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报记者 罗辑 成都报道
三菱“燃效门”事件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日前,日产汽车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日产方面透露,将就“三菱是否在美国或欧洲等日本以外市场同样给出错误的燃油经济性数据”问题启动调查。由于日产和三菱的收购还未彻底落地,虽然公司CFO乔·彼得拒绝就“何种潜藏的问题可能造成并购交易破裂”予以置评,但市场仍然猜测该调查的结果与这一收购是否成行具有较高的关联关系。
燃效门持续发酵
今年4月份,三菱承认其油耗测试舞弊涉及在日本出售的4款微型车,其中两款为与日产汽车合作开发的DayZ和DayZ Roox。但上个月,三菱油耗造假车辆又新增9款。6月17日,三菱丑闻事件进一步扩大,三菱承认存在更多伪造燃油测试数据结果的车型,自2006年售出的20款车型可能存在燃油数值的篡改。
三菱汽车公司在该事件扩大后,发布消息称,其将为油耗造假车辆相关车主提供500亿日元(约合4.804亿美元)作为补偿,并就相关微型车辆的停产及停售损失为日产和经销商提供1000亿日元(9.608亿美元)的补偿。
而这并不是全部损失。
6月22日三菱汽车发布数据称,受燃效作弊问题造成主力微型车生产与销售停滞的影响,2016财年国内销量预计将较上财年减少41.2%至6万辆,全球销量预计减少8.2%至96.2万辆。其中,在中国地区,由于三菱产品线布局一直单一,其在华销量在“燃效门”启动以前就已连续十数月的下滑。而今年5月数据显示,其当月在华总销售量为5179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8%,降幅扩大,销量节节败退。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三菱汽车公司称其燃油造假仅涉及在日本出售的车型。不过乔·彼得表示审查仍将继续,或持续到今年九月。“燃效门”是否波及海外市场,目前已成为三菱品牌、估值、甚至未来发展的第一大权重因素。
日产收购阴谋论
与大众汽车“排放门”事件被揭露不同的是,发现三菱燃效问题的恰恰是三菱的合作伙伴、随后的收购方日产汽车。
2011年,日产与三菱汽车以对半出资形式,成立了“轻型汽车”公司,由三菱汽车代工生产,并向日产供货。而油耗造假的车型正是出自这家合资公司。在发现相关燃油经济性测试数据存在不一致后,日产旋即向日本有关方面做出了举报,并最终爆发了三菱汽车油耗造假的丑闻。
但这一危机爆发后,一个月内,日产和三菱谈下了“日产以2370亿日元(22.8亿美元)购买三菱34%股份”的收购计划。同样很快,5月24日,双方也就人事任命完成了最后谈判,日产拟将其前任全球研发部负责人任命为三菱的首席技术官,加速公司内部结构的重组和企业文化的调整。
三菱直白地指出,因为赔偿费用等问题,当年业绩净亏损、同时市值下跌,为收购方提供了便利。而事实是,三菱2016年3月底资本充足率为48%,同时现金与存款达到约4500亿日元,资产现状相对良好。对于日产方面,乔·彼得表示,通过收购三菱,日产可实现每年产生协同效应(或成本缩减)达4亿美元的目标,双方均希望在年底前敲定收购协议。
可以看到,若非“燃效门”的黑天鹅事件影响,三菱将在此轮收购计划中有相对更多的议价空间。然而,目前的局面让其的选择面格外狭小,除了与日产联姻外,似乎并没看到相较更好的提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