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的困惑

(2012-06-15 18:36:59)
标签:

天安门广场

列方程

解决

应用题

等式

杂谈

分类: 研究随笔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的困惑

                                  钱卫红

 

方程是人教版五上教材上的内容。它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标准》强调从“数学建模”的角度开展方程的教学。结合具体的情境教学方程的含义,如“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写出式子,再比较式子的异同,在讨论和交流中,由具体到抽象感受、理解方程的含义。解方程的教学,让学生依据等式的性质对数学模型进行变换,探求方程的解。教学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研究、寻求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即把日常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数量关系式),进而转换成符号语言(方程式)。在经历多次这样的活动后,学生将逐步感受到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与老教材相比,其很大的变化之一是要求学生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作为教师,在感觉这样的解法有些别扭的同时(因为我们自己小时候都不是这样做的),我们又很尊重新教材,一丝不拘地让学生去理解并学会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可不论是列式解答应用题还是列方程解答应用题,都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突破学生学习的这一难点,一直以来是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学生对分析应用题、寻找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差,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一个突出弱点。教师在教学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始终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要领,会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

困惑一:这样的方程是不是不用出现?学生却列了类似的方程,又不会解该怎么办?该怎么办?这样的解法到底好不好?

在我们现行的教材(新课程实验人教版教材)中,在方程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出现类似于“a-x=b,a-bx=c和a÷x=b,a÷bx=c”这样的解方程,而在一些配套练习上,学生碰到了这类方程:如3.2-X=0.8,很多的学生马上做成:3.2-X+3.2=0.8+3.2,X=4.做完之后,学生又马上发现不对.于是,很多人都说,老师,我们不会做。其中有一位学生却说,这不是很简单嘛,3.2减去一个数等于0.8,那么,这个数就等于3.2-0.8,所以应该这样做,X=3.2-0.8,X=2.4.经她一说,很多学生都说,对呀,我们怎么没想到呀,这不是我们以前常填括号里的未知数吗?

并且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样的问题却又常常会出现类似 的方程。如“小明看一本360页的故事书,看了一些后,还剩下120页,小明看了多少页?”要求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的学生找到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书的总页数-看好的页数=剩下的页数。思维很顺,理所当然。可是,当学生列出方程360-X=120时,又发现,这样的方程他们目前无法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于是,他们重新转换成另外的等量关系。

    这样的问题,在教材上是没有出现的.也许也正是为了避免目前无法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的情况,所以认为“以加可以代减,以乘可以代除”,有意将这类方程回避了,包括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时,例题所出现的数量关系和列出方程全部没有呈现过。如果我们在解决方程时放弃了类似方程的学习,学习就对这类方程的求解方法存在缺陷,可是,当学生碰上了如3.2-X=0.8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是避而不谈?在用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时学生也经常会出现,我们有意规避,那么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为了考虑列出来的方程是否会解,常常会有意识的去放弃,一定要去选择会求解的方程的等量关系去思考,也就失去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思路。如果需要将这类方程的求解方法教给学生,怎么教?,是引导学生将它改成:0.8+X=3.2?那么像上面这样引导学生去求解,正是他们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所已经具有的经验解法,怕学生搞不清,很多的时候,我们阻止了学生这样的解法。虽然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解法有所违背,可是,这样的解法是否可以用呢?如果我们用等式的性质去组织学习,还是以3.2-X=0.8为例,其过程那是相当复杂:3.2-X+X=0.8+X,0.8+X=3.2,0.8+X-0.8=3.2-0.8,X=2.4。一个需要增加课时数,另外,而这对于一些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更加增加了用方程解决问题的难度。同时,部分同学又与其他类型的方程出现混淆,无论什么题都会拿未知数消元。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有的老师是双管齐下,用算术和等式性质两种思路都教,但实际效果还是让人不满意。

困惑二:学生不喜欢、不习惯用方程解决问题

五上的教材内容《解简易方程》,让学生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解方程。这样的编排重在渗透方程思想,强化方程作为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应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先入为主的算术思想和方法以及一些思维、心理特点抑制了方程教学的有效进行。学生在实际的解决问题中,若无“用方程解”的要求,用方程解的寥寥无几,方程意识淡薄,方程思想还未扎根;例如:甲乙两地相距357km,一列快车从甲地出发,平均每小时行79km,一列慢车从乙地出发,经过3小时后相遇,慢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km?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是:(357-79×3)÷χ=3 或 357÷(79+χ)=3 或 357÷3-χ=79。虽然是方程,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是停留在算术法上。在比较算术法和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现实教学中,我们还发现在初学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大多数教师总是喜欢用比较的方法来引入方程解决问题的,如刚才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比一比,你认为是用方程解简便还是用算术方法简便,结果学生异口同声的说“用算术方法”,可老师还是强势的认为“方程简便”,原因是思考过程顺思维。不管学生是否乐意老师就这么定了“方程简便”,以后的题都要用方程来解答。这其实反映出一个问题,学生原先建构的数学知识对方程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抵制。另外,思维上的定势作用、方程书写嫌麻烦的心理特点等也削弱了方程教学的有效程度。

困惑三:学生数量关系掌握较弱、等量关系式列不出来,影响了方程形成

在列方程的教学中,我们最感到束手无策的是学生的方程问题列不出来,其关键题中的数量关系无法梳理,等量关系建立不出来。如P66#13“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我们老师认为数量关系非常明确“天安门广场的面积×2-16=72”,而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就是找不到,往往是列出“2X=72-16”这样的方程,老师通过画图、比较,一题会了,换一题又错了,怎么办?

思考: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是教材的编写有关,现行教材对基本数量关系淡化,整套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除了四则运算的四个基本关系式、图形的周长面积和表面积体积的求积公式以外,只出现过“速度、时间、路程”的三量关系,所以学生头脑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容量不足。二是学生从一到四年级接触和学习的解决问题全部是算术思考方法,特别对“多加、少减”的方法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改变。这些问题存在,我们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时,如何去解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