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三国游记3——“波罗的海跳动的心脏”拉脱维亚里加

标签:
拉脱维亚里加黑头宫主教座堂圆顶市场庆典 |
2015年9月25日我和老伴从塔林到达里加,26日游览里加老城
长途汽车25日下午1点从塔林发车,6点正点到达里加,26日晚再乘车返回华沙。
里加是波罗的海国家中最大的城市,也是波罗的海国家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工商业中心。由于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于西欧和东欧、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交叉点上。既是重要的贸易港口,又是兵家必争之地
,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被称为“波罗的海跳动的心脏”和“北方巴黎”。
里加汽车站出站就是现代化购物中心、高楼大厦、宽敞的大马路、轻轨地铁、地下通道,摩肩接踵的人群,一派大都市繁荣热闹景象。
购物中心过地下通道,就到我们入住的旅馆,一栋大楼的5层,楼下1层是麦当劳。
1997年里加老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里加1282年加入汉萨同盟,成为波罗的海的一个主要贸易中心,同中欧和东欧的贸易在13世纪至15世纪一度非常繁荣。
尽管大部分早期建筑受到火灾和战争的破坏,但是中世纪中 期的城市建筑仍然反映了这种繁荣。建筑风格从开始的古典木制转入“新艺术”。里加老城的建筑,既有哥特式,也有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还有古典和现代主义建筑风格。里加被公认为欧洲最精美的“新艺术”建筑风格的中心,一座精美的“建筑博物馆”。
26日风和日丽,旅馆离老城不远,漫步在石头铺就的老城路上,旧时韵味,十分惬意。
1、里加主教座堂(Riga Cathedral)即圆顶教堂(Dome Church):
始建于1211年,是波罗的海地区最大的中世纪教堂。大教堂不止一次翻新重建,建筑本身融合了晚期文艺复兴,早期哥特,以及巴洛克式风格。
其中最高的尖塔曾遭到4次雷击,现在尖塔是1776年安放上去的,高90米,尖塔顶端有一只风向鸡是里加的标志。中世纪时,里加居民的生活非常仰赖风向,因此会在风向鸡上一边镀金一边涂黑,当镀金的那边面向城区时, 就得赶紧跑向港口,反之则不必,今天所见的风向鸡,是1985年换上去的,不过我们去的时候顶部正在维修,见不着。据说教堂的名字来自拉丁语Deo
Optimo Maximo的缩写,意为“全能的上帝”。教堂内的管风琴由6768根管子组成,是欧洲最大、世界第四大管风琴。
圆顶教堂所在的圆顶广场(Doma
Laukums)是老城最大的广场,正在准备今天《圆顶广场 市场设立20周年》的庆典活动!这才想起,原来今天是星期六。
始建于1344年,里加老城中心最华丽漂亮的建筑,位于市政厅广场,邻近圣彼得大教堂。
黑头宫是当年里加城内一群德国未婚商人的行会“黑头兄弟会”建造的。二战时期 1941年6月28日遭德军猛烈轰炸,成为废墟,残余部分在二战后1948年被苏联政府全部拆除。目前的建筑是按原有的风貌,于1995到1999年重建的。
建于13世纪,最早于1209年出现在文献中,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式的钟楼则建于1690年,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木质教堂钟楼。这个钟楼命运坎坷,被烧毁过,被震倒过,甚至塔顶还掉下来过。1973年重建时改为金属结构,其高度为123.25米。
位于黑头宫对面。1334年里加就有了市政厅,二战期间1941年6月29日德国人入侵时遭完全 破坏,2003年重建恢复18世纪时的样貌,如今是里加市政厅所在地。
市政厅广场上的罗兰骑士是历史上一位公正的法官,从14世纪时起,罗兰雕像大量出现在东北欧地区,被视为正义和自由的象征。
里加这尊罗兰雕像最初建于1896年,二战时市政 厅广场的建筑受到重创,唯独这尊雕像毫发无损,所以又有了“幸运之神”的美誉。
后面墨绿色幽暗的方形建筑是“拉脱维亚占领博物馆”,陈列着1940年到1991年,德国纳粹和苏联占领拉脱维亚期间所有被殖民的照片、地图、历史文件。这里原本是红色步军纪念馆。
建于1330年,1562年以前为利沃尼亚骑士团(Livonian
Order)总部和团长居所,1922年拉脱维亚共和国成立,成为总统府,苏联统治期间,它归属于少年先锋组织进驻的城堡;冷战后,拉脱维亚的第一任总统的总统府,目前3楼是拉脱维亚国家历史博物馆。
1935年揭幕,为纪念在拉脱维亚独立战争(1918-1920年)期间阵亡的军人而建,是拉脱维亚的自由、独立和主权的重要象征。顶端少女她手举三颗星,面向西方,代表了拉托维亚的三个地区,Kurzeme,
Vidzeme和 Latgale,上面的题字是“为祖国和自由”。
8、拉脱维亚国家歌剧院(Latvian National
Opera):
建成于1918年,是拉脱维亚建筑史和文化史上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歌剧院前身是建于1863年的新古典风格的建筑,之前是德语城市剧院。此后一百多年里进行了多次翻新,现在是拉脱维亚最著名的文化中心。
靠近里加城堡,1857年奠基,1859年7月26日落成。教堂在苏联占领期间停止使用,1991年拉脱维亚独立后恢复。
始建于14世纪,在1621年被瑞典大军摧毁, 1650年重建,目前属于战争博物馆(Latvijas Kara
Muzejs)的一部分。
里维广场附近最重要的两栋建筑,大基尔特大约出现在1330年,是由德国富商组成的行会组织。19世纪中叶在旧建筑的基础上,打造了这幢新哥特式的建筑。行会活动持续到第2次世界大战战前,战后改为拉脱维亚国家爱乐管弦乐团的表演大厅
小基尔特之屋在大基尔特之屋对面,由工匠艺师所组成,目前提供团体包场活动场地。 
是拉脱维亚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拉脱维亚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862年成立的里加理工学院。1919年9月28日,在里加理工学院基础上成立了拉脱维亚学院,1923年改称“拉脱维亚大学”。
在苏联时期,拉脱维亚大学的一些学科独立出来,成立了拉脱维亚农业大学、拉脱维亚药学院、里加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

拉脱维亚规模最大的美术馆,博物馆建筑修建于1905年,是波罗的海地区第一座博物馆专用建筑。
成立于拉脱维亚独立后的第二年1919年。1940年拉脱维亚被苏联吞并,里加失去首都地位。1991年重获独立后,在道加瓦河左岸建设新馆,由拉脱维亚出生的建筑师加纳•波尔克(Gunnar
Birkerts)设计,2008年竣工。但受2008年至2010年经济危机影响,直到2014年才正式运营。在这一年,里加被选定为欧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还被认为是世界十座最美图书馆之一。
道加瓦河(Daugava Rive)上的铁路桥,世界最美十座铁路桥之一。 
1930年建成,由5座德国齐柏林飞艇的机棚改造而来,形成五个巨大展馆。是欧洲最大也是最现代的室内市场之一,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市场所有和农业牧业渔业相关的产品在这里都能找得到。里加中央市场在汽车站附近,总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1、里加主教座堂(Riga Cathedral)即圆顶教堂(Dome Church):
2、黑头宫(House of the
Blackheads):
3、里加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Church):
4、里加市政厅(Riga City
Hall):
5、罗兰塑像(Roland's
Statue)与拉脱维亚占领博物馆 (Latvijas Okupacijas
muzejs):
6、里加城堡(Riga
Castle)与国家历史博物馆(national history museum of latvia):
7、自由纪念碑(Brvbas
Piemineklis):
9、圣公会教堂(St. Saviour's
Anglican Church):
10、圣母玛利亚教堂(Our Lady of
Sorrows Church)
11、火药塔(Pulvertornis):
12、大基尔特之屋(Liela
Gilde)与小基尔特之屋(Maza Gilde)

大基尔特之屋
13、拉脱维亚大学(Latvijas
Universitte)与里加工业大学(Rigas Tehniska Universitate)

拉脱维亚大学
14、国立拉脱维亚美术馆(Latvijas
Nacionlais mkslas muzejs):
15、拉脱维亚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16、里加铁路桥(Dzelzceš,Railway
Bridge, Riga):

里加铁路桥
17、曼舒大桥(Vansu
Bridge)
18、《市场设立20周年》圆顶广场的庆典活动!
19、里加中央市场
20、里加汽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