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央行突然降息出乎市场意料!央行11月21日晚间宣布,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这是自2012年7月以来央行第一次下调基准利率。
《中国经营报》采访获悉,此次降息利好楼市和买房者,而更重要的是此举将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立场的改变。
“此次利率调整仍属于中性操作,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央行有关负责人称。
降息利好企业融资
虽然在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和低通胀环境下,降息合乎逻辑。但是,由于央行今年一直采取定向宽松举措,因而这次降息的宣布大大令市场吃惊。
对于此次降息的原因,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由于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以及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等原因,‘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当期工业生产放缓、投资增长动力不足的背景下,通货紧缩隐忧现象,需要央行及时对货币政策采取相应调整。既然降息,也无需排除降准,在增加流动性的同时,通过利率市场化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切实降低全社会的融资成本。”
记者注意到,央行有关负责人解释称,当前,我国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但实体经济反映“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比较突出。今年7月国务院推出一系列措施后,有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融资难、融资贵”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呈现缓解趋势。但在经济增长有下行压力、结构调整处于爬坡时期、企业经营困难有所加大的情况下,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对融资成本的承受能力有所降低。
该央行有关负责人还表示,解决好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对于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利率调整的重点就是要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促进实际利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这一突出问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不过,在受访经济界专家看来,跟以往降息不同,这次降息的不对称性(即贷款基准利率降幅比存款基准利率降幅更大)一方面出于保护储户利益的考虑,但另一方更重要的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比较突出的背景下,此举有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亦认为,当银行风险偏好下降,央行释放基础货币无法传导至实体,只能希望通过降息,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进而降低实体融资成本。
但是,他同时表示,能否真的降低融资成本有待观察。短期看,降息或导致一般性存款加速分流理财,银行综合负债成本不一定下降。中长期看,43号文是否能约束地方债务扩张,国企改革能否提高国企盈利能力,中小企业风险盈利特征能否改变是中长期融资成本能否下降的关键变量。
未来不久或再次降息
此次降息利好企业融资,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型。
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称此次降息并不代表货币政策的转向。在马骏看来,目前的经济形势并不要求宏观政策有大的变化。虽然经济增长速度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但就业情况良好,结构调整也在取得积极进展,没有必要采取强刺激。此次降低基准利率并不代表货币政策的转向。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利率调整仍属于中性操作,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总体看,我国宏观经济仍保持中高速增长,物价涨幅回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正从要素、投资趋动转向创新驱动。因此不需要对经济采取强刺激措施,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不会改变。
虽然央行在官方声明中称之为一个中性政策操作,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但一些业界人士认为,此次降息意味着宽松空间打开,因而他们预计下一次降息不会太遥远。
管清友认为,货币宽松空间被打开,未来继续降准降息没有任何心理上的包袱,再考虑到存贷比调整带来的缴准压力。因而他预计下一次降准降息不会太远,一直会持续到社融余额增速拐头向上,经济内生动力增强为止。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预计,在未来几个季度内至少还将有一次降息。另外,可能的量化措施还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包含抵押补充贷款(PSL)、常设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和公开市场操作等定向量化措施,以及可能的存贷比计算口径调整。
瑞银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对记者称,2015年仍有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具体时点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数据表现,目前预计2015年底前央行将再降息40~50个基点。
不过,对于后续是否会继续降息,也有业界专家称这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