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城张公墓志铭篆盖者——清末民初书法家王垿

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授弘德殿行走。光绪年间,历仕福建云南乡试主考官,国子监祭酒充经筵讲官
,詹事府詹事,奉天府丞兼学政,晋内阁学士,奉天学政,擢吏部侍郎,充会试副总裁,授京旗、蒙古
副都统,官至都御史。
战,王懿荣奏请皇上恩准莱阳籍的翰林院编修王垿协助自己前往胶东筹办团练,视察军务。湖广总督张之洞就是王懿荣的妹夫。以此王垿进入慈禧、光绪视野,并得到军功。
学士、国子监祭酒、翰林院学士授内阁学士、法部右侍郎、弼德院顾问大臣的王垿,曾致电孙宝琦,明确表
示“莱阳土匪焚掠甚獗,望速派兵妥办”。《时报》认定“王为此激变之主谋”。旅京山东部分人士齐集督
察院请愿。公呈上递后,张英麟左右为难,最后促使清廷颁布谕旨,罢免了部分中下级官吏,但没有罢黜王垿。
张英麟在青岛去世,篆蓋者王垿,作为张英麟的世侄。为张英麟丧事忙前忙后,极尽报答世谊之情。
==================================================================================================
召集大臣,仅到3人,次日出行,王垿借马护驾西行。1901年冬慈禧返京,清廷赏护行人员,王垿被赏
戴花翎。1903年王垿授河南学政,督学河南兼授翰林院学士,累迁刑部右侍郎,后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
郎,官居二品。1907年又署法部右侍郎兼实录馆副总裁,为光绪写《清实录》。1911年辛亥革命辞官。
1912年欲回山东莱阳,因天津兵变,路途受阻,又闻莱阳也哗变,遂"投向"青岛。
记载:"垿抵青,初居宁阳路一巷中, 当时青岛人因其巷中住有清朝遗臣,遂名'清官巷'。嗣后,王公
大臣蜂拥沓至,多居此巷中。于是众人又称呼为'赃官巷'矣。"1913年,王垿择山麓筑室定居,这就是
现在的陵县路25号。
垿每登临四顾,则思念故里,感自身如寄他乡,遂名其居为"寄庐",自号"寄叟",又因此处与莱阳八景
之一的"望石游春"相似,故又自号"望石山樵"。 王垿归隐青岛后,不事政治,也不与军阀、官宦相交
。《王垿事略》有这样的文字:"垿屡经离乱,厌视禄位中人。军阀中显要人物,凡至青者,多投刺谒
见,垿概称病挡驾。" 每日吟诗写字,自得其乐。但"尊孔书社"是个例外。德国人卫礼贤在青岛创"尊
孔书社"时,王垿经常参加活动,他念卫礼贤在中国办学,引进国外的先进学术,对中国教育事业大有
裨益,为"尊孔书社藏书楼"捐了大量书籍。
遗老在青岛的兴衰:"壬子夏,余来青岛时,京外士绅居此百数十家,今惟数人矣,劳尚书云:同志无多,
益形寂寞,余感赋二绝为赠","争觅桃源为避秦,而今几见旧时人。世途趋向曾无定,或有渔郎再问津
。"与王垿经常交往的,为数不多。
宅坚固,皆避居于此,王衍彬介绍道:"恭亲王溥伟到过陵县路25号'寄庐'之后,念念不忘,所以为躲
避日军袭击,他就躲在一楼的储藏室内,而平时,这里连下人也不曾住过,他图惜的就是这里的'铜墙
铁壁'。"而王垿则在11月日军占领青岛后,才由济南返青岛,潜心翰墨,不问世事,间或遨游海滨。
墨作书,平整中寓险奇,圆润里见清劲,是清末书法创新派之一。上世纪20、30年代,王垿青岛定居后
,青岛商号之牌匾多出自他的手笔。清朝末年,北京流传着两句话:"有匾皆书垿,无腔不学谭"。当时
北京城的京剧票友,大多学唱谭鑫培创立的谭派;京城凡银号、钱庄、酒楼、茶馆、绸缎布店、洋广杂
货之牌匾、对联以王垿书写为荣。王垿到青岛后,在他的"寄庐"里专设书斋,名为"墨香斋",他在青岛
的这些字就是在"墨香斋"里写的。
青岛商圈主要集中在大鲍岛一带,像天后宫"有求必应"、胶州路上的"瑞蚨祥"、北京路上的"谦祥益"、
高密路上的"泉祥茶庄"以及两侧长联、海泊路的"洪兴德绸缎庄"、芝罘路上的"裕长酱园"、博山路的"
天德塘"都出自王垿笔端,王垿喜爱崂山,经常做崂山游,甚至登上崂顶,现在在崂山刻石中,能确认
的大约只有"明霞洞"洞口上方石匾。1923年青岛李沧于家下河建成的仙姑塔,也留下王垿"贞闺仙迹"和
碑文,据分析像这样的题字应该是公益性质的。
求字人员络绎不绝。王垿在京为官之时,业余"爱好"主要是写字,作诗需要闲情逸致,整日忙于朝庭之时,
难有作诗的心境。王垿定居青岛后,摆脱官场环境,诗性极高,几乎每天都有诗作"问世",他和青岛一些
文人雅客集结了诗社,应酬作合,乐此不疲,不过王垿对自己诗作并不珍惜,所以有许多已经散失。
是王垿在青岛所作,按年历编就,1920年的《庚申集》收诗881首,1921年的《辛酉集》收诗795首,
1923年的《癸亥集》431首,1924年的《甲子集》707首,1925年的《乙丑集》283首,1926年的《丙寅
集》422首,共收入3519首,王垿重孙女王纹与重孙王衍彬从中选出429首,出版《王垿诗选》。
绝顶》里这样写道:"万峰齐俯首,策杖入隆崇。海阔连天碧,霞明著地红。二崂低若阜,九水曲如弓
。到此诗情远,何须蹑华嵩。"在华楼、在碧落岩、在明霞洞、在白云洞,都留下他的诗词。
(以上资料来自青岛新闻网,青青岛社区,2007年11月齐鲁姜帖《王垿》以及新浪博客“英吉利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