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变现实

标签:
谢庄嫦娥奔月《淮南子》姮娥《山海经》杂谈 |
分类: 随笔札记 |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hv1/213/223/633/41217903.jpg |
嫦娥奔月的神话在中国家喻户晓 |
关于嫦娥传说的产生,历代说法不同。按照文史学家刘盼遂先生的观点,嫦娥即《山海经》中的月神常羲。《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不过从形象上看,《山海经》中的常羲显然与后世的嫦娥并不相同,虽然同是月神,常羲“生月十有二”,而嫦娥则是窃药奔月。
嫦娥与奔月连在一起组成嫦娥奔月的神话,一般认为始自西汉前期淮南王刘安召集门下宾客纂集而成的《淮南子》,其《览冥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不过,根据神话学家袁珂先生的研究,早在战国初年成书的《归藏》里面,就有关于嫦娥奔月的记载。《归藏》一书早已失传,《文选·祭颜光禄文》注引《归藏》文曰:“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对此,在出土简牍中也可以找到证据。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妹》卦辞“昔者恒我窃毋死之……(奔)月,而(枚)占……”,所记显然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汉人为避文帝刘恒的讳,“恒”多作“常”,“我”与“娥”音同而相通,因此“恒我”即为“常娥”。
不过,无论是《归藏》还是《淮南子》中的嫦娥奔月,内容都过为简单。到了东汉,嫦娥奔月神话被进一步丰富,而新添内容中最值得注意的便是嫦娥奔月后化为蟾蜍一事。张衡《灵宪》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巫师)。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吉。’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这句话的意思是,嫦娥在偷了不死药奔月前,曾经向一位名叫有黄的巫师咨询过。有黄嘱咐她在飞升的过程中不要惊恐,因为卦上显示“大吉”。嫦娥听信了这番话后,结果变成了蟾蜍。
嫦娥化身的蟾蜍形象,人们在汉代画像石砖中已有发现。重庆沙坪坝出土的石棺画像及成都扬子山二号墓出土的西王母画像上,都有人立蟾蜍捣药的形象。袁珂先生认为即为变形后的嫦娥,而之所以要把嫦娥化身为丑陋的蟾蜍,大概是对她偷服不死之药的惩罚吧!
然而六朝之际,嫦娥的形象开始转变。刘宋颜延之《为织女赠牵牛》:“婺女俪经星,姮娥栖飞月,惭无二媛灵,托身侍天阙。”以姮娥与婺女并举,且不再提及化身蟾蜍之事。而谢庄《月赋》“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徐陵《玉台新咏·序》“麝月娥竞爽”,或引嫦娥于天帝后庭,或举皓月以媲美,嫦娥一跃而为美丽的“月中嫦娥”、“广寒仙子”。于是,其先前的蟾蜍形象渐渐被人遗忘。
等到了唐代,天马行空的诗人更是对嫦娥倍加歌咏,如李白、杜甫、元稹、陈陶、李商隐等,都曾对嫦娥倾洒潘江陆海。李白《把酒问月》“白兔捣药秋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杜甫《月》“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元稹《月三十韵》“渐减姮娥面,徐收楚练机。”陈陶《海昌望月》“孀居应寂寞,捣药青冥愁。”李商隐《新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不过笔者个人认为,描述嫦娥最美的文字莫过于李商隐的《常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单单一个“悔”字,便已将嫦娥凄美的形象跃然于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