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年三十儿了,年年岁岁近相似,岁岁年年今不同。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而北京人俗称大年三十儿。老北京人视“年夜”为正式年禧,因为它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时候,许多送旧迎新的重大庆典大都在除夕举行。
吃团圆饭是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内容。
置办年货,一般在除夕之前就会分门别类将食品蒸、煮、煎、炸、炒、烹、熬、炖,做成成品或半成品,只待年夜全家品尝。除夕之夜大家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岁”时点的蜡烛,叫“守岁烛”,是一种特制的粗蜡烛。实际上守岁是消磨时光的综合活动。大家酒足饭饱之后,利用这段时间守岁。含蓄高雅者,将守岁说成是珍惜光阴,为长辈祈寿;为儿女祈福。“守岁”时大多以娱乐为主,如搓麻将、斗纸牌、推牌九;眼时下的敲三家儿、拖拉机、拱猪等等,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到了“亥时交子”,诸神该下凡了。古时候关于“守岁”的传说说:有小妖名“祟”,除夕时出来害小孩,大人为了保护孩子,故而“守祟”,称之为“守岁”(谐音)。文人守岁,大多吟诗抒怀,怍赋生情,有的总结旧作,有的展望未来,留下了诸多名篇佳句。再有接神仪式,按神仙下凡方位叩首,肃立燃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届时鞭炮齐鸣,礼花腾空,好一派浓烈的新春气氛。此时,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可尽情玩耍,最领孩子们想往的可是那压岁钱。这压岁钱也与“祟”有关。因为“祟”害怕包着铜钱的红纸包,不敢再害孩子,故而称“压祟钱”。实际上,长辈给晚辈钱,更有一层意思,让时间过得慢些,好留住岁月,永葆青春靓丽,故而沿袭至今。
另外还有一些陋俗和禁忌,甚至有的很可笑。明代习俗,新年五更忌讳在床上打喷嚏,如果在床上打了喷嚏,预示来年会生病,若要打喷嚏时,必须急速下床,方可解除。在除夕夜,如果外面有生人叫你的名字,不可答应,预示是鬼在叫你。只要出去看看就会没事儿了。包饺子时,将一枚硬币包在饺子里,谁吃到它,谁就会一年顺利发财。将门栓或铁锹在院中连续抛扔三次,叫“跌千金”。还有些习俗流传甚久远,如果一旦打碎器皿,口中就快速念叨说:“岁(碎)岁(碎)平安,岁(碎)岁(碎)平安”。除夕夜不扫地,不倒泔水、不撮垃圾,预示着别把财神扫出或倒出。还有不准吃药的习俗,否则会一年生病。(其实,确需吃药者,一定得吃哦!)原来大年初一须吃素,禁吃大鱼大肉。
这大都是一些 传说,无论有多少禁忌,可我们的节日心情总是愉快的,信则有,不信则无,好的就信,不利的,绝不相信。新春贺岁之时,人人要注意:佳肴虽很丰富,一定吃出健康;酒醴尽管齐备,一定要喝出健康!
在此新春之际祝愿每一位亲人、每一位战友、每一位朋友、每一位博友:福虎之年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