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9月16日星期一:苦路(Via
Dolorosa)十四站
苦路终点第十四站:圣墓
苦路第九站:科普特东正教耶路撒冷教区主教堂以及圣安东尼科普特修道院
今天要完整走一遍苦路14站,这是回顾耶稣走过的最后一段路设计的;今天还要进入圣墓教堂的耶稣墓室瞻仰。
耶路撒冷大马士革门
耶路撒冷大马士革门
耶路撒冷大马士革门前广场

大马士革门商户,我在联系修电热水杯
从大马士革门(Damascus
Gate)沿城墙外走到希律门(Herod’s
Gate)进老城,直走就到狮门(Lions’Gate)与苦路第一站。
环城公路
环城公路

希律门Herod's
Gate

希律门内小饭馆

耶路撒冷狮门
苦路(拉丁语Via
Dolorosa)是指从耶路撒冷老城穆斯林区的狮门出发,到圣墓教堂大约600米长的一段路,模仿耶稣从审判、受辱、背负十字架,到被钉死这整个过程的宗教活动,可以理解为耶稣生前走过的最后一段路。是基督徒最虔诚的朝圣之路。
据说二千多年前,犹太人死囚就是沿着这条路背着两块木板拼成的刑具走向刑场的。当年耶稣在古罗马被判死刑后,也是在巡抚彼拉多的命令下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走过了这条路,一路上停留了十四次,这十四处地方就是“苦路十四站”。这段记载耶稣走向各各他山(骷髅山Golgotha
Hill)到受难被杀的史实,让人感受到耶稣为人类受难时的痛苦。
实际上拜占庭时期的朝圣之路比现在的长很多,要直到老城以外。不同教派还有自己的路径。在教宗干预下大约15世纪时被确定为现在大家所认同的十四处(站)。
17世纪时方济会士圣利安纳(St.Leonard Of Port
Maurice)开始宣扬拜苦路的敬礼,1731年教宗克勉十二世(Clement
XII)确定14处地方为苦路地方和敬礼仪式,已故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曾重编拜苦路内容,重编内容包括了纪念主的复活。
为纪念这段史实,在当年这14处大多建了教堂。而第10处到14处及耶稣墓地遗址,都建在圣墓大教堂之中。
从狮门出发,我们的一起走苦路十四站。
第一站:是古代安东尼城堡内的罗马总督府的法庭,祭司长和兵士抓住了耶稣,把他交给罗马派驻犹太的总督本丢•彼拉多。彼拉多查不出耶稣的罪,但为讨好犹太人,判处耶稣死刑。现在这里是一所小学。

苦路第一站:我们先是跟随阿根廷旅游团

苦路第一站

苦路第一站
第二站:第一站的对面。耶稣在罗马兵丁的驱赶和威吓之下,被鞭打,披上荆棘冠,背上十字架的地方。此地后来建成了两个小教堂:
1、鞭挞小教堂(Church of the
Flagellation):门上的类似荆棘冠的雕刻代表为羞辱耶稣而给他戴上的荆棘王冠。

苦路第二站之“鞭挞小教堂”

苦路第二站之“鞭挞小教堂”
2、方济会谴责教堂或十字架小教堂(Church of the Condemnation and
Imposition of the Cross)

苦路第二站之“十字架小教堂”

苦路第二站之“十字架小教堂”

苦路第二站之“十字架小教堂”

十字架小教堂博物馆
从第二站出来有一个拱门,连接了左边的荆冕堂(Church of Ecce
Home)和右边的锡安姐妹修道院(Convent of the Sisters of
Zion)。

这就是拱门

亚美尼亚收容所Armenian
Hospice
第三站和第四站挨着,这里游客拥挤,还有军警站岗。

与站岗军警
第三站:耶稣第一次跌倒的地方,是一座亚美尼亚天主教堂,19世纪时由波兰的亚美尼亚教会所建,属于承认罗马教廷但保留东正教礼仪的东正教分支。
根据初代教会传统史料记载,在通往“各各他”的路上,耶稣因鞭伤和十字架的重负而三次跌倒,这是第一次。但据说圣经中并没有提到他跌倒之事。

苦路第三站和第四站:亚美尼亚天主教老人救济院
第四站:耶稣在这里遇见母亲。这座亚美尼亚小教堂入口处上方的浮雕表现的是圣母玛利亚很悲伤,抚摸着耶稣的脸。

苦路第四站:亚美尼亚小教堂(照片是第二天早晨拍的)
从入口处进去,是小教堂广场,教堂可以入内参观。

苦路第四站:亚美尼亚小教堂,可入内参观

苦路第四站:亚美尼亚小教堂

苦路第四站:亚美尼亚小教堂
从第3、4站转到第5站,这一带很热闹。

餐厅

放学

餐厅

礼品店
商户
第五站:耶稣支持不住,用手撑着石墙,兵丁从观刑人群中随便拽出一个黑人西蒙·塞里纳奥,代替耶稣扛起十字架(Simoni-Cyrenaeo
Crux imponitur)。

苦路第五站
苦路路牌和第五站标牌

沿路
第六站:在耶稣去往“各各他”的路上,犹太妇女维洛尼卡勇敢地穿过人群,为耶稣擦去脸上的汗水和血水,使耶稣感到痛苦稍有减轻。神奇的是耶稣的红色面容图像清晰地印在了她的面巾上。传说这是维洛尼卡的家,12世纪时在此以其名建维洛尼卡教堂,现在很少对外开放,面巾则保存在圣彼得大教堂。

苦路第六站
苦路第六站
第七站:耶稣在此第二次跌倒,膝盖被磕破,脸埋进了尘土,并从这里被带出城。这是古城的正义之门,也是张贴耶稣死亡告示的地方,基督徒称此为“审判门”。

苦路第七站

第七站商户

上坡
第八站:耶稣在此安慰跟随着他号啕痛哭的妇女,对她们说:“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现在这里是个希腊东正教的修道院(Saint
Charalampos),墙上的十字架下方的“NIKA”是希腊语胜利的意思(胜利女神尼凯)。

苦路第八站

苦路第八站:“NIKA”
第九站:耶稣不堪重负,第三次重重摔向地面。所处的位置在教堂和修道院入口的地方,属于埃及科普特教会地界,教堂没开门。科普特教会是在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地区最具规模的基督教教会,在世界各地也拥有大批信众

苦路第九站:科普特东正教耶路撒冷教区主教堂以及圣安东尼科普特修道院

苦路第九站

苦路第九站:科普特东正教耶路撒冷教区主教堂以及圣安东尼科普特修道院

苦路第九站
从第十站到终点第十四站,都在圣墓大教堂的范围内。
第十站:耶稣被罗马士兵强行剥去衣服的地方。耶稣所穿的袍子据说材质很好,是当权者为了羞辱他而特意“赐”给他穿的。

苦路第十站
苦路第十站

苦路第十站
小门进去是埃塞俄比亚正教会修道院(Ethiopian Orthodox
Monastery),由此进入圣墓教堂内部。埃塞俄比亚正教会历史上一直是科普特正教会的一个分支,1959年分离出来。
许多埃塞俄比亚人都认为他们是所罗门王的后代
埃塞俄比亚正教会修道院入口

埃塞俄比亚正教会修道院
埃塞俄比亚正教会修道院
埃塞俄比亚正教会修道院
第十一站: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骷髅地(Calvary),在那里把耶稣钉在了十字架上。
第十一站归罗马天主教方济会管理

苦路第十一站: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
第十二站:耶稣受难死亡的地方。祭坛下是一个压痕银盘,代表着十字架的确切位置。两边的玻璃是为保留各各他地的原貌。信众虔诚地弯下腰去触摸那个竖立十字架的桩洞。有史料记载橄榄山此时崩裂。
第十二站归希腊东正教管理
苦路第十一、十二站紧挨着
苦路第十二站圣墓教堂
第十三站:耶稣的身体从十字架上取下,尸体放在涂抹着药和油的混合物的油膏石(Stone of
unction)上,悲伤的玛利亚抱着他的尸体,大理石上沾染了耶稣的血迹。石板上方的8盏灯分别由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亚美尼亚东仪天主教和科普特教会等教派敬献.
第十三站归罗马天主教方济会管理
苦路第十三站:油膏石(Stone of
unction)
第十四站:苦路的最后一站,埋葬耶稣的圣墓。三天后就是从此处复活的。
圣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Basilica of the Holy
Sepulchre),东正教称复活教堂(Church of the
Resurrection)。
第十四站圣墓由希腊东正教管理。
我们曾来过圣墓教堂,
看到瞻仰圣墓队伍太长便没有排。今天虽然也有很长的队,但遇到北京来的夫妇俩,一边聊天一边排,倒也不觉得长了。特别是他们介绍了参观西墙隧道,非常震撼。但要网上预约,很难买到票。感谢他们的介绍,我们决定明天就去碰运气,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苦路终点第十四站:圣墓
苦路终点第十四站:圣墓

苦路终点第十四站:圣墓
今天收获很大,完整走了一遍苦路。同时又获知西墙隧道的信息,我们立即决定改变计划,明天就参观西墙隧道。
已经下午3点多了,在旅馆楼下的这家餐厅用餐。又买了些鸡翅,回去煮了下酒。
楼下餐厅

楼下餐厅
明天参观西墙隧道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