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愿全地球的华人粽子节好运!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那个岁月里,生活在北疆边陲五原河套平原上的年轻人们恰逢端午节,那时没有假期,那时更没有粽子。可是由于我们有两个孩子,我们就想方设法自己给自己找乐子。
我仿照妈妈小时候教我编织丝线缠绕的彩粽子串儿,端端正正,其实是端午节的本意,看谁裹得端正,有棱有角,玲珑可爱,真正符合老子“方而不割”之意。这样的粽子,缠出来才方方正正,方显示人的人品,也是端午核心魅力之所在,弘扬的是中华文明的刚正不阿。尽管当时只有最简约的黑、白、兰、红,确实不算难看,两个孩子可是美滋滋的哦。
我家先生去七连的乌加河畔采了特多不宽的苇叶,家里还有一些黄米(相当于北京的江米,南方的糯米。)那时根本没有枣儿,就用家里的豇豆、红小豆、大芸豆(这东西还是有的),全部用水发好,苇叶上锅蒸好,然后就动手包粽子,女儿的小手在大瓦盆儿里来回地抓着、捞着、嘎嘎笑着,她俩往苇叶里放米、放豆儿,再教她们如何把苇叶撕成绳儿,捆在粽子上,做的是五花八门儿,然后我们把粽子整齐地码在一米直径的大蒸锅里,抱上柴火,使劲儿把锅烧开,差不多烧了有一个多小时吧,水才开,一直就闷在大锅里,那棕香,就别提了,好多人来我家尝鲜儿呢,孩子们乐得不可开交。
现在,简直太方便了,粽子都是现成儿的,粽子同样也是五花八门儿的,猪肉、牛肉、海鲜、栗子果仁儿什么馅儿的都有,而且还是真空包装的,但是,真的就少了那么一点儿端午节的氛围。
http://www.qqtwins.com/article/UploadPic/2009-5/2009527101149608.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