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大带小混龄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责任感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2013-07-01 21:35:15)
标签:

教育

界首幼儿园

胡春艳

分类: 文献资料

一、国内外混龄教育文献综述

(一)、国外混龄教育文献综述

混龄编班教育形式,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尝试和研究,既有教育理论上的阐述,也有实践上不同程度和深度的体现与运用。

   二十世纪初期,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太梭利是运用混龄编班形式实施混龄教育的先行者。蒙太梭利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基础和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其混龄教育形式为其理论基础的显著特征之一。到了二十世纪中后期,经过蒙太梭利学者和教育实践者的不断继承与发展,蒙太梭利教育法派生出了许多的流派,但无论那一种学派都保留了混龄这一组织形式。

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出现了一种发展趋势:1、学前教育中心的转移, 2、尝试不分年级的教育, 3、多形式多功能的学前教育机构, 4、倡导多元化的教育。二十世纪后期,法国、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的学者联合提出了符合世界学前教育趋势的几点建议,其中也强调了创设多元化的教育形式与混合年龄编班教学的观点,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未来人才的需求。德国、丹麦、瑞典等国,他们有些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行混龄教育的,按自己的教育哲学、教育法则和内容以混龄的编班组织形式实施幼儿教育,并有相配套的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

(二)、国内混龄教育文献综述

(1)中国混龄教育状态的文献综述

中国早期具有混龄性质的教育形式为复式教育。复式教育最早起源于德国,而后流行于日本,清朝末期光绪年间由日本传入中国,复式教育就是将不同年龄孩子放在一个教室里进行教学的形式,既有小学也有幼儿园。国内这种形式的混龄编班主要出于以下原因及考虑:1、我国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幼儿园所需的房舍、师资等条件匮乏;2、一些老少边穷地区村落之间的距离较远,村民居住比较分散,无法集中入园;3、受国家市场经济政策的影响,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以及职工下岗等原因,使一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园出现了招生不足或师资缺乏的情况。从以上可看出,中国的混龄教育形式具有其时代特征。

(2)中国混龄教育的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各种教育理论和模式的纷至沓来,开阔了教育者的视野,也对自身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思考。近年来,在我国当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成为一个社会现象时,引起了众多教育专家和广大家长的思考,为此在一些专家的指导下,幼儿园也在实践层面上进行了类似于混龄教育的一些研究,主要有社会性教育、入园前的适应性教育、认知、运动等方面的混龄教育研究。

(3)混龄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

近年来,天津、广州、杭州、上海等地一些幼儿园进行了混龄社会性教育研究。混龄班级类似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不同年龄的孩子像兄弟姐妹般的生活在一起,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一员,他们有自己的特点和喜好,共同来经营这个“家”。研究结果表明:混龄活动促进了幼儿亲社会力的发展,他们学会了合作、分享、同情、助人和宽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体验了从被爱到关爱的全过程。幼儿的自信心、规则意识和责任感得到增强。

为此,我园借鉴国内外混龄教育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构建“3-6岁幼儿混龄教育方案”,并将大带小混龄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责任感的实践研究

(3)我园的混龄教育研究

我园从2010年开始有混龄班,小中班的混龄。期间就对如何有效开展混龄活动的研究有了初步的思考。

摸索期:主要探索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编班形式及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结果表明:

两个年龄段的幼儿体验了从被爱到关爱的全过程。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强了合作意识。混龄教育更有利于幼儿向最近发展区靠近。混龄教育形式是对同龄教育形式的一种补充与延伸

但发现2个年龄段的编班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幼儿比较完整的认知发展。中与小班两个年龄段幼儿不宜混龄编班,因为在我们的小班幼儿中有个别是小小班年龄的幼儿。所以目前来看,在两种年龄段组合的编班过程中,幼儿在角色转换上容易造成概念的模糊。

发展期:在摸索期研究的基础上,实施中、大班年龄段的混龄编班(3-6岁组合)形式和探索家长工作“四步分段法”以及对混龄幼儿认知发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混龄幼儿之间形成的最近发展区不仅超越了自己的原有水平,又反映出了力所能及的最高水平。混龄学习活动中,多样化的互动形式,拓展了幼儿的信息渠道,促使混龄幼儿在经验分享、交流中,差异性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混龄教育为大年龄中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了展示平台。  中、大班年龄段的混龄编班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组合形式。合理的组织形式,为混龄中大年龄幼儿的社会性和认知发展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与尝试,为我们继续深入进行混龄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