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茌平名人与《茌平民俗》

(2010-04-29 13:36:59)
标签:

文化

民俗

名人

交流

茌平名人与《茌平民俗》

 

王克玉的题词

http://s16/middle/625c4406h85598c74d4ff&690

王克玉:茌平县贾寨乡人,中共山东省委原常委、组织部长,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赵洪俊的题词

http://s13/middle/625c4406h85599c9d20ec&690

赵洪俊:茌平县杜郎口镇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共中央组织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原副主任

 

 

李呈修的书名题字和封面设计

 

http://s6/middle/625c4406h855b15c5b325&690
李呈修:茌平县博平镇人,全国著名画家、国家一级画师

 

仇长义的读后感

 

 

民俗是一条河

                                                 ——郑天华编著《茌平民俗》读后

仇长义

很多传统都走远了。

比如儿歌、游戏、古民居、民间艺术、婚丧嫁娶的某些禁忌......

    许多西方节日又热得不可思议。

    比如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

 

    大浪淘沙,时尚使然?还是妄自菲薄,数典忘祖?

    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快。

 

    总觉得传统的东西,就像黄河古道上遗留的沙丘,古朴厚重,荒草凄凄,却又历历在目,韵味悠长。

    难道就让它们如同发黄的纸页,残存于记忆,感慨于凭吊?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一个动辄喜新厌旧,见异思迁,随波逐流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民族的灵魂植根于历史,见证于历史,辉煌于历史。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泱泱中华,正在追寻五千年文明的根基,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比如申遗的提速,民居的保护,民间艺术的挖掘,传统节日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

    由此,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辉煌的希望所在。

 

    在这种形势下,郑天华先生编著的《茌平民俗》一书的出版,意义非同一般。

 

    数十年来,郑天华先生植根于乡土,热爱于乡土,执着于乡土,收获于乡土。满头高粱花,一身泥土气,在乡土的一亩三分地里心无旁骛,躬耕不辍。远离灯红酒绿,避开时尚激进,与乡亲唠嗑,与庄稼为伴,与自然亲近,与传说结缘,与古迹神会。谈起民间掌故,津津乐道;说起文物遗迹,如数家珍。丝丝雨中,如豆灯下,睹物生情,思接千载,悠然神会,欣然落笔,一篇篇民俗文章应运而生,集腋成裘,遂成《茌平民俗》洋洋之大观也。

 

   《茌平民俗》根自民间,源于文化,其厚重若同茌平五千年的历史,其价值不亚于茌山下的汉瓦。它绝非猎奇,远非清谈,亦非古董。它是在细心地捡拾散落在历史长河里文明的碎片,然后以文化的璎珞精心串起,向你一一展示茌平民间文化的博大与悠远,精深与魅力,从而激起你对民间文化的慨叹、珍惜与汲取。

 

   当你把《茌平民俗》捧在手中,置于案上,一页页细细翻阅,勾起的是对民间的向往,对艺术的叹服,对童年的回忆,对故土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怀恋和依依不舍,从而上升为对中华民族的一腔自豪。

 

   你会油然喟叹:文化,毕竟植根于民间啊!

 

 

仇长义:茌平县乐平镇人,作家、诗人、《烛光》主编,现任茌平县文化局局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说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