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低段朗读教学策略初探

(2011-05-04 15:14:48)
标签:

邵林美

杂谈

分类: 研究随笔

小学低段朗读教学策略初探

 

 

 

          

记得曾经有位名人说过:“没有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课,不是一堂好课!”朗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般。的确,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我认为应该从小抓起,从低年级抓起。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扎扎实实打好朗读的基础对于一个初入学堂的小学生来说.一开始就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至关重要。

1.读正确

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首先要从“读得正确”抓起。我在指导朗读时注意强调一个“准”。所谓“准”.就是要求学生发音准,不念错,不任意添字、丢字。为了真正做到发音准确,应特别注意给学生提供独立的朗读机会这样便于教师发现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及时纠正学生中发音不准的现象。初读时适当放慢速度,反复数次,力争做到“字字咬准”。只有从严要求,持之以恒,才能为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打好基础。

2.读流利

眼到口到,流利朗读,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十分重要的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后,原先对课文的新鲜感已经没有了。这时,需要教师重新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通常,我采用范读的方式,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的表情、恰当的体态语言感染学生。学生迫切希望能和我读得一样好,此时已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学着我的样子各自练读。读中要求学生声音响亮,自信心强;不指读,不唱读;能正确停顿,达到流利的朗读水平。练读之后,同桌互读,相互指点、请教,再指名读,并请大家来评议。对于学生已努力仍读不好的地方(长句、容易读破的句子、有歧义的句子)进行点拨或范读,让学生掌握方法。在互听互评,互读互促中,提高学生语言感知能力。

3.有情感

低年级阅读教材,或韵文,或诗歌,或童话,或故事,大多短小精美,充满童趣,有利于学生学习感情朗读,并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我按照这样的步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步,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确定朗读重点,或优美句、或哲理句、或对话句、或特点突出句等(也包括相应的自然段);第二步,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自己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第三步,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联系生活思考,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或借助媒体感知,在读中感悟意思,在读中学习朗读方法;第四步,多种形式感情朗读,或比赛读,或分角色读,或边演边读,或配乐读,或师生共读等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以《乌鸦喝水》为例,第一自然段中第一句话,“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我让学生自己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读了这句话,知道了乌鸦嘴巴很渴,想喝水,所以到处找水。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从他们的朗读能感受到乌鸦非常口渴,但是还没有把它那种急切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时,我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乌鸦飞呀飞,到处找水喝,它飞过了哪些地方呢?学生浮想联翩:乌鸦飞呀飞,飞过了高山,飞过了田野,飞过了村庄,飞过了树林,飞过了小河……通过想象、描述,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到处”的意思。最后,我让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他们把“到处”一词处理得很好,把乌鸦迫切找水喝的心情读出来了。

二、运用多种方法培养朗读能力

为使低年级学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法培养朗读能力。

1、激发朗读兴趣

1)引导看图,激发朗读情感

在教学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性课文时,通过引导学生看图,从而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春天来了》一课,写的是春天刚刚到来时大自然的景象。课文中配有相应的春天美丽景色的教学插图,把春天美景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激发了他们的朗读欲望,总想把感受到的美的情感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教学时,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从画面上的具体事物了解春天美丽的景象。通过反复朗读,图文对照,学生如临其景,饱览了春天大自然的景色,在美的感召下,唤起了对春天热爱的情感。那愉快的心情,柔美的语调和赞叹的语气从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达到了训练目的。

2)音乐伴读,激发朗读情感

音乐伴读好比配乐诗朗诵,能为学生创造情境。音乐重在表达感情,学生正是通过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在自己的想象中“画完”音乐形象,产生相应的视觉联想,从而激发朗读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秋天到了》一课时,选了一首曲调优美的民族器乐曲《秋收》,随着悠扬的乐曲,学生连想到一幅幅秋天美丽的图画,犹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朗读时,盛情并茂,达到了感情的自然流露。

3)利用电教手段,激发朗读兴趣

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电教设备已走进了我们农村小学的课堂,使教学立体化、直观化、形象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效率。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朗读材料时,挑选录音磁带中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放一放,孩子通常会被这优美的朗读所深深地吸引,学生学习朗读的强烈愿望和兴趣油然而生。根据儿童好胜心强、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除了在课堂上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外,还让学生回家里把自己认为朗读得好得课文录下来,拿到班里放一放,比一比。孩子们的表现欲望非常强,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可以给学生布置了朗读课文录音的作业,并且告诉学生第二天检查作业时要进行评比,看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第二天,把学生的朗读录音在课堂上逐一播放,边听边讲评,可以调动全班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也会使他们在朗读实践中提高了朗读水平。

2、教给朗读方法

1)注意停顿和重音

朗读课文,是把一系列音节连起来使用。这样除了要读准每一个音节的声、韵、调之外,还要凭借句子中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来帮助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在朗读中注意停顿和重音,学生除掌握语法停顿(即借助标点符号停顿)外,还要让学生体会逻辑停顿的重要性,避免出现唱读。如《司马光》一课,用不停顿的机械读法与停顿、分轻重缓急的读法作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哪种读法好,为什么?然后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文,读的同时,让学生在书上划出教师在什么地方停顿。读完课文后,教师检查学生划得是否正确,错误的给予纠正。读出重音,同注意停顿一样,都是正确表达思想内容,真切抒发感情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指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感情色彩中,读出不同的语气,注意轻重缓急,学会划重音符号。如读“司马光/没有慌。他/看见旁边/有块石头,就拿起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就把缸/砸破了。”这样有感情地朗读,就表现出了司马光遇事不慌、机智果断的品质,突出了课文的中心。

2)借助标点,把握语气

吕淑湘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一种技能。”要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单纯的模仿是不行的,而是要让学生掌握借助标点,把握语气的技能。不同的标点,表示说话不同的语调和停顿,如果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指导朗读,学生就能读出正确的声调,适当的语气,也就是掌握了朗读的一项技能。如《要下雨》一课,要求重点训练疑问语气、肯定语气、惊奇语气的读法。对这三种语气的读法进行重点指导。1)疑问语气:“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小鱼,今天怎么有事出来呀?”2)肯定语气:“我正在忙着捉虫子呢!”3)惊奇语气:“哗、哗、哗,大雨真的吓起来了。”

在指导朗读疑问句时,放在讲读课文后进行。教师问:“小白兔问了几个问题?”学生答:“三个问题”。然后又问:“这三个问题后面都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学生答:“都用了问号。”最后告诉学生,带问号的句子都应该用疑问的语气来读。接着,给学生进行范读,再让学生自己用疑问的语气来读,从而达到疑问语气的朗读效果。

在指导朗读肯定语气和惊奇语气时,为了使学生明白同样用了感叹号,为什么一个要读出肯定语气,一个要读出惊奇语气这个问题。教师把这两句放到课文具体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当要下雨时,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这个感叹句“我正忙着捉虫子呢!”就应该用肯定的语气读;当小白兔由怀疑到相信,这个感叹句“大雨真的吓起来了!”就应该用惊奇的语气来读。学生明白了道理,很自然的把这两种语气表达出来

3、充分运用肢体语言

诗歌,具有强烈得音乐性,鲜明得节奏和韵律。它包含着作者丰富得思想感情。在教学诗歌这类题材得课文时,适当加上动作,带上表情,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感情表达,有助于提高朗读能力。如《欢庆》一课是一首小诗,教学时,在学生熟读理解课文后,教师编排几个简单的动作,引导学生有表情朗读。学生富有表情的小脸,饱含情感的语调,加上恰当的动作,声情并茂,真挚自然,表达了对祖国妈妈的爱,对祖国的祝福,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朗读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

一年级的大部分课文孩子们都是边读边表演。古诗新唱,已成为我们班的一个特色。例如古诗《赠汪伦》配上简单的乐曲,再根据诗意编出舞蹈动作,学生边唱边演,效果非常好。

三、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

1、范读

就是教师示范朗读。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欣赏课文,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学生刚刚接触课文时进行全篇范读,在讲读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范读一句或一段。教师抑扬顿挫地范读课文,会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境界中,从而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学生再读课文时,受老师的感染,就会读得有感情。当然,教师的范读必须做到字正腔圆,有声有色,抑扬顿挫。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官感受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一种感情,一种意境。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意会能力很强,这就需要教师示范朗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低年级的学生又特别崇拜老师,加上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他们听到老师读得那么有滋有味,就会跃跃欲试,模仿着读。

2、领读

由教师或学生读一句,其他学生跟着读一句。它是以模仿为特征的练习性朗读。在朗读中要求读得规范,对多音字的读音,长句子的停顿,以及重点词语,都要及时进行指导。在低年级中,由于学生接触的书面语言文字材料较少,当他们目视双行,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时,经常会一字一顿地读或唱读,甚至于会读破词、句、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更是难以把握。同时低年级学生缺乏知识、经验,模仿学习便是其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针对这些特点,在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教师的领读尤为重要,是教师范读到学生自读之间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在学习《四个太阳》一课时,有这样一句:“金黄的落叶正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这一句话句式较长,教师要在课前写在小黑板上一边范读,一边告诉学生应在什么地方停顿:“金黄的落叶/正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然后再进行领读,这样学生能够流利地把这句话读下来。总之,教师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情并茂的领读,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直接地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使学生领会蕴藏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3、个人读,包括自由读和指名读

自由读的好处是全班学生都可以得到朗读的机会,能够充分表现自己,放大胆子,尽情地读。也便于边读边思考边体会。在讲读课文时,经常在提出思考题后,让学生小声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找出问题的答案,并通过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仅如此,在学生自由读的基础上,为了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朗读中存在什么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找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中及时进行指导。这样,点面结合,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4
、齐读

即全班同学或一组同学一起读。通过听读互相矫正不正确的读法,普遍提高朗读能力;而且还有振作精神,激发情绪,渲染气氛的作用。比如《北京》一课的最后一自然段共有两句话:“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表达了作者热爱首都北京,热爱祖国思想感情。在读这两句时,让学生带着对祖国热爱的感情齐读,不但使学生与作者发生共鸣,而且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5、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就是挑选学生分别充当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的一种形式。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读尤其重要,其中有一种非常有效的朗读形式就是分角色读。在孩子们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喜欢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把自己扮演成其中的一个角色。分角色朗读,确实是一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的途径和形式。教学中每次进行这样的训练,课堂气氛顿时异常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一试,就连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语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往往在这样成功的角色朗读过程中,学生便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语言训练和情感内容也就落到了实处。朗读前,先让学生根据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声调朗读,才能再现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的场面。然后进行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比较集中的课文朗读时多采用这种形式。如有些课文《坐井观天》、《小柳树和小枣树》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朗读方式,如引读,轮读等。其实,任何形式的朗读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特点以及训练的目的去选择,只有恰当地运用,学生才能读有收获。

6、演故事

这是建立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的,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表演能力,还能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我先让大家去记记每个角色说的话,想想每个角色的表情、动作,然后分别选了几组孩子进行表演,请其他孩子当旁白。演了评,评了又演。孩子们一次比一次演得精彩,逼真,热烈的掌声久久在教室回荡…… 通过演,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其中的每个角色。把自己真正融入了这个童话故事中……

    总之,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与培养,要从小抓起从严做起,养成好习惯,教给好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让朗朗书声飘荡在蓝天白云之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