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那年那月那人》后记1

(2009-12-30 10:27:23)
标签:

那年那月那人

知青

后记

卫生员

宣传队员

分类: 中国知青

(一)
    秋夜寒重,捧读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十五团知青的回忆文集《那年那月那人》至深夜,几回泪涌模糊了视线,几番掩卷止不住长叹。连读几晚,欲罢不能。八百里河套的旧时风烟,三千多知青的青春往事扑面而来。三十多年岁月的尘埃在此刻退去,那年那月那人,那事那情那景,那喜那悲那爱那痛,都清晰鲜活地再现眼前!
  
 阅读的那段日子,我整个身心都沉浸在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情感的灼烧中。心底总有两个大字在撕扯着我的神经,那就是:青春!青春!
    青春,这是包含着多么美好含义的两个字啊,特别是中学时代的花季年华,本应该和阳光,欢笑,纯真,激情联系在一起。而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时值那个经济文化政治思想都蒙受灾难的年代,那些本不该属于青春的沉重、悲壮、伤痛和坚忍,也一并在我们的青春历程中打下深深的印记。《那年那月那人》,由50
多位十五团的知青执笔写文,真实尽致地记录了我们共同经历的这一段难忘的青春岁月。
   
忆文集的作者都是普通的兵团知青,作者在兵团身处的各色岗位,几乎涵盖了一个普通连队全部的人员设置和岗位分工。大田排,后勤排,马倌猪倌羊倌,木工、铁匠,炊事员,卫生员,报道员。宣传队员,篮球队员,学校教员,文书保管,班排长,等等等等。因为作者的广泛,也使得这本书成为我所看到过的内容最为丰富的兵团知青的回忆文集。兵团生活的各个时期、各种事件、各类人群都有所涉及有所表述。春种秋收、种稻挖渠、脱坯盖房、赶车放马、牧羊喂猪、出操拉练、洗菜做饭、修木打铁、汇演赛球、手术医病、读书写稿等等在书中都有具体生动的描述,甚至有养猫爱狗及掏厕所的内容。可以说,这是兵团农业连队的一本百科全书,凡在农业连队生活过的人,必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必会由某一个画面的描写触发自己的回忆。也因此有了津津有味的阅读,有了同悲同喜的共鸣。
    书中所写的,大都是兵团生活劳作的亲历之事,细微而生动,质朴而真实,年轻人特有的苦乐情怀尽在其中。精彩的段落实在太多,不能一一列举。有离开家乡告别亲人的不舍,初见塞外荒凉的失望和不安,学做农活时的笨拙和努力,有麦收时披星戴月的辛劳,在冰碴水中插秧种稻冷水浸肤的痛苦,打场时连续夜战困倦时的难忍,寒冬挖渠超强度劳动的咬牙坚持,还有学木工活的用心,当卫生员的紧张,骑马赶车突遇险情的后怕,放羊时的孤独,牧马人转场时的艰险,还有偷空游泳的爽意,篮球比赛的奋力,看电影演节目的快乐,读书学习中的思考,探亲回家的兴奋和离家时的惆怅,推荐入学离开兵团时的喜悦,受伤患病时的痛苦,大返城时各寻门路的惶惶然,也有偷鸡摸狗和被抓逃跑的回忆,。。。等等。作者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文字的训练,也少有练笔作文的经历,文章动人之处,皆在于每一时,每一事,每一分感情,每一缕心绪,都带着最真实的青春的声音和色彩。特别是随着文革“极左”的政治路线和思想专制被打破,经历过三十多年的岁月沉淀和自我反思之后,知青们对当年生存环境的评价和对内心感受的叙述,已经不再受集体意识的主宰而走向具有鲜明个性的倾诉,也因此更加自然真实。虽然作者们在兵团的境遇差别很大,有的当了干部被推荐上大学,有的连一次队前表扬也没有得到过,有的是当时处处争先的先进人物,有的是逃跑流浪的后进分子。但是,这些并不妨碍知青们在这个平台上的表述和交流,恰恰因此使这本书更经得起历史的考证,也更贴近平民视角而被广大知青所接受。可以说,这本文集所呈现的是一个立体而多元的兵团生活的本真画卷,也是知青形象的群体雕像。正是这种真实,使我们对那一段历史的认知,更加贴近人性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也使我们对这一段历史的评判,有了更准确的依据。

 

 

                               转自 雷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