴俸  

       北关迤逦绕河湾,丰水迢遥菡萏间。  
       落日前川望晴色,牧童声带夕阳还。

       这是作者的《淄川八景》八首之一。《淄川八景》分别为:《郑公书院》、《季子石桥》、《万山樵歌》、《丰水牧唱》、《梵刹浮屠》、《文庙古桧》、《般阳晓钟》、《昆仑山色》。
       作者吴俸,是明末淄川教谕。此人“诗思玄微,语特古淡,幽情逸致,三春葩卉。”此诗是描写丰水的田园牧歌之典范。丰水之“迤逦”、“迢遥”,牧歌悠扬,堪称淄川东北隅之胜景,故
为“淄川八景”之一。“淄川八景”,虽因时而异,尚有不同所指,但都没有排除“丰源牧歌”一处。 

         丰水   清· 王塼  

       平畴开远浦,雨过濯沧浪。
       菰底鸥掠起,芦根荇引长。
       喷珠千顷碧,漱玉百泉凉。
       胜迹凭谁问,仙洲照夕阳。 

       作者王塼(tuan),淄川吊桥人,是清康熙年间的一个庠生(秀才)。这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把丰水的美景写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所以,作者慨叹“胜迹凭谁问”!又特别点出“仙洲照
夕阳”。这“仙洲”喻指神仙住的地方,又实指丰水下流明清时期傍水而建的一处著名私家园林——“仙洲园”,更衬托出丰水之美。

       以上几首诗是写丰水之源的,但诗中所言,“淄川遍丰水”、“仙洲照夕阳”就已经延伸到丰水流域直至整个淄川县境的美景了,这就是我所眷恋的那片故土。
       想起丰水之源,内心不无遗憾。1946年,我曾在沣水高小上过学。那时的丰水,统称猪龙河。猪龙河水就从学校的地底下,通过校门以内的约十米见方、深约四五米的石砌水池淙淙流过,
再从池中石穴罅流向校门外的沣水北大桥,再缓缓向西北方流去----如此微妙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美好印象。可是,我竟没有亲临造访过仅有三四里之遥的丰水之源——泉合头(时称
龙湾)。待到耄耋之年,对那“淄川八景”之“丰水牧唱”向往之至,而景观却早已踪影全无了,是为无可弥补的缺憾!
       清代乾隆年间的《淄川县志·山水》又载:“地理志云:‘德会水,出昌国西。’按德会水,即今丰水也。源出县北三十五里范王庄南,名泉合头。源可三亩余,珠泉迸发如珠串。邑人往
往构亭下流,丰芑园、仙洲园在焉。北流两岸仅二三尺,雨涨洪涛,自昔无溃啮(决堤)之患。土人谓为铜帮铁底,又呼为朱龙河。淄之水皆入孝水,此水独入乌河。”  这段历史记载给我们传递了不少有关猪龙河的信息:
       1、丰水(猪龙河)发源于泉合头,而流经古老的昌国城遗址西侧(约三里)。
       2、这里提供了猪龙河“自昔无溃啮之患”、“铜帮铁底”的历史明证。我的童年所见尚且如故,自幼身受其利。
       3、丰水顺流而下有两处著名景点——“丰芑园”、“仙洲园”。这就是吴俸诗中所说的“仙洲照夕阳”之所在。可惜,仙洲园、丰芑园之景观早已难觅踪影了。不过,幸有前人留下诗文
可供后人赏识。
       对于仙洲园,明代刑部侍郎高珩(即为蒲松龄《聊斋志异》作序者)在淄川旧县志序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至于园林台榭,分疆斗巧,而城北中丞韩公之仙洲园,尤为第一。其飞楼
高阁,鹄峙前轩,溪涧山亭,犄角后劲,长流来于远浦,画舫送于清歌,天魔小队,仙媛长裾,翩翩于琅玕数亩之中,望者忽而做翠水樊桐,间想矣。当是时也,新城大司马王公、邹平都御张公,平泉竞爽,绿野分雄,而皆远让仙洲。故大夫士庶人之游观者,踵相次也。”由此可见,当时的仙洲园景观不仅在淄川县“尤为第一”,而且周边地区的仕宦庶人亦“踵相次也”。因此,留下了不少诗文可供后人鉴赏。
       明代户部侍郎王象蒙在《淄川县志·园林》篇中,描写得仙洲园的景况更加具体而微,令人神往:
    “洲外四面皆水,俯视四顾,水光山色,上接长空--已而涉河,北陂曰‘藐然山’,山有三峰,熊蹲虎踞,鹤凤飞翔,太湖锦川诸石,相为参错----中峰亭曰‘耸云’,左峰亭曰‘飞青’
,右峰亭曰‘流翠’,水清月朗----下有‘归云洞’,亭名‘月到’,迆南曰‘松坊’,再南而西折,曰‘飞霞楼’,又南而东折,曰‘栩栩楼’。”  
       从古人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出仙洲园曾经是一座怎样的水光山色、亭台楼榭、飞云流瀑的北国江南园林景观啊!特别是那“藐然山”,顾名思义,“藐然”者,微小状,表明山小而奇
微,又有“三峰”并立,楼台亭阁,各有其名。真是一幅精致的盆景式的园林景观图啊。这让我贸然想到,在我所见到的一马平川的猪龙河畔,举目四望,哪里去寻“熊蹲虎踞”、“相为参错
”的“藐然”“三峰”踪影?自然界的山体不是说有就有,说没就没的。三百多年前的“藐然山”,怎么就不见踪影了呢?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追根溯源,我曾经淌着猪龙河水,穿行于无
影山的石根、石牙之间,割草放牛。现在想来,仙洲园的“藐然山”踪影难觅,而曾经扬名江北的淄川东北隅的无影山(庙会)还是有迹可循的。这二者是否有其渊源牵连,我不敢妄断。疑惑不解,只好留待追寻。至于那洞、亭、楼、坊,就更无从查考了。不过,还有更多描绘这座精致优美的私家园林的诗文,可供细品赏鉴。 

       韩中丞仙洲园   明· 毕自严 
 
       开府归与乐事赊,名园飞阁枕丰涯。
       桥通芳沼横朱槛,泉激飞湍漾雪花。
       缥缈峰头鸾鼓翼,嶙峋石窦笋抽芽。
       扁舟晚钓一轮月,曲洞晴分万里霞。
       棋局共谈松影静,金尊长趁竹阴斜。
       溪翁雨过呈芝菌,仙子云临寄枣瓜。
       三岛疑从尘世觅,十洲堪向个中夸。
       已知在涧吟梁父,更取临流砺莫邪。
       绝塞烽烟犹未尽,穷檐榷采正含嗟。
       谢公夙系苍生望,宁许东山恋物华。

       这首七言排律的题目就交代了“仙洲园”之所属。诗作者毕自严是明末户部尚书,淄川西铺(现属周村区)人,此诗是写给仙洲园的主人韩取善的。
       韩取善,字惺庵,也是明末的高官,所以诗中称其为 “开府”。本是淄川县阿里庄(现周村区韩家窝)人。历任工部主事、户部主事、按察使、都御史等高官。最后任辽东巡抚,所以又其为称“中丞”。因在当时的日韩战争问题上与朝廷政见不一,被罢官归隐,到这丰水之畔建了仙境般 的“仙洲园”。
       所以,诗的开篇就说,“开府归与乐事赊,名园飞阁枕丰涯。”  诗中既生动地描绘了仙洲园的“飞阁”、“芳沼”、“扁舟”、“石窦”、“曲洞”、“竹影”、“松阴”等胜景,又展开丰富的想象,以“溪翁”呈“芝菌”、“仙子”寄“枣瓜”,以及“三岛”、“十洲”等神话传说,突出仙洲园之超凡脱俗,并以“吟梁父”(诸葛亮躬耕隆亩),“砺莫邪”(吴王阖庐铸剑),“谢公”(东晋宰相谢安)隐“东山”,喻指烘托韩中丞虽罢官归隐,仍励精图治的思想境界。这就更反衬出仙洲园之世外桃源的景色美。

       仙洲园    明· 王象乾

       万里红尘走未休,却凭高阁豁双眸。
       岳云翠结三千尺,海气霞蒸十二楼。
       会有明珠来洛浦,即看瑶草拾瀛洲。 
       林端仿佛闻笙鹤,疑驾天风汗漫游。

       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代诗宗”王渔洋的伯祖王象乾,官至兵部尚书,以年老乞休。83岁时,以边境多事,起用总督,累至太子太师,又以病乞归。诗中描绘仙洲园之仙境般的境界和作者
触景生情的感受,正烘托出作者和园主一样的老臣宿将的身世,和同病相怜、壮志未休的博大胸怀和气魄。可谓志趣相投,以园景衬托心境。

        游仙洲园    明· 赵秉忠  

       当日筑城闻蓟北,此诗开阁俯郊东。
       凭轩倒听清流注,卷幔斜看翠嶂重。
       石洞翛翛还欲雪,苍松谡谡漫吟风。
       临登移酌仙舟上,隔岸樵歌度远空。

       作者赵秉忠,明末青州人。曾为头名状元,历任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因秉性刚直,被削职还乡。 
       这首诗是描述歌咏仙洲园的佳作之一。诗中不仅以“凭轩倒听”、“卷幔斜看”把园景写得绘声绘色,而且以“当日筑城闻蓟北,此时开阁俯郊东”开篇,用宾主共同“移酌仙舟”、“樵
歌度远”收笔,渗透着二人同为罢官归隐,而又不忘国事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感受,可谓情景交融、言为心声吧。
       从以上诗文可以了解仙洲园兴建的历史背景——距今三四百年,是明清时期淄川东北隅的一大胜景,曾给“淄川八景”之“丰水之源”增添不少光彩,因此引来不少仕宦名人前来游览题咏
,汇成《仙洲园诗集》,以上仅是有名的几首。  从上述几首诗还可以看出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写仙洲园美好景色,但都不是单纯的写景诗,而是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且看诗作者和园主人虽有不同的身世经历,但有相似的秉性、境遇和结局——刚正不阿,或罢黜削职,或告老归隐。因此,诗作必然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这就是“诗言志”,言为心声的体现。


      本文载于《金融文学》网,作者单位:淄博市中学 。(下篇待发)

      颜山弱柳注:全篇发文时,显示有“敏感词”通不过。《金融文学》网上的这篇文章,是党的宣传部门为建国七十周年献礼的美文,怎么就敏感了?试着分上下篇发,居然通过了。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上篇。不知下篇(即文章的下半部分)命运如何,待明天发布时看吧。我很喜欢耄耋老人马汀先生的这篇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