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耕读——四条屏瓷板画
文/碧盛缘陈鸣
“渔樵耕读”为明清和民国瓷器上常见纹饰。渔樵耕读是当时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渔樵耕读分别指捕鱼的渔夫、砍柴的樵夫、耕田的农夫和读书的书生。四业中以渔为首。
http://s3/mw690/625c8a60gdc8634bb4702&690
典故的原形代表是:
“渔夫”是东汉严子陵,才高八斗,但一生不愿为官,多次拒绝曾经是同学的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的邀请,隐居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http://s16/mw690/625c8a60gdc86da700ddf&690
“樵夫”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班固《汉书》记载朱买臣原出身贫寒,以上山砍柴为生,热爱读书。妻子不堪贫穷改嫁他人,他仍自强不息,不断学习。后由严助推荐,当了汉武帝的中大夫、文学侍臣;
http://s14/mw690/625c8a60gdc86dd8a397d&690
“耕”所指的是舜耕历山的典故,舜耕历山的记载最早见于《墨子·尚贤下》: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相传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瓷器上常见的访贤图,其中舜的身边都有一头大象;
http://s9/mw690/625c8a60gdc86e079c8b8&690
“读”所描述的是苏秦刺股埋头苦读的故事。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在齐国受业于鬼谷先生。为博取功名就发愤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每当要打瞌睡时,[1]他就用铁锥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后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
http://s10/mw690/625c8a60gdc86e2c981b9&690
笔者珍藏的“渔樵耕读” 四条屏瓷板画出自珠山八友的王琦,画工精湛,配色典雅,极富神韵!
王琦,祖籍安徽,后迁居江西信江,1884——1934年,字碧珍,号陶迷散人,早年以捏面人为生,1901年来景德镇后,向邓碧珊学习陶瓷绘画艺术和人像绘画艺术,后又学习钱慧安的绘画艺术,因扎实的绘画功力和聪颖的绘画悟性,很快就超过碧珊先生。1916年浮梁知事程安赠王琦“神乎技艺”一匾,从此声名鹊起,财源滚滚而来。1916年王琦、王大凡赴上海参观海上画派画展,接触扬州八怪,尤喜欢黄慎的画风。黄慎,号婴瓢子,专攻人物、兼画山水、花鸟,人物画以狂草笔法作画。王琦因捏过人像、雕塑、画过瓷像、又吸收了西洋画阴阳彩瓷技法,并确定了用西画明暗画人物头像,以写意笔法画衣纹的画风。在此之后,王琦的画风,始终没有摆脱黄慎画风的影响。因此,王琦的绘画风格虽给景德镇陶瓷艺术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也是他率先在陶瓷绘画上使用西洋画技法,但他狂放崎岖,典雅飘逸的画风,仍保留黄慎的画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