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昭庙和琉璃塔
标签:
民族团结的见证恢弘的建筑杂谈 |
分类: 走摄芳踪 |
1860、1900年先后两次遭到英法联军的焚毁,昭庙残存无几,只留下红墙、琉璃牌坊和琉璃塔等遗迹。
上世纪初,熊希龄在香山办慈幼院,女子中学,并在昭庙的遗迹上建了部分建筑。
1920年,由女届红十字会办起了香山医院。
1949年,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迁驻香山,昭庙是中共中央秘书处所在地。
1956年,香山公园开放,昭庙主要是公园的服务场所,在修复前的近几年,作为公园内部用房并未开放。
2008年,昭庙修缮工程开始提出,香山公园内昭庙的修复工程分为三期,一期是清理周边的遗迹,拆除民国等各个时期在昭庙上建起的建筑物。
二期是修缮琉璃塔、琉璃牌楼、月河、红、白台裙房和清净法智殿。
三期是修复红台上的四智殿。
2010年,在经过文物清理、遗址清查,专家论证的两年之后,5月开始动工。
昭庙修复工程主要是围绕着红台上的建筑展开的,都罡殿、四智殿等建筑物的修复方案正在研究、编制、审批中。
2012年9月底,香山昭庙修缮(一、二期)工程完工,向游客开放庙前、白台等部分景区。庙外周边、白台都已开放,红台暂不开放。
建筑风格
就整体建筑风格而论,此庙以藏族碉房式为主,以汉式为辅。
主体呈方形碉式,白色条石为基,红色墻身,高厚坚固。
墻体上方四周,间隔设有藏式梯形壁窗,其上部饰以汉式单斜面遮檐。
西藏建筑色彩浓厚,令人如置身西藏山寺之中。
庙中尚有琉璃牌坊和石碑各一,是昭庙重要组成部分。
琉璃牌坊在庙前的石台上,牌坊由黄绿两色琉璃砖装饰,飞檐式琉璃瓦顶,庄严华美。
牌坊上部正中、两面有题额,均为汉藏满蒙四体文,东额为‘法源演庆’,西额曰‘慧照腾辉’。石碑在昭庙内院,碑文为昭庙六韵,即三首五言诗,诗中夹注,均为乾隆御笔,亦系汉藏满蒙四体碑文。
内述建庙缘起,以及乾隆皇帝在此会见班禅的情形。
●鱼鳞贴金铜瓦.
一是按原貌镏金、二是镀金、三是贴金。“最终我们选择了贴金,贴金既与原貌相近,又安全,且节省黄金。”在国内,铜瓦本身就很少,贴金的就更少。
据了解,除藏地外,只有承德避暑山庄才有。
但昭庙最独特的是,殿顶的瓦是鱼鳞瓦,重新贴金后,铜瓦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异常的壮丽。
●裙房
藏传佛教建筑的特有形式,并不鲜见,但西藏和承德等地的寺庙内的裙房都是分散的,只有香山昭庙的裙房是围在一起的。
●琉璃窗
汉藏宗教文化的融合,窗的形式是藏式的,但加了汉式的琉璃;殿内的澡顶,汉式寺庙多为图案,而昭庙采用了藏式的六字真言;还有殿顶的檐兽,彩绘的内容等等都是汉藏文化融合的表现。
●玛尼杆
昭庙修缮时采用的四根玛尼杆是长16米的独木制成,气势宏大。
●此外,庙内的昭庙六韵碑、琉璃塔、琉璃牌楼、彩绘也是著名的看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